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高三(上)第五周周練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1/17 15:30:2

一、選擇題(必做題共18題,每題5分,共90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社會是由眾多家庭組成的,家庭和諧關(guān)乎社會和諧。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就需要有家庭倫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維護家庭關(guān)系的種種倫理規(guī)范,它們往往體現(xiàn)在各種“禮”之中。從《禮記》中可以看到各種禮制的記載,如婚喪嫁娶,這些都包含著各種家庭倫理規(guī)范,而要使這些規(guī)范成為一種社會遵守的倫理,就要使“禮”制度化。
          在中國古代,“孝”無疑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孝經(jīng)》中有孔子的一段話:“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是說“孝”是“天道”常規(guī),是“地道”通則,是人們遵之而行的規(guī)矩。為什么“孝”有這樣大的意義?這與中國古代宗法制有關(guān)。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宗法性的農(nóng)耕社會,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而且是生產(chǎn)單位。要較好地維護家庭中長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順利延續(xù),必須有一套維護當時社會穩(wěn)定的家庭倫理規(guī)范。這種倫理規(guī)范又必須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倫理規(guī)范,這樣社會才得以穩(wěn)定。
    “孝”成為一種家庭倫理規(guī)范,并進而成為社會的倫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據(jù)。《郭店楚簡?成之聞之》中說:“天登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理順君臣、父子、夫婦的關(guān)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規(guī)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倫理關(guān)系,社會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與“天道”是息息相關(guān)的。
    “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理根據(jù)就是孔子的“仁學”。以“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基點,擴大到“仁民”,以及于“愛物”?;诳鬃拥摹叭蕦W”,把“孝”看成是“天之經(jīng)”“地之義”“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孔子“愛人”(“泛愛眾”)的精義;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條,而是基于“仁學”的“愛”不斷釋放的過程。只有在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中,以“仁學”為基礎(chǔ)的“孝”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xiàn)出來。
          社會在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會變化?!靶ⅰ钡膬?nèi)涵也會隨之變化。例如“四世同堂”“養(yǎng)兒防老”,就因家庭作為生產(chǎn)單位的逐漸消失而失去意義,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沒有必要提倡,但作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愛”仍有家庭倫理之意義。在家庭不再是生產(chǎn)單位的情況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將主要由社會保障體系來承擔,但“孝”的“仁愛”精神則不會改變。對長輩的愛敬,對子孫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內(nèi)在本心的“仁愛”。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中批評抹掉了“愛”,一味說“恩”的“父為子綱”說,提出:“我現(xiàn)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薄靶ⅰ敝诵睦砟睢叭蕫邸弊鳛榧彝惱砣跃哂心撤N普遍價值的意義。
    (摘編自湯一介《“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自古以來注重家庭倫理,把家庭倫理規(guī)范置于比社會倫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單位,又是生產(chǎn)單位,決定了“孝”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家庭倫理。
    C.根據(jù)儒家思想,“孝”不僅是家庭內(nèi)的規(guī)范,而且在社會中有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
    D.由于家庭結(jié)構(gòu)和家庭倫理的變化,傳統(tǒng)“孝”的形式在現(xiàn)代社會無提倡的必要。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幾次引用文獻,目的是論證中國古今經(jīng)典中對“孝”的理解詮釋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對孔子“仁學”思想的認同與接受,提出了關(guān)于“孝”的意義的論斷。
    C.文章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先引出論題,再提出觀點,然后縱向深入,最后補充論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義,又指出它的內(nèi)涵變化,顯示了作者的思辨態(tài)度。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禮”,既有倫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結(jié)合。
    B.儒家從“天道”與“人道”的關(guān)系看待“孝”,這體現(xiàn)了哲理與倫理的統(tǒng)一。
    C.以“親親”作為“孝”的基點,能使得“孝”在歷史實踐中一直是自覺自愿的。
    D.魯迅從“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的角度批評“父為子綱”說,體現(xiàn)了對舊說的反思。

