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1年同步練習(xí)卷(1)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翻譯

  •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親戚
     
    (2)法家
     
    (3)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4)人恒,然后能改
     

    組卷:46引用:1難度:0.8

二、對比閱讀

  • 2.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天不如地利 俱進
    B.地利不如人 風(fēng)日麗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 出奇制
    D.非不深也 魚堂燕
    (2)依據(jù)全文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钡睦斫馇‘?shù)囊豁検?!--BA-->
     

    【甲】只要有規(guī)定的邊疆界線,有險要的山河,有強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鞏固國防,威懾天下。
    【乙】使人們定居下來保證他們不遷徙,靠劃定邊界是不行的;鞏固國防靠山河的險峻是不行的;威懾天下靠武力強大是不行的。
    (3)結(jié)合上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簡要說明這兩段文字共同體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
    【鏈接材料】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瞧渖碇N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薄?,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選自《國語?勾踐滅吳》)
    注:①[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國君。他曾被吳王夫差打敗。②[更]改正。③[節(jié)]節(jié)制。④[勸]勉勵。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我們這么好的國君啊,能不為他拼死作戰(zhàn)嗎?⑥[囿]古地名。⑦[沒]古地名。

    組卷:78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列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砷L有者,其唯此也?!睂O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注釋】①寢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荊:楚國的別稱。③禨:迷信鬼神和災(zāi)祥。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非不深
     

    而去之
     

    ③王數(shù)封我
     

    ④人之所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①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②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3)甲文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边@三個句子的順序能否改變?為什么?
    (4)乙文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組卷:75引用:2難度:0.3
  • 4.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分人?!睂υ唬盒』菸幢椋窀囊?。“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睂υ唬骸靶⌒盼存?,神弗也?!?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br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國不以山溪之險 固:使……堅固,鞏固
    B.親戚 畔:同“叛”,背叛
    C.犧牲玉帛 犧牲:放棄,舍棄
    D.神弗 福:賜福,保佑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不勝 呼爾與之
    B.鄉(xiāng)人曰 真無馬邪
    C.肉食者謀 前人述備矣
    D.必分人 君為長者
    (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A.莊公說:“太大小小的罪狀,(我)雖然不能(——)觀察,但一定會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
    B.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觀察,也一定會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
    C.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我)雖然不能(件件)明察,但一定會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
    D.莊公說:“大大小小的罪狀,(我),即使不能(件件)明察,也一定會根據(jù)(自己的)誠心(處理)。
    (4)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段選文都寫到戰(zhàn)爭。甲文論述了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關(guān)鍵因素,乙文敘述了戰(zhàn)爭的時間、對象以及戰(zhàn)前的準備情況。
    B.兩段選文均體現(xiàn)民心的重要性。甲文有力闡述了戰(zhàn)爭的勝利取決于“人和”,乙文通過曹劌與莊公的對話表明戰(zhàn)爭需取信于民。
    C.兩段選文皆含對比。甲文以“天下順之”對比“親戚畔之”,彰顯“得道”之效;乙文于問答間盡顯鄉(xiāng)人與莊公見識之高低。
    D.兩段選文語言簡明。甲文“戰(zhàn)必勝矣”中僅用“必”一詞就凸顯取勝的信心,乙文以一“鄙”字就表達了曹劌對權(quán)貴的蔑視。

    組卷:177引用:5難度:0.9
  • 5.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
          上(漢文帝)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chǎn)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漢書?食貨志上》)(注釋)①何以臺為:還要露臺干什么呢?、谏鞣蛉耍簼h文帝的寵妃,在宮中與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邊邑,借指全國。④廩庾:糧倉。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民不以封疆之界
     
    非不深也
     
    ③服御無所增
     
    ④國家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劃分一處)
    上 下 詔 賜 民 十 二 年 租 稅 之 半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
    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召匠計之,直百金。
    (4)用自己的話說說漢文帝治國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甲文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張可以體現(xiàn)?

