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諫曰:“我步彼騎,其勢不敵。”上曰:“虜所恃者唯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虜馬過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詔曰:“比得河朔華戎表疏,歸訴困棘,跂望綏拯,潛相糾結,以候王師,芮芮亦遣間使遠輸誠款,誓為掎角,經略之會,實在茲日?!笔菚r軍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發(fā)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軍用不充,富民家貲滿五十萬,并四分借一,事息即還。乙亥,使王玄謨進圍滑臺。王玄謨士眾甚盛,器械精嚴,而玄謨貪愎好殺。攻城數月不下,聞魏救將至,眾請發(fā)車為營,玄謨不從。乙丑,魏主渡河,眾號百萬。玄謨懼,退走。魏人追擊之,死者萬余人,麾下散亡略盡,委棄軍資器械山積。先是鐘離太守垣護之聞魏兵將至馳書勸玄謨急攻玄謨不從。蕭斌遣沈慶之將五千人救玄謨。會玄謨遁還,斌將斬之,慶之固諫曰:“佛貍威震天下,控弦百萬,豈玄謨所能當。”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項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壽陽,召劉康祖使還。仁將八萬騎追及康祖于尉式??底嬗斜姲饲耍姼焙⒅郎诫U間行取至,康祖怒曰:“臨河求敵,遂無所見,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軍中曰:“顧望者斬首,轉步者斬足!”魏人四面攻之,將士皆殊死戰(zhàn)。有流矢貫康祖頸,墜馬死。余眾不能戰(zhàn),遂潰,魏人掩殺殆盡。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壞民廬舍,及伐葦為筏,聲言欲渡江。建康震懼,民皆荷擔而立。上登石頭城,有憂色,謂江湛曰:“今日士民勞怒,不得無慚,貽大夫之憂,予之過也?!倍四甏赫露『?,魏掠居民、焚廬舍而去。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宋文帝圖恢復》)(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先是鐘離太守垣護之/聞魏兵將至/馳書勸玄謨急攻/玄謨不從
B.先是/鐘離太守垣護之聞/魏兵將至/馳書勸玄謨急攻/玄謨不從
C.先是鐘離太守垣護之/聞魏兵將至馳書/勸玄謨急攻/玄謨不從
D.先是/鐘離太守垣護之聞魏兵將至/馳書勸玄謨急攻/玄謨不從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比及,文中是“等到”的意思,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中的“比及”相同。
B.佛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文中用來借指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者。
C.間行,文中指秘密地走,與《鴻門宴》“道芷陽間行”中的“間行”相同。
D.石頭城,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別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沈慶之認為以步制騎勝算