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內(nèi)蒙古包頭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5 23:3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們通常將“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而且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并不是很準確的?!胺ㄖ巍钡囊馑疾⒉皇钦f法律本身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jù)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zhí)行,“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jù)的規(guī)范的性質(zhì)。
          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xiàn)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這種不同并不是說鄉(xiāng)土社會是“無法無天”,或者說“無須規(guī)律”。我們可以說它是個“無法”的社會,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這里所說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這種政治的權力來推行的。
          禮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的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懲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wǎng),逸得脫還會因此而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則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雙目所視,十指所觸的,即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jīng)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地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guī)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確的,只是主動地服于成規(guī)罷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約”字來形容禮的養(yǎng)成,可見禮治并不是離開社會,而由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tǒng)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xiāng)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以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tǒng)的效力無法被保證。盡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huán)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guī)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法治”和“禮治”發(fā)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tài)中。這里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的“人治”,只是“禮治”一詞不會像“人治”一詞那樣容易引起誤解,以致有人覺得社會秩序是可以由個人好惡來維持的了。禮治和這種個人好惡的統(tǒng)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tǒng),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是并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xiàn)的,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法治與人治這兩者都需要特定的權力來推行并加以維系。
    B.鄉(xiāng)土社會維持秩序的是禮,而非法,亦非人。禮是傳統(tǒng),可以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問題。
    C.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律無異,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法律具有強制性,而禮則發(fā)自本能。
    D.法治和禮治產(chǎn)生在不同的社會情態(tài)中,但它們都不適用于靠個人好惡維持秩序的社會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維持社會秩序終究要靠人來執(zhí)行,所以無論是禮治還是法治,根本上說都是人治。
    B.鄉(xiāng)土社會實行禮治是基于傳統(tǒng)力量,因而變遷急劇的社會或時代難以實現(xiàn)禮治。
    C.孔子一再用“克”“約”二字來形容禮的養(yǎng)成,說明人性是需要后天的教化的。
    D.鄉(xiāng)土社會若靠教化以使人敬畏和服膺于禮就能維持秩序,那么法律就無須存在。
    (3)根據(jù)對原文的理解,下列選文中不含有“禮治”內(nèi)容的一項是
     

    A.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ā犊兹笘|南飛》)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赤壁賦》)
    C.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D.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荊軻刺秦王》)

    組卷:2引用:2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但究竟在什么時候開始有茶,在考古學對茶葉、茶器等尚無新的發(fā)現(xiàn)以前,還不能提供出具體的年代來??梢钥隙ǖ氖?,自開始有茶起,直到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很長時期內(nèi),有茶的地方還僅限于茶樹原產(chǎn)地的西南地區(qū)。當然,在這個期間內(nèi),西南地區(qū)中巴蜀一帶的茶,曾以“貢品”的形式,進入到中原地區(qū)。到了戰(zhàn)國時代,七雄并起,戰(zhàn)事頻繁,茶才由茶樹原產(chǎn)地的四川、貴州、云南等省經(jīng)由水路和陸路先后傳入后來的產(chǎn)茶地區(qū)。不過,還應指出的是,在戰(zhàn)國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藥用時期,因此,《六之飲》中把晏嬰所處的春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以前的周公時代,并上溯到神農(nóng)氏時代,都作為茶的飲用時期,這是沒有科學根據(jù)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陸羽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的根據(jù),是神農(nóng)氏撰有《食經(jīng)》,其中曾提到飲茶。實際上,古代人往往匯錄議論性質(zhì)相關的文字成書,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與此議論相稱的古人題名,由于神農(nóng)氏是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方面的創(chuàng)始者,所以就把《食經(jīng)》托為神農(nóng)氏所撰。陸羽據(jù)此而把神農(nóng)氏說成是飲茶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茶由藥用時期發(fā)展為飲用時期,是在戰(zhàn)國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飲》中舉出司馬相如和揚雄,認為他們是漢代有著飲茶風尚的人,是合乎歷史事實的。三國以后的兩晉時代,《六之飲》中舉出了飲茶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參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兩晉時代的為多,說明兩晉時代已是一個飲茶風尚迅速普及的時代;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大盛,并進而說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飲”,這也是合乎歷史事實的。但是,從《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來分析,在兩晉時代,南方的飲茶風尚已較北方為盛,而陸羽并未就此加以闡述,同時,他也未參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飲》中舉出南北朝時代有著飲茶風尚的人,這都不能不說是《茶經(jīng)》中的不足之處。