    組卷:521引用:2難度:0.5
  • 6.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乙】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節(jié)選自《管子?牧民?四順》)【注釋】①政:政令。2佚樂:使……安樂。3危墜:危亡。④生育:使……生養(yǎng)繁息。⑤欲:欲望,⑥親:親近。⑦予之為?。航o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腰白玉之環(huán)
    B.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
    C.而去之 與人期行,相而去
    D.故其四欲,則遠者自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環(huán)攻之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山不加增
    B.域民不封疆之界 錢覆其口
    C.民惡貧賤,我富貴 前人述備矣
    D.行其四惡,近者叛之 不效,治臣之罪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②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4)兩文都圍繞“民心”展開議論,甲文強調(diào)①“
     
    ”(用原文語句回答)比“天時””地利”更重要、乙文認為②“
     
    ”(用原文語句回答)就可以贏得民心。“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敝袊伯a(chǎn)黨百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親民要有真感情,愛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③甲文中的什么主張與“執(zhí)政為民”思想是相通的?

    組卷:805引用:4難度:0.5
  • 7.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譯注》)【乙】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百萬軍,成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注】①子房:即張良,表字子房。②饋餉:糧餉。
    (1)解釋下列加點字。
    而去之
     

    ②親戚
     

    鎮(zhèn)國家
     

    百萬之軍
     

    (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之”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三里
    B.夫環(huán)而攻
    C.域民不以封疆
    D.連百萬
    (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斷兩處。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②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5)仔細閱讀【甲】【乙】兩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據(jù)【乙】文我們可以概括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和①
     
    ;我們也可以用【甲】文原句②“
     
    ”這一重要論斷揭示劉邦得天下和項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組卷:844引用:6難度:0.7
  • 8.閱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孟子>三章》)[乙]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br />(選自《孟子?論得天下》)注釋: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壙(kuàng):原野。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勿施爾也
     

    (2)填空并翻譯。
    ①甲文認為“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將這個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譯。
    句子:
     
    ,翻譯
     
    。
    ②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翻譯:
     

    (3)結(jié)合甲、乙兩文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樣的,都解釋為“道理”。
    B.甲、乙兩文都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C.甲文強調(diào)“人和”,乙文強調(diào)“民心”,都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展開論述,論證有力。

    組卷:631引用:5難度:0.5
  • 9.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列試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楚莊王欲伐陳,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鼻f王曰:“何故?”對曰:“其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睂巼?sup>③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鼻f王聽之,遂取陳焉。
    ——呂不韋《呂氏春秋》【注釋】①陳:國名。②洫(xù):護城河。③寧國:楚國大臣。④罷:同“?!?。
    (1)下列加點文言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而去之(放棄) 陳(攻打,進攻)
    B.寡助之(極點) 民怨矣(國君,君主)
    C.親戚之(“畔”同“叛”,背叛) 高(外城)
    D.三里之(城:城墻) 陳可也(?。簥Z?。?/td>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多助 兵伐
    B.民力罷意 無法家拂士
    C.環(huán)攻之 遣之
    D.天下之所順 順為正者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論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中心觀點。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B.甲文先用守城而不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再從攻城而不勝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
    C.乙文中對楚莊王伐陳這件事,使者和寧國的意見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寧國看重的是“人和”。
    D.兩篇文章均闡述了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則“戰(zhàn)必勝”。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用“/”給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2處)
    而  蓄  積  多  賦  斂  重  也  則  民  怨  上  矣

    組卷:132引用:2難度:0.5
  • 10.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乙】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瞧渖碇N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選自《國語?勾踐滅吳》)注:①“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國君。他曾被吳王夫差打敗。②“更”改正。③“節(jié)”節(jié)制。④“勸”勉勵。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我們這么好的國君啊,能不為他拼死作戰(zhàn)嗎?⑥“囿”古地名。⑦“沒”古地名。
    (1)請用“/”為【甲】【乙】文劃線處斷句:(每句限兩處)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
    (2)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天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 此所謂戰(zhàn)于朝廷
    D.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屬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詞句。
    ①委而去之。
    ②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4)“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jié)合歷史或現(xiàn)實,再舉出一個相關(guān)的事例。
    (5)【甲】文中哪一句話能概括【乙】文的核心思想。

