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齊國,曰:“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無死,丁公太公①將有齊國,桓、襄、文、武將皆相之,君將戴笠衣褐,執(zhí)銚耨②以蹲行畎畝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說。
無幾何,梁丘據(jù)御六馬而來,公曰:“是誰也?”晏子曰:“據(jù)也?!惫唬骸昂稳??”曰:“大暑而疾馳,甚者馬死,薄者馬傷,非據(jù)孰敢為之!”公曰:“據(jù)與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謂同也。所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今據(jù)也甘君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公忿然作色,不說。
無幾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樂,政不飾而寬于小人,近讒好優(yōu),惡文而疏圣賢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說。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嗚呼!昔者從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④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br />(取材于《左傳》)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齊景公之前歷代齊國國君。②銚耨:兩種耕田農(nóng)具。 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災殃。 ④子:指梁丘據(jù),齊景公近臣。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桓、襄、文、武將皆相之 |
相:輔佐。 |
B.大暑而疾馳 |
疾:快速。 |
C.宰夫和之 |
和:調(diào)和。 |
D.是以政平而不干 |
干:追求。 |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景公出游于公阜 |
政不飾而寬于小人 |
B.昔者上帝以人之歿為善 |
以泄其過 |
C.梁丘據(jù)御六馬而來 |
子猶馳而造焉 |
D.非據(jù)孰敢為之 |
先王之濟五味也 |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使古而無死,何如?
假使將來我們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會怎樣呢?
B.夫子一日而三責我,今誰責寡人哉!
先生一天內(nèi)就多次指摘我的過失,現(xiàn)在還有誰能這樣呢!
C.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
梁丘據(jù)不過是與您保持一致,哪里稱得上是與您相和呢?
D.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調(diào)和清水,誰還會去飲用它呢?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景公北望齊國心有所動,想引發(fā)大家議論,沒想到晏子借機諷諫。
B.為了能討得齊景公的歡心,梁丘據(jù)頂著酷熱大張旗鼓地追隨齊景公。
C.臣下堅持違抗國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見,才能實現(xiàn)君臣相和。
D.國君認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應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國君陳述。
(5)結合以上兩則文言文,簡要概括晏子所說的“和”與“同”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