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云南省紅河州中央民大附屬實驗學校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9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杜甫的詩一向被稱為詩史,它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現實生活和時代面貌。把杜詩稱為詩史,最早見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詩》。其在敘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帶著提到杜甫,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從這句話看來,詩史這個名稱好像是在杜甫時代已經存在了--縱使不在杜甫時代,也應該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詩史標志杜詩的特點,始于宋代。五代時寫成的《舊唐書?杜甫本傳》沒有提到詩史;北宋寫成的《新唐書》則說杜詩“世號詩史”。宋代詩文以及詩話中,凡是有關杜甫的,詩史二字常??梢杂龅?。像“推見,至隱,殆無遺事”、像“讀之可以知其世”、像“紀當時事,皆有據依”,的確是杜詩的特點,也是杜甫成為我國一個偉大詩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杜甫在這方面給中國的詩歌拓寬了一個領域,明代的唐詩研究者胡震亨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他認為以時事入詩,杜甫發(fā)揮了極大的獨創(chuàng)性,道前人所未道,這是杜甫對于中國詩歌的豐功偉績。但回顧詩歌的歷史,追溯《詩經》的傳統(tǒng),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但把目光局限在從晉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內,這時期的詩歌除卻陶潛、鮑照、庾信以及后來的陳子昂等人的優(yōu)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會,形式勝過內容,已成為普遍的現象,而杜甫以其滿腔熱誠,大量地歌詠時事,從這方面看來,說是自他開始,也未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代。他既有熱情的關懷,也能作冷靜的觀察,洞悉時代的癥結和問題的核心所在。他觀察的范圍廣、認識深,并能以高度的藝術手法把他觀察、認識的所得在詩歌里卓越地表達出來,大大超過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個詩人。所以我們說,杜甫是中國詩歌優(yōu)良傳統(tǒng)偉大的繼承者和發(fā)揚者。也就是這個緣故,杜詩才獲得了千百年來被人公認的詩史的稱號。
詩史不同于歷史,不能理解為用詩體寫成的歷史。一部好的歷史同樣需要作者能夠認識時代的癥結和重大問題的核心,同樣可以寫得很生動??墒亲鳛樵娛返亩旁妱t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多種多樣的風格和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表達方法處處體現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觀的描述。浦起龍說得好,“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誠然,杜詩不僅反映了時代,同時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詩人的性情活躍在詩的字里行間。這正是杜甫的詩史與一般歷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說的,里邊包涵著詩人的“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
抒情和時事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是我國詩歌從開始以來一直到建安時代的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特點的發(fā)揚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摘編自馮至《論杜詩和它的遭遇》)(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據孟棨《本事詩》記載,杜甫遭逢“安史之亂”,作品充分反映社會現實,所以當時就稱之為“詩史”。
B.與自然代替社會,形式勝過內容的詩歌相比,陶潛、鮑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詩一樣,都在大量地歌詠時事。
C.亂世中的杜甫對社會生活有廣泛的觀察和深刻的認識,并憑高超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這是前無古人的。
D.作為“詩史”的杜詩不同于一般的歷史,字里行間包涵著“悲歡憂樂”“好賢惡惡”,活躍著詩人的性情。
(2)下列對原文相關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提出論題,接著論述杜詩被稱“詩史”的歷史、原因及“詩史”與歷史的區(qū)別。
B.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論述,闡明杜甫以時事入詩給中國的詩歌拓寬了一個領域的觀點。
C.第四段在論述杜詩的特點時,將浦起龍與胡宗愈的說法進行對比,支撐了自己的觀點。
D.文章在贊揚杜甫對我國詩歌貢獻的同時,也對言過其實的說法有所辯駁,具有思辨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與同時代大多數詩人不同,杜甫以滿腔熱誠、大量歌詠時事著稱,所以我們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也未為不可。
B.“詩史”不同于歷史,不能理解為用詩體寫成的歷史,故而“詩史”不能真實地反映歷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
C.杜甫的“史詩”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凸顯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就體現這樣的特色。