    組卷:159引用:2難度:0.5
  • 1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乙】青龍時,禁地多鹿。有詔殺鹿者死,并籍其家;有不告者同罪。禁地廣輪千余里,鹿日蕃息,百姓病之。是時蜀兵數(shù)犯境,帝問高柔曰:“安得猛士,使守西界,而虜不敢犯乎?”柔對曰:“臣聞圣王用兵,百獸皆可使戰(zhàn)。今禁地有鹿可萬頭,陛下何不使之?”帝笑曰:“聞有驅(qū)虎豹而軍者矣,未聞使鹿也?!比嵩唬骸昂蔚梗敢嗫墒埂N粜l(wèi)懿公有乘軒之鶴,而民不得余粳稻,戎人伐之,公使國人逆之,國人不往,皆曰:‘使鶴’。今天下未一,戎馬在郊,正宜積谷養(yǎng)民,以卒大業(yè)。而乃有獵禁,群鹿暴犯,殘食生苗,民雖障防,勢不敢御,至如滎陽左右,周數(shù)百里,歲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財者少,而鹿之所損者多,卒有兵戎之役,水旱之災(zāi),何以待之?”于是帝悚然,更令使民得捕鹿,無傷禾稼。
    (選自《經(jīng)世奇謀》)
    【注]①青龍:三國時魏明帝(曹睿)的年號。②籍:沒收入官。③軒:古代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④粳稻:水稻的一種。⑤滎陽:地名。
    (1)解釋加點的詞語。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蜀兵數(shù)犯境
     

    ④戎人
     

    (2)翻譯句子。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②聞有驅(qū)虎豹而軍者矣,未聞使鹿也。
    (3)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談?wù)劇炯住俊疽摇績晌脑谡撌鰞?nèi)容上的相同之處?

    組卷:77引用:3難度:0.5
  • 12.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甲詩的作者是
     
    ,乙文選自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論證了一家人在戰(zhàn)爭中的悲慘遭遇。
    B.乙文敘述了“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
    C.從寫作意圖看,甲詩和乙文都提示人們,將思考聚焦于戰(zhàn)爭中的“人”。
    D.在寫法上,甲詩將“翁”與“嫗”對比,乙文將“得道”與“失道”對比。
    (4)甲詩表達了作者 
     
    的感情。乙文體現(xiàn)了作者
     
    的政治主張。

    組卷:14引用:1難度:0.5
  • 13.閱讀下列詩文,完成問題。
    【甲】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乙】天時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br />(1)甲詩的作者是
     
    (人名),乙文選自《孟子》,初中階段出自該著作的課文還有《
     
    》。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3)對上述詩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詩是一首詠史詩,詩中的“前朝”是指三國時期。
    B.乙文是一篇議論文,第③段緊扣“地利”進行闡述。
    C.甲詩與乙文都認為“天時”能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其作用。
    D.甲詩由“折戟”因小見大,乙文以對比來凸顯觀點。
    (4)甲詩中的“
     
    ”就是乙文中所說的“天時”,但兩文表現(xiàn)的主旨并不相同,甲詩蘊含的哲理是
     
    ,乙文認為,要統(tǒng)一天下,最重要的是
     
    。

    組卷:56引用:3難度:0.5

三、課內(nèi)閱讀

  • 39.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問題。
    (1)下列各組加點詞句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天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至若春景明
    C.環(huán)而攻之而不/此所謂戰(zhàn)于朝廷
    D.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屬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詞句。
    委而去之。
    (3)依據(jù)全文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當?shù)囊豁検?
     

    【甲】只要有規(guī)定的邊疆界線,有限要的山河,有強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樂業(yè),鞏固國防,威懾天下。
    【乙】使人們定居下來保證他們不遷徙,靠劃定邊界是不行的;鞏固國防靠山河的險峻是不行的;威懾天下靠武力強大是不行的。
    (4)結(jié)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鏈接材料】,簡要說明這段文字共同體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
    【鏈接材料】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zhí)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yǎng)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瞧渖碇N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jié)矣,請報之?!薄?,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選自《國語?勾踐滅吳》)注:①“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國君。他曾被吳王夫差打敗。②“更”改正。③“節(jié)”節(jié)制。④“勸”勉勵。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我們這么好的國君啊,能不為他拼死作戰(zhàn)嗎?⑥“囿”古地名。⑦“沒”古地名。

    組卷:8引用:3難度:0.7
  • 40.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 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革非不堅利也 兵:士兵
    B.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寡助之 至:極點
    D.親戚 畔:通“叛”,背叛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環(huán)而攻 先天下憂而憂
    B.委去之 濯清漣不妖
    C.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殺之應(yīng)陳涉
    D.然而不勝 以五十里之地存
    (3)下列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地利”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文章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層層深入,結(jié)構(gòu)縝密。

    組卷:74引用:2難度:0.8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