    組卷:596引用:55難度:0.6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大隱
    馬寶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機會。
          幾天前,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孟浩然吃酒吟詩,談得甚歡。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的才學,決定把他舉薦給皇上,為朝廷效力。說好兩天后一起赴長安去見皇上。
          第三天,當韓朝宗派人前來孟家,喚他一同進京時,和朋友喝得醉硬醺的孟浩然說:已經(jīng)喝酒了,哪有時間管他。來人見勸不走孟浩然,回去稟告刺史。韓朝宗很生氣,一人獨自進京去了。
          說來,這已經(jīng)不是頭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維處談詩論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來了,王維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噬吓c王維談了一些政務(wù)之后,看到桌上有詩箋,便隨手拿起來看。這詩正是孟浩然所寫的《歲慕歸南山》,詩云:“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敞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br />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棄”一句不大高興,悻悻然對王維說:“這人豈有此理,他自己不來找我,怎么可以說我棄他呢!”
          皇上走后,王維很是埋怨了幾句孟浩然。仕不成還受一頓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這樣斷了。
          這兩件事,使原本一心報國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讀些史書,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性格根本無法適應(yīng)爾虞我詐的官場,決定不再求官,進山隱居起來了。
          孟浩然隱于鹿門山的鹿門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數(shù)十楹。除了一二十個僧人外,沒有閑雜人來,十分清靜。
          鹿門山東南三十里外是襄陽城,有一位叫姚鄴宸的長史。這是一個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長史雅愛詩書,特別是喜歡孟浩然風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園詩。姚長史聽說孟浩然在鹿門山就跑來,想與詩人切磋,向他請教。
          頭一回進山,孟浩然醉酒,沒有見到。第二回進山,說是孟浩然病了,也沒有相見。姚長史真是個執(zhí)著的文人,沒過一個月,再次進山。寺里住持告訴姚長史,說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長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還不見回來。長史告別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個樵夫坐在一塊石頭上歇息。見到自己就熱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馬歇歇腳吧?!?br />      姚長史就下馬,剛坐下,樵夫就問:“是來見孟山人的吧?”
          姚長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時常有讀書人來見孟山人,可是,這個孟山人卻有些怪異,來人十之八九是見不到他的您也是來與山人說詩論文的吧?”
          姚長史說:“孟浩然是與王維并稱‘王孟'的詩人,他的山水田園詩文名揚天下,我是來向先生討教的?!?br />      樵夫從腰帶上解下兩個裝酒的葫蘆,一個遞給姚長史說:“秋天里山風硬,喝兩口酒驅(qū)驅(qū)寒吧。”說著自己先飲了一口,“孟浩然應(yīng)試不第,仕途困頓,縱情山水,對自然景致、田園風光感慨幾句,哪有多少好詩呀。”
    “世人說孟山人的詩句句盡堪傳,此話不虛啊?!币﹂L史呷一口酒說。
          他們坐在路邊石上,好一陣談?wù)撁虾迫坏脑娢?,姚長史才上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個砍柴的人議論詩文這么長時間呢?
          說著冬天就到了,姚長吏就要隨刺史大人進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見孟浩然。姚長史就踏雪進山,進鹿門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問:“又訪孟山人來啦?”
          姚長史說:“年底就要進京了,想見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剛才還見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長史的吧?!?br />      姚長史推開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卻不見主人。長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詩箋。許久也不見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邊尋人,一邊游覽這座始建于東漢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沒有找見孟浩、然。姚長史心中索然,與住持告別。
          住持送姚長史出山門,住持問:“可與孟先生暢談?”
          姚長史悻然道:“哪里暢談,影子都沒見一個,滿院子尋,只見一個頭戴幞頭的掃雪人。”
    “帶紫色幞頭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弊〕盅鲱^大笑。
          姚長史愕然:“失之交臂,看來我與山人真是無緣啊?!?br />      住持笑了:“你們是見過面的,就在路邊一塊石頭上,還說了好大一陣子話嘛?!?br />      此時,他們的腳步已經(jīng)走到那塊路石邊。姚長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與樵夫談詩論文的情景來了,他“啊”了一聲,“那個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長笑不止。
          人說: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烧l見過孟浩然這樣隱居的呢?姚長史不勝慨嘆:“孟浩然乃真正大隱啊!”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主體部分以姚長史的經(jīng)歷、見聞和感受來寫孟浩然,與《林黛玉進賈府》中通過林黛玉的眼睛、行動和心理來寫賈府有相似之處。
    B.小說語言自然流暢,“吃酒吟詩”“談詩論文”“仕途困頓”“失之交臂”等四字詞語的加入,又讓語言顯得典雅厚重。
    C.文中兩次寫到孟浩然醉酒不見人,意在說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別人,他自己醉酒誤事也是原因所在。
    D.孟浩然與姚長史坐石談詩論文的情節(jié)在文中兩次出現(xiàn),前后照應(yīng),一設(shè)迷,一解謎,給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2)文末姚長史慨嘆“孟浩然乃真正大隱”,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姚長史這樣評價孟浩然的原因。
    (3)小說前幾段寫孟浩然錯過出仕機會的兩次經(jīng)歷,在文中起何作用?請結(jié)合全文進行分析。

    組卷:8引用:5難度:0.5

(三)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佑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驚喜,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变洌浌獾撠?。既除喪,還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創(chuàng)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nóng)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nóng),是擅造律也?!碧崤e官驚曰:“公姑徐之?!蔽磶?,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蹦速隽w緡得二千,復發(fā)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兆诹?,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彪m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B.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C.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D.三年/權(quán)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nèi)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wù)的官員,又可特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C.司農(nóng)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nóng),主要掌管農(nóng)桑、倉儲、租稅等相關(guān)事務(wù)。
    D.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quán)官員。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自幼聰穎,深受時賢賞識。母親親自為他授課,他往往能說出要點。歐陽修十分看重他,曾對梅圣俞表示,應(yīng)當避開此人讓他出人頭地。
    B.蘇軾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當時王安石創(chuàng)行新法,他上書論其不便;新政下達,他常常設(shè)法使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寧。
    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D.蘇軾天賦異稟,為文得心應(yīng)手。他從父習文,又極具才華,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最終成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②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組卷:355引用:11難度:0.5

  • 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 ?。?/h2>

    組卷:33引用:3難度:0.3

二、情境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 10.理解性默寫:
    (1)《論語》中孔子論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的句子是:
     
     
    。
    (2)孔子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在《論語》中,孔子還有類似的表述的句子是:
     
    ,
     

    (3)《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斥責那些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可恥行為,表達對“不義”的禮物不屑一顧的句子是:
     
    ,
     

    (4)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化用了孔子的話認為,誰都有犯錯的時候,關(guān)鍵是要能改正錯誤的句子是:
     
    ,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分析亡國的條件的句子是:
     
     
    。
    (6)《曹劌論戰(zhàn)》中一文中,曹劌在對戰(zhàn)爭的論述中解釋自己判斷出已發(fā)現(xiàn)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
     
     
    。

    組卷:7引用:2難度:0.9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