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1課 齊桓晉文之事》2022年同步練習卷(5)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桓晉文之事(節(jié)選)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r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r />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br />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br />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1)下面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仲尼之徒無桓文之事者 道:述說,談論
    B.王若其無罪而就死地 隱:隱藏
    C.何與 獨:偏偏,卻
    D.則王之乎 許:認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吾力足以舉百鈞,不足以舉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絕江河
    B.①無傷也,是仁術也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我非愛其財而易之羊也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D.①聞聲,不忍食其肉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之”作為賓語前置標志的一項是
     

    A.莫之能御也
    B.臣未之聞也
    C.何厭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用“臣未之聞也”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入了談論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边@件小事中齊宣王“不忍其觳觫”的說法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因此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表示衷心悅服,從“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內(nèi)心感到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體現(xiàn)了孟子長于比喻的特點。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②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組卷:3引用:2難度:0.6

二.【名師點睛】

  • 2.《齊桓晉王之事》中為什么齊宣王一見孟子就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是怎樣回答的?

    組卷:3引用:2難度:0.5
  • 3.《齊桓晉王之事》中孟子作為當時的大學問家,他真的沒有聽說過“齊桓、晉文之事”嗎?他為什么要這樣回答?你怎么理解?

    組卷:3引用:2難度:0.5
  • 4.《齊桓晉王之事》中孟子為什么不正面談王道,而談“以羊易?!钡氖虑??

    組卷:2引用:1難度:0.4
  • 5.《齊桓晉王之事》中面對齊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取了怎樣的策略?

    組卷:7引用:2難度:0.5

四.綜合提升變式練

  •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①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②莫之能御也?!?br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br />      曰:“③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⑤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br />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r />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br />      曰:“⑥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⑦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br />      曰:“⑧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br />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⑨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br />(節(jié)選自《齊桓晉文之事》)(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有相同的一項是
     

    A.①何可廢也?以羊 ②當與秦相較,或未 ③以亂
    B.①王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是其甚與 入前為壽
    C.①足以察秋毫之末 以教我 ③而況于哲乎
    D.①吾力足以百鈞 ②殺人如不能 ③戍卒叫,函谷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吾固知王不忍也 ②臣壯也,猶不如人
    B.①是君子遠庖廚也 ②還軍霸上,待大王來
    C.①功不至于百姓者 ②子路率爾對曰
    D.①不用力焉 ②而秦人積威之所劫
    (3)文中畫線的句子,按句式特點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臣未之聞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王坐于堂上
    ⑤將以釁鐘
    ⑥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⑦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⑧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⑨然則一羽之不舉
    A.①②③⑨/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⑦/⑤⑥⑧/⑨
    D.①②③⑨/④⑥/⑤/⑦/⑧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用武力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回避了這個問題,撇開霸道之事轉而談論行王道之事。
    B.孟子用“以羊易?!钡氖吕?,指出“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礎,分析齊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也為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作鋪墊。
    C.孟子用啟發(fā)式問答解決了齊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內(nèi)心有所觸動,因此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
    D.孟子以有人能“舉百鈞”而不能“舉一羽”,能“察秋毫之末”而不能“見輿薪”為例,鮮明地闡明“王之不王”的原因是“不為”。
    (5)對下列句子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距關,毋納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遠離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領而稱王了。)
    B.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好處,我們怎敢拿這事來麻煩您身邊的辦事人員呢?)
    D.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秦朝時和我一起出游,項伯殺了人,把我救下來了。)

    組卷:26引用:3難度:0.6
  • 1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因杖策而去之。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者!
    (《莊子?讓王篇》)(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
    B.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
    C.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
    D.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或句子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畝之田”:相傳周代實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B.“庠序”:“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序”周代學校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后泛指學校。
    C.“孝悌”: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儒家視“孝悌”為“仁”的根本。
    D.“不以所用養(yǎng)害所養(yǎng)”句中的“所用養(yǎng)”,是與“所養(yǎng)”對言的?!八B(yǎng)”指土地;“所用養(yǎng)”指人,即當?shù)孛癖姟?br />(3)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在談話中首先從“養(yǎng)”“教”兩個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內(nèi)容,這二者的關系是在施“教”的基礎上有“養(yǎng)”。
    B.為了說服齊宣王,孟子在談話中提出了從田宅桑畜直到禮義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
    C.《莊子?讓王篇》從更深層上體現(xiàn)了道家出世無為的哲學思想,其中有消極的人生思想,我們要辯證揚棄。
    D.《莊子?讓王篇》恰當使用了排比手法,增強了語勢,使內(nèi)容更明確,說理也更具說服力。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②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者!
    (5)結合所節(jié)選的兩段文字,請你談談孟子對“稱王”、莊子對“待民”各持什么態(tài)度?

    組卷:31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