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三則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陳豨拜為巨鹿守,辭于淮陰侯?;搓幒铌涫郑僮笥遗c之步于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必g曰:“唯將軍令之?!被搓幒钤唬骸肮?,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标愗g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毙拍酥\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fā)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毙湃耄瑓魏笫刮涫靠`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節(jié)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乙) 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觀其距蒯通之說,迎高祖于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①里闬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亦有負于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后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fù)何恃哉!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丙) 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于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一飯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高皇?不聽涉②、通于擁兵王齊之日,必不妄動于淮陰家居之時;不思結(jié)連布③、越大國之王,必不輕約邊遠無能之將。賓客多,與稱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則契手之語誰聞上竭入賀謀逆煮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節(jié)選自梁玉繩《史記志疑》)[注]①盧綰,沛豐人,與劉邦是同鄉(xiāng)好友。②涉,武涉,秦末漢初謀士,曾游說韓信反漢與楚。③布,指英布,越,指彭越,皆為秦末漢初名將。其二人與韓信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后因謀反罪被殺。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人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B.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人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C.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人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D.左右辟則挈手之語/誰聞上謁/人賀謀逆者/未必坦率如斯/是知高祖畏惡其能/非一朝夕
(2)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第舉兵,吾從此助公 |
第:只,只管 |
②待豨報 |
報:告訴 |
③大抵皆信之功也 |
大抵:大都 |
④信乃以列侯奉朝請 |
朝請:諸侯秋季朝見天子叫朝,春季朝見為請 |
⑤良由失職快怏 |
良由:實在是因為 |
⑥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 |
獄:牢獄 |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缺乏政治智慧。他認為陳豨屯聚精兵于管轄地區(qū),自己又在京城做內(nèi)應(yīng),足以對抗朝廷,就唆使陳豨叛亂。
B.韓信易輕信他人。反叛的消息由家臣之弟泄露后,韓信便被呂后伙同蕭何騙至宮中,然后被殺掉,其三族也被誅殺。
C.司馬光評論韓信客觀全面。他既借世人之口贊揚了韓信的功績,又指出韓信咎由自取,使劉邦平定天下后起了殺心。
D.梁玉繩認為韓信被殺實在冤屈。他指出韓信非但沒有謀反之心,反而是一個忠于國君、心念舊恩、心胸坦蕩的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②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于陳,言負則有之。
(5)請結(jié)合(乙)(丙)兩文,簡要概括韓信被殺的自身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