          由此可知,《六之飲》所說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這段飲茶歷史,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為了指出這段飲茶歷史中的關鍵性史實,這里要加以補充的有兩件事:一是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之句,這說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飲茶風尚已開始向陜西進而向中原地帶傳播;二是晉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飲茶風尚仍較北方為盛,如北朝西魏楊街之在所著《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中,迷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稱為“酪奴”,并說“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惟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彼^好,即是喜好飲茶。
    (摘編自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材料二:
          由于交通與通訊技術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侶求學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茶文化的傳播。
          我國茶文化依賴這種人際傳播形式,在日本、朝鮮等鄰邦得到了普及,而這些國家則也通過將我國茶文化與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創(chuàng)造了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體系。另外,人口遷移在我國茶文化傳播中也發(fā)揮出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茶文化的國內(nèi)傳播來看,西晉遷都導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了人口遷移在茶文化傳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從茶文化的國外傳播來看,廣州、福建等茶文化發(fā)展繁盛的地區(qū)所出現(xiàn)的勞動力輸出等現(xiàn)象,也推動著我國茶文化向東南亞國家的傳播。茶專著、茶文學的流通,則在我國茶文化的國內(nèi)傳播與對外傳播中發(fā)揮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如陸羽所創(chuàng)作的《茶經(jīng)》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僅在我國國內(nèi)的茶文化普及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直至今日,已經(jīng)被翻譯為多個版本的《茶經(jīng)》仍舊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續(xù)做出著貢獻。與此同時,許多國外茶文化愛好者也在對我國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作專著的形式推動著我國茶文化的海外傳播,如日本榮西法師在結束中國之行之后,創(chuàng)作了《吃茶養(yǎng)生記》這一日本第一部與茶文化相關的著作,這部著作在日本社會的茶文化普及過程中彰顯出了重要價值。
          事實上,當茶葉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時,在此基礎之上的跨區(qū)域傳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從這種模式的表現(xiàn)形式來看,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跨區(qū)域傳播途徑包括漢朝時期出現(xiàn)的絲綢之路、唐宋時期出現(xiàn)的茶馬古道?;谶@種形式的茶文化傳播,讓我國茶葉與茶文化在國內(nèi)的影響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國茶文化向西方國家、東南亞地區(qū)傳播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摘編自欒著《淺談茶文化的傳播途徑及歷史演變過程》)【注】《六之飲》和《七之事》都是陸羽《茶經(jīng)》中的篇章。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戰(zhàn)國以前,茶只產(chǎn)于四川、貴州、云南等西南地區(qū);戰(zhàn)國后,由于戰(zhàn)爭,茶才由水、陸兩路傳向中原地區(qū)。
    B.西晉時,茶文化中心南移與西晉遷都是分不開的;飲茶風尚由蜀地向中原傳播,則與秦攻取蜀國有關。
    C.從在我國茶文化輸出中所承擔的角色來看,《茶經(jīng)》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著重要地位。
    D.如果沒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國家、東南亞地區(qū)的傳播力度將會大大削弱。
    (2)下列詩詞中,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一提及的茶的兩種功用的一項是
     

    A.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全七碗茶。
    B.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C.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D.春醒茶可解,詩病藥難痊。
    (3)簡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補充兩則史料的用意。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狐貍的窗戶
    (日)安房直子
          是什么時候了呢?是我在山道上迷路時發(fā)生的事。我要回自己的山間小屋去,一個人扛著長槍,精神恍惚地走在走慣了的山道上。是的,那一刻,我是徹底的精神恍惚了。我不知怎么會胡思亂想起過去一個特別喜歡的女孩子來了。
          當我在山道上轉過一個彎時,突然間,天空一下子亮得刺眼,簡直就好像是被擦亮的藍玻璃一樣……于是,地面上不知為什么,也呈現(xiàn)出一片淺淺的藍色。
    “咦?”
          一剎那間,我驚呆了。眨了兩下眼,啊呀,那邊不是往??磻T的杉樹林了,是一片一眼望不到頭的原野。而且,還是一片藍色的桔梗花田。
          我連大氣也不敢喘。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走錯了,竟冷不防闖到這么一個地方來了?再說,這山里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花田嗎?
          立刻返回去!我命令自己道。
          那景色美得有些過分了,不知為什么,讓人望而生畏了。
          可是,那里吹著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桔?;ㄌ镆恢毖由斓教爝?。就這么返回去,未免有點讓人覺得惋惜了。
    “就稍稍歇一會兒吧!”我在那里坐了下來,擦去汗水。
          就在這時,有一團白色的東西,刷地一下從我的眼前跑了過去。我猛地站了起來,只見桔?;ā八⑺ⅰ钡負u出了一條長線,那白色的生靈像個滾動的球似的,向前飛跑。
          沒錯,是一只白狐貍,還是個幼崽。我抱著長槍,在后面緊追不舍。但很快就被小狐貍甩掉了。
    “歡迎您來!”
