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人教部編版: 必修上冊
教材版本
人教部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jié)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435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已完結(jié)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164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861.成語中的某些語素直到今天仍保留著古代含義。下列成語中加點的字與文言語句中加點的字,含義不同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1/21 8:0:22組卷:100引用:4難度:0.7
  • 86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這一事實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獻上發(fā)表的呢?是中國人,西漢人韓嬰在《韓詩外傳》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墒窃谄浜蟮墓盼墨I中,卻沒有人去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開普勒出于對幾何、對稱的興趣,寫了一本小書專門來研究雪花為何是六瓣的,盡管他當時所掌握的知識是不足以解釋其成因的,但是,他這個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編自楊振寧《對稱與物理》)材料二:
          17世紀初,雪花吸引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眼光。當穿過布拉格的一座大橋時,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幾何形狀。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過“材質(zhì)”尋找,因為水汽是無形且流動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進而,他猜想這個機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積過程。顯微鏡發(fā)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歡迎的觀察對象。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顯微術(shù)》一書中,展現(xiàn)了他借助顯微鏡畫出的雪花圖片,并對雪花晶體結(jié)構(gòu)進行了闡述,這被看作是人類首次具體記錄雪花的形態(tài)。
    (摘編自尹傳紅《由雪引發(fā)的科學實驗》)材料三:
          雪晶會根據(jù)其形成的云層中的溫度和過飽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狀,在一些溫度范圍內(nèi)雪晶呈柱狀,在另一些溫度范圍內(nèi)則呈板狀。隨著過飽和度的升高,雪晶變得越來越大,形狀也越來越復雜。雪晶的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在-2℃左右時呈板狀,在-5℃左右時呈柱狀,在-15℃左右時又呈板狀,在低于-25℃時呈柱狀或板狀。雪晶的結(jié)構(gòu)更多地取決于過飽和度,即取決于生成速度:當濕度高時,快速生成的柱狀晶體會變成輕軟的針狀晶體,而六角形板狀晶體會變成星狀的枝蔓晶體。隨著溫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狀會在板狀和柱狀之間來回變化好幾次,而且變化很大:在幾度溫差范圍內(nèi),雪晶會從又細又長的針狀晶體(-5℃)變?yōu)楸《降陌鍫罹w(-15℃)。

    (摘編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態(tài)發(fā)生:雪晶中的物理學》)(1)下列圖解,最符合材料三相關(guān)內(nèi)容的一項是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關(guān)于雪花具有對稱的六角形結(jié)構(gòu)這一事實,《韓詩外傳》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開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對幾何和對稱的興趣,因此他的研究沒有向前推進,也沒有得出可信的結(jié)論。
    C.開普勒認為雪花呈六角形與水汽無關(guān),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種機制中,但是受到當時的知識限制,他沒有再對此機制作出解釋。
    D.雪晶的具體形狀是受到溫度和過飽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狀主要取決于溫度,過飽和度則會影響雪晶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
    (3)開普勒關(guān)于雪花的思考對科學研究有什么意義?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請簡要說明。

    發(fā)布:2024/11/21 7:0:1組卷:253引用:6難度:0.5
  • 863.閱讀下面作品,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934年8月,在北平(1)作者為什么要不遠千里,趕上北平來飽嘗故都的秋味?請結(jié)合全文,概括說明。
    (2)文中多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xiàn)故都之秋的特點。請任舉一例并加以分析。

    發(fā)布:2024/11/21 7:0:1組卷:7引用:3難度:0.5
  • 864.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問題。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下列詩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
    B.《樂府詩集》
    C.《唐宋近體詩集》
    D.《萬首唐人絕句》
    (2)下列詩句,不出于《詩經(jīng)》的一項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C.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D.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前四句突出寫“愁”字,時光流逝,去日苦多,詩人惟恐功業(yè)不立。
    B.“但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個具體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賢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賢主題,極寫人生苦短的憂愁。
    D.詩人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等句啟發(fā)人才,要善于擇枝,投效明主。
    (4)前人評論《短歌行》,認為從詩中可以讀出曹操的“仁義忠厚”,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請結(jié)合本詩,寫出你的看法并簡述理由。

    發(fā)布:2024/11/21 6:30:8組卷:22引用:2難度:0.6
  • 86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guān)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guān)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guān)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wù)而結(jié)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guān)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jié)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guān)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chǎn)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yīng)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費孝通《鄉(xiāng)土本色》,有刪改)(1)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即家鄉(xiāng)的土地,可借指家鄉(xiāng);這里的“家鄉(xiāng)”并非指某人或某類人的故鄉(xiāng),而是指“中國社會”。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社會的本色是鄉(xiāng)土性的。
    B.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根基,要理解中國社會的鄉(xiāng)土性,先要從鄉(xiāng)下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說起,他們以種地為生,在泥土中創(chuàng)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縛。
    C.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因為不同村落間的人互相孤立、隔膜,所以村落人口相對固定,極少流動,而產(chǎn)生“土氣”。
    D.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村落內(nèi)的人彼此熟悉,構(gòu)成了擁有獨特生活習俗與生活方式的、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人與人則形成了一種與生俱來的關(guān)系。
    (2)下列關(guān)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人們被土地所囿,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彼此了解,更容易獲得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
    B.鄉(xiāng)民們“從俗即是從心”,是因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規(guī)矩對他們而言無需用法律來保障,是從小“習”出來的禮俗。
    C.因為鄉(xiāng)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所以法律不是調(diào)節(jié)鄉(xiāng)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依據(jù)。
    D.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信用產(chǎn)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它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3)下列對文本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用對比論證闡明,鄉(xiāng)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xiàn)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通過歸納分析得出結(jié)論,禮俗是鄉(xiāng)土社會里應(yīng)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wù)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lián)系。
    C.利用《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論證了“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概括了事實,在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不相適應(yīng),暴露出弊端,說明“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4)根據(jù)文本,填寫下面思維導圖的空缺部分。

    發(fā)布:2024/11/21 6:0:1組卷:3引用:2難度:0.2
  • 866.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說》節(jié)選)文本二:
          先王之教,莫榮于孝,莫顯于忠。忠孝,人君人之所甚欲也;顯榮,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義。不知理義,生于不學。
    (《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節(jié)選)文本三:
          神農(nóng)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呂氏春秋?尊師》節(jié)選)(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B.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C.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D.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者”指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墩撜Z?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中“學者”與此義相同。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所以”與諸葛亮《出師表》中“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中“所以”一詞含義不同。
    C.“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中“親”指父母,比如常說的“雙親”指的就是父親母親。段玉裁曾說“父母者,情之最至也,故謂之親”。
    D.“神農(nóng)師悉諸,黃帝師大撓”中“師”與《師說》中“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中“師”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第一段第三、四句闡述了從師的必要。作者從正面指出“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說明有惑必須從師。
    B.文本一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念,很有積極意義。
    C.文本二中提到國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顯榮”,而要實現(xiàn)這些,只有通過學習。
    D.文本三將古今進行對比,并列舉孔子好學好教以及天子敬學尊師的例子,闡述了尊師、重學、善學的重要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②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5)用兩個恰當?shù)氖煺Z(包括成語)描述文本三中孔子給你的印象。

    發(fā)布:2024/11/21 4:0:1組卷:3引用:3難度:0.5
  • 86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yīng)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nóng)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舊俗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
    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nóng)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nóng)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
    (2)詞人在下闋發(fā)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11/21 3:0:2組卷:616引用:20難度:0.6
  • 86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臨川湯先生傳
    鄒迪光
          先生名顯祖,字義仍,別號若士,豫章之臨川人。生而穎異不群。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嘖嘖曰:“湯氏寧馨兒。”五歲能屬對。試之即應(yīng),又試之又應(yīng),立課數(shù)對無難色。十三歲,就督學公試,補邑弟子員。每試必其曹偶。庚午舉于鄉(xiāng),年猶弱冠耳。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
          丁丑會試,江陵公屬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應(yīng)。曰:“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惫m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鵲起,海內(nèi)之人益以得望見湯先生為幸。至癸未舉進士,而江陵物故矣。諸所為附薰炙者,骎且澌沒矣。公乃自嘆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敗乎?”而時相蒲州、蘇州兩公,其子皆中進士,皆公同門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館選,而公率不應(yīng),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時者。
          以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則閉門距躍,絕不懷半刺津上。擲書萬卷,作蠹魚其中。每至丙夜,聲瑯瑯不輟。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書為?”曰:“吾讀吾書,不問博士與不博士也?!睂ひ圆┦哭D(zhuǎn)南祠部郎。部雖無所事事,而公奉職毖慎,謂兩政府進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論之,謫粵之徐聞尉。居久之,轉(zhuǎn)遂昌令。又以礦稅事多所蹠戾,計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歸。雖主爵留之,典選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長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國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時事,非公憤不及齒頰。人勸之請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錢刀,為所不知后人?!敝复采蠒局骸坝写瞬回氁印!惫跁鵁o所不讀,而尤攻《文選》一書,至掩卷而誦,不訛只字。于詩若文無所不比擬,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蓮少陵氏。公又以其緒余為傳奇,若《紫蕭》《還魂》諸劇,實駕元人而上。每譜一曲,令小史當歌,而自為之和,聲振寥廓,識者謂神仙中人云。
          公與予約游具區(qū)靈巖虎丘諸山川,而不能辦三月糧,逡巡中輟。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選自《湯顯祖詩文集》附錄,有刪節(jié))[注]①江陵公:指時相張居正,其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謬誤。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試必其曹偶 雄:稱雄
    B.以館選 酬:應(yīng)酬
    C.以留都山川 樂:喜愛
    D.為所不知后人 計:考慮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湯顯祖持身端潔,拒絕了時相張居正的利誘,海內(nèi)士人都以結(jié)識他為榮幸。
    B.因為上書批評當權(quán)者徇私情、塞言路,湯顯祖被貶官至廣東,做了徐聞尉。
    C.湯顯祖辭官回家后,當?shù)毓賳T爭相與他交往,而湯顯祖不為私事開口求人。
    D.湯顯祖與鄒迪光相約三月份到江南一帶游玩,但沒準備好糧食,因而作罷。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br />②然不自言貧,人亦不盡知公貧。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
    (4)請簡要概括湯顯祖讀書為文的特點。

    發(fā)布:2024/11/21 1:30:1組卷:310引用:12難度:0.4
  • 869.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發(fā)布:2024/11/20 23:30:2組卷:3引用:2難度:0.7
  • 870.對下面選文采用批注式閱讀方法進行閱讀。要求使用文字式、符號式批讀形式,圈畫出概念并對論證手法進行批注。
          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扎,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我說西洋社會組織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guān)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zhì)。親屬關(guān)系是根據(jù)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fā)生的社會關(guān)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jié)成的網(wǎng)絡(luò),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xiàn)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三千里者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wǎng)絡(luò)像個蜘蛛的網(wǎng),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修訂版)

    發(fā)布:2024/11/20 23:0:2組卷:3引用:3難度:0.7
login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