D.在認識清楚時代的癥結和問題的核心所在的同時,把抒情和時事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就能夠書寫出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組卷:11引用:20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醫(yī)藥的傳統(tǒng)是什么,我想大概有這么幾條。首先,中醫(yī)的傳統(tǒng)不是疾病醫(yī)學。第二,中醫(yī)不是物質科學。第三,不是認識論上的知識論。中醫(yī)關心的是從哪里尋找健康的鑰匙。同樣的“治病必求于本”這幾個字,在西醫(yī)看來,著眼點在于對象性思維的“病”,問的是“病從何來”;而中醫(yī)提這個問題時重點在意向性思維的“治”上,問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東西方對“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的“本”是指物質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是對本質的認識,是知識論,是科學。是什么科學觀呢?是物質世界范圍內的認識論、知識論的科學觀。文藝復興五百年來,它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中醫(yī)不是這樣提問題的。它首先提出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什么是“藥”,什么是“毒”,強調識別“利害藥毒”的能力和取舍標準。第二,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醫(yī)師的責任是“聚毒藥以供醫(yī)事”,是把“毒”轉化為“藥”,把“害”轉化為“利”,幫助人們養(yǎng)生、保健、治病。第三,醫(yī)學與醫(yī)生有三等,上醫(yī)醫(yī)未病之病,對象是生命、養(yǎng)生;中醫(yī)醫(yī)欲病之病,對象是“健”,任務是保?。幌箩t(yī)醫(yī)已病之病,對象是病。我們的誤區(qū)就在這個地方。一百年來,我們中醫(yī)就努力地去走這最后的一條路。
現代醫(yī)學的科學化過程中要求的是對靶點的直接對抗,是對生命現象的抑制和阻斷,廣義地說,是“抗生”的,而我們在理論上又要求“衛(wèi)生”和“養(yǎng)生”,這是矛盾的。中醫(yī)的優(yōu)勢和學術本質,第一是“人”,第二是“生”。“生”是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認為人們應該“贊天地之化育”,追求的目標是“天人合德”,也就是“你活我也活”,人要活,細菌病毒也要讓它活,這就是生態(tài),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氣度要有這么大。只有有了這么大的氣度,才能把周圍環(huán)境中的因素轉化為有利于“生”的因素。所以,中醫(yī)學的傳統(tǒng)起碼要回到《漢書?藝文志》,即“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所以中醫(yī)藥是為人類生命的健康、發(fā)展、進化服務的方法、技術、工具。你非要扭轉它,就變成兩碼事了。我的老師一九五九年臨終前就說過:“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闭归_來說,就是欲求融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必先求中醫(yī)學自我的卓然自立。
(摘編自陸廣莘等《中醫(yī)藥的傳統(tǒng)與出路》)材料二:
中醫(yī)藥,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等學說,以及診法、預防、養(yǎng)生等內容。它融合了哲學思想、醫(yī)療保健、植物學等多種科學的思想,其豐富的內涵受到全世界的矚目。但是,中醫(yī)藥在現實中處在邊緣地位和附屬局面。要擺脫這一現狀首要是加強對中醫(yī)人才的培養(yǎng)和以現代化手段使中藥質量可控,還要加大對中醫(yī)藥的宣傳力度,使百姓從內心接受中醫(yī)藥。
想要培養(yǎng)中醫(yī)藥的支持者,應該以中醫(yī)藥自身的內容特點為立足點,以中小學為切入點開始啟蒙教育,讓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種子在學生們的意識中生根發(fā)芽。下面對中醫(yī)藥走進中小學進行分析,希望為中醫(yī)藥的推廣和發(fā)展做出一些貢獻。
首先,選擇適合青少年的內容。中醫(yī)藥內容紛繁復雜,有些知識晦澀難懂,不適合青少年階段的學生學習,他們理解起來比較費勁,而且不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有必要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篩選,如可以選擇中藥的炮制、中藥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藥飲片識別等內容。然后改變往日直敘式的教學方式,理論知識講解和實驗操作相結合,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草藥的性味歸經、功效、適應癥等相關知識。這樣既可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又可提高他們對中草藥的認識和理解,并加深他們對中藥的記憶。例如在課堂上將中藥山楂炮制品與生品煮水,讓學生口嘗并對其酸性進行比較,使學生通過切身體驗感受到炮制的作用。
其次,引導青少年走進中醫(yī)藥。通過建立“模擬中藥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藥儲存和歸類方式。在手摸口嘗中,讓青少年找草藥、識草藥、認草藥,同時教授他們一些辨識藥材真?zhèn)蔚姆椒ê驮E竅,讓他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可以對中醫(yī)藥的延續(xù)與傳承起到正面作用,也為他們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藥知識打下一定的基礎。學習這些知識,即使他們將來不做醫(yī)生,對于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使中醫(yī)藥更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