          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身后是一家小店,門口有塊用藍字寫的招牌:“印染?桔梗屋”。
          在那塊招牌下面,孤單單地站著一個系著藏青色圍裙,還是個孩子的店員。我頓時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知道,他就是那只小狐貍變的。
    “我給你染染手指頭吧?”
          狐貍說著,用四根染藍的手指組成一個菱形的窗戶,然后架到我眼前,快樂地說:
    “您往里瞅瞅吧。”
          在小窗戶里,我看到了美麗的狐貍媽媽。小狐貍告訴我,很早以前,它的媽媽被人用槍打死了。
          狐貍接著說:“后來,仍然是這樣一個秋日,風呼呼地吹,枯梗花異口同聲地說:“染染你的手指吧,再用它們搭成一個窗戶!從此我就不再寂寞了。不論什么時候,我都能從這扇窗戶里看到媽媽的身影了?!?br />      我也染了手指。
          在窗戶里,我看到了一個從前特別喜歡,而現(xiàn)在絕不可能見面的少女。
          我想付錢,可一分錢也沒有帶。
          狐貍說:“請把槍給我吧?!?br />      我把槍給了小狐貍。收下了我的槍,小狐貍送給我一些蘑菇。
          我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我一邊走,一邊用手搭起了小窗戶。這回窗戶里下著雨,朦朧中我看到了我一直懷念的院子,院子里還扔著被雨淋濕了的我的長靴。家里點著燈,傳出兩個孩子的笑聲,一個是我的聲音,還有一個是我死去的妹妹的聲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一場大火燒毀了我們的家。這個庭院,現(xiàn)在早就沒有了。不過我想不要緊,我擁有了了不得的手指??!
          我要永遠珍惜這手指頭??晌一丶腋傻牡谝患?,就是習慣性地洗手。
          一切都完了!
          第二天,我決定再到狐貍家去一趟,重染一遍手指。
          我一連好幾天都在林子里徘徊,但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那片桔?;ㄌ?,也沒有看見那只白色的小狐貍。
    (有刪節(jié))(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重點刻畫了“我”當時精神恍惚的心理狀態(tài),為情節(jié)發(fā)展做好了鋪墊。
    B.小說通篇運用藍色調(diào)為讀者營造了一個交織著溫暖與憂傷的幻想之境。
    C.童話的世界投射著現(xiàn)實的影子。“我”因為沒帶錢,染完手指,作為交換必須要把槍留下。
    D.“我”用手搭起小窗子,看見了種種神奇的景象,表現(xiàn)了“我”對愛與親情的渴望和期盼。
    (2)文中多次出現(xiàn)桔?;ǎ埥Y合小說內(nèi)容進行具體分析,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3)本文中的“桔?;ㄌ铩焙吞諟Y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界,但中外文人描寫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請結合《桃花源記》與本文內(nèi)容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5引用:1難度:0.5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題(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隨著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fā)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位航天員已奔赴中國空間站,他們將在太空工作生活6個月。在我國,常住人口的統(tǒng)計時間標準為半年,即一年內(nèi)在某地住滿半年即為該地常住人口,按照這一標準,①          。
          太空居大不易,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經(jīng)運行了20多年的國際空間站,每年維護費用高達40億美元,光宇航員平均每人每天花費就約為750萬美元。②          ,為什么中國人還要爭當太空常住人口呢?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臻g站不僅提供了微重力環(huán)境,還可以幫助我們長期觀測地球。浩瀚宇宙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寶庫,如果說空間站是通往寶庫的橋頭堡,③          中國人不能缺席新一輪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在軌駐留半年,意味著三位航天員將首次在太空度過春節(jié),網(wǎng)友們紛紛為中國空間站擬寫春聯(lián)。請你對下面這則春聯(lián)進行點評。
    百年聚力,十月?lián)P帆,看四器連心,東方夢、頻驚世界;
    云海迎春,星河守歲,聽三英送福,中國紅、再炫太空。

    組卷:8引用:1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寄托著征人的千古哀怨;茂林修竹,流觴曲水快意了王羲之的悲喜幽情;月下荷塘,縷縷清香撫慰著朱自清的紛亂心緒;青荇浮藻,康橋柔波引領著徐志摩漫溯尋夢……古往今來,植物乃至大自然都與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最近,我市樹人中學為了給師生擴大閱讀資源,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打算在2022年春季擴建學校圖書館,擴建施工需要砍掉校園里十幾棵有著二十多年樹齡的、枝繁葉茂的老楊樹。師生們都熱切期盼著圖書館的擴建,但有很多人反對砍掉老楊樹,一時間眾說紛紜,為此學校準備召開座談會,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建議。你作為學?!堵锅Q》文學社社長將應邀參加座談會并發(fā)言,請你撰寫一篇發(fā)言稿,談談對此事的態(tài)度和想法。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1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