(摘編自薛海萍等《淺談中醫(yī)藥走進中小學的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非常強調“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病理念,其中“本”是指服務于生命的發(fā)展和進化的方法。
B.一百年來中醫(yī)總是設法醫(yī)治已病之病,而不是醫(yī)治欲病之病,這種想法偏離了中醫(yī)的傳統(tǒng),也將嚴重束縛中醫(yī)的發(fā)展。
C.中醫(yī)藥的思想內涵豐富,包括養(yǎng)生、保健、預防等多項內容,也融入多種科學的思想,體現中醫(yī)的意向性思維。
D.青少年走進“模擬中藥房”,近距離接觸中草藥,這不僅有利于傳授中醫(yī)藥的一些知識,也有利于中醫(yī)藥的傳承與發(fā)展。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中醫(yī)認知方式不同,西醫(yī)強調從本質層面認識疾病,在物質世界范圍內認識各種現象,具有科學性特征,因而能取得重大成就。
B.現代醫(yī)學的追求是對生命現象的阻斷,本質上是“抗生”,而中醫(yī)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塊瑰寶,注重的是“養(yǎng)生”“保健”。
C.中醫(yī)的價值追求不是人活病毒死的對立生態(tài),而是“天人合德”的理念,這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的價值觀念。
D.目前我國百姓對中醫(yī)藥的了解還不夠,也沒有完全接納中醫(yī),歸因于中醫(yī)藥的專業(yè)知識比較晦澀,以及中小學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單一。
(3)就中醫(yī)的出路問題,材料一與材料二分析的重點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組卷:2引用:3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與陌生人交流
鐵凝 ①從前的我家,離我就讀的中學不遠。上學的路程大約十分鐘,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買早點。
②那年我十三歲,念初中一年級。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時候,因此一入學便開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發(fā)育的身體,樂觀地承受著強重的體力勞動,而我的腦子則空空蕩蕩。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帶著一副空蕩的腦子走在上學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門前,我要在這里吃馃子喝豆?jié){,馃子就是人們日常說的油條。這個時候的小吃店永遠是熱鬧的。一口大鍋支在門前,滾沸的油將不斷下鍋的面團炸的吱吱叫著。當年能吃到這油炸馃子已經是歡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隊伍里,看炸馃子的師傅麻利、嫻熟的操作。站在鍋前負責炸的是位年輕姑娘,她手持一雙長的竹筷,不失時機地翻動著油條,將夠了火候的成品夾入鍋旁那用來控油的鋼絲笸籮。因為油是珍貴的,控油這一關就顯得格外重要。她用不著看顧客,只低垂著眼瞼做著屬于自己業(yè)務范圍的事——翻動、撈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這愉快的勞作而顯得十分靈巧。當她偶爾因擦汗把臉抬起來時,我發(fā)現她長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鮮的膚色,那從白帽沿下掉出來的栗色頭發(fā),那純凈、專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當時的年歲,無法用詞匯去形容一個成年女人的美,但一個成年女人的美卻真實地震動著我,使我對自己充滿自卑,又充滿希冀。
④關于美女,那時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見過一點可憐的圖片,也覺得那他們分外遙遠、虛渺。惟有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覺和捕捉的美麗。她使我空蕩的頭腦驟然滿當起來,使我發(fā)現我原本也是個女性,使我決意要向著她那樣子美好地成長。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隊伍里開始了我細致入微的觀察,觀察她那兩條辮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態(tài),她擦汗的手式,腳上的涼鞋,頭上的白布帽。當我學著她的樣子,將兩條辮子緊緊并在腦后時,便覺得這已大大縮短了我和她之間的距離。當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圍巾又故意拉下幾縷頭發(fā)散出來時,我的內心立刻充滿愉快。日子在我對她的摹仿中生著情趣,腦子不再空蕩,我覺出一個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誕生。
⑥后來我們搬了家。直到幾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爾路過那家小吃店時,發(fā)現那姑娘還在。五印的鐵鍋仍舊沸騰著,她仍舊手持細長的竹筷在鍋里撥弄。她的栗色頭發(fā)已經剪短,短發(fā)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邊沿紛飛。她還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勢擦汗。她抬起臉來,臉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紅潤,還是被爐火烤得通紅。她沒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發(fā)胖的身形也失卻了從前的靈巧。我站在鍋前,用一個成年的我審視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懷疑起我少年時代的審美標準。因為,站在我面前的實在只是一名普通婦女。她的聲音略顯沙啞,眼光疲憊而又煩躁。好像許多年來她從未有過愉快,只一味地領受著這油煙和油鍋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過去,一個不再幼稚的我卻又一次光顧那家小吃店了。記得是秋天的一個下午,門口只有一只安靜的油鍋,于是我走進店內。我看見她獨自在柜臺里坐著,頭上仍舊戴著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煙漚成了灰色。她目光渙散,不時打著大而乏的呵欠,臉上沒有熱情,卻也沒有不安和煩躁,就像早已將自己的全部無所他求地交給了這店、這柜臺。柜臺里是打著蔫兒的涼拌黃瓜。我算著,無論如何她不過四十來歲。
⑧下午的太陽使店內充滿金黃的光亮,使那幾張鋪著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顯得溫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種愿望,非常想告訴這個坐在柜臺里打著呵欠的女人,在許多年前我對她的崇拜。
⑨“小時候我常在這買馃子。”我說。
⑩“現在沒有。”她漠然地告訴我。
?“那時候您天天站在鍋前?!蔽艺f。
?“你要買什么?現在只有豆包。”她打斷我。
?“您梳著兩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穿著白涼鞋,您……”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幾乎怪我打斷了她的呆坐,索性別過臉不再看我。
?“我只是想告訴您,那時候我覺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經學著您的樣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轉過臉來。
?我匆匆走出小吃店,為我這唐突的表白尋找動機,又為我和她那無法契合的對話感到沒趣。但我忘不了她那聲意外的“嗯”,和她那終于轉向我的臉。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個陌生人對她的贊美。
?不久,當又一個新鮮而嘈雜的早晨來臨時,我又乘車經過這個小吃店。門前的油鍋又沸騰起來,還是她手持竹筷在鍋里撥弄。她的頭上又有了一頂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發(fā)又從帽沿里滾落下來,那些新燙就的小發(fā)卷兒為她的臉增添著活潑和嫵媚。她以她那本來發(fā)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現著從前的靈巧,那是一種更加成熟的靈巧。
?車子從店前一晃而過,我忽然找到了那個下午我對她唐突表白的動機。正因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經啟發(fā)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為著用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喚起她那愛美的心意。
?當你克服著虛榮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處處會充滿陌生的魅力。
(有刪減)(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②段寫“我”一方面“樂觀承受著強重的體力勞動”,另一方面“腦子則空空蕩蕩”,意味著成長不僅需要身體發(fā)育,也需要充實精神。
B.小說第⑦段中寫油鍋“安靜”,第?段寫油鍋“又沸騰起來”,暗示了“炸馃子的姑娘”由安于現狀到重新燃起生活熱情的轉變。
C.小吃店是“我”與“炸馃子的姑娘”的連接點,小吃店不僅記錄了“她”的變化,也在跨越時間的敘述中見證了“我”精神世界的成長。
D.本篇小說與《哦,香雪》有著相近的風格,語言充滿詩意,情節(jié)跌宕起伏,不僅引發(fā)讀者對現代文明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給讀者帶來美的體驗。
(2)“我”在不同時期見“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態(tài),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3)文中最后一段意蘊豐富,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組卷:2引用:2難度:0.5
(二)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日一組拍自南極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發(fā)關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變成紅色和綠色混雜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員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等極端冰雪環(huán)境中。①,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tài),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溫暖,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蘇,雪衣藻②,成熟后會產生類胡蘿卜素而變?yōu)榧t色,這使它們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員表示,近年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會降低雪反射的陽光量,從而③,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雪變色是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結果
B.雪變色是因為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D.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組卷:361引用:30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來到民附紅實一個多月的日子里,師長默默的關愛,同學暖心的幫助,甚至一本好書、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都會在我們心中播下一粒粒真、善、美的種子。
請以“我心中有一粒種子”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選準角度,運用細節(jié)描寫;不得抄襲套作,不得泄露個人信息;800字左右。組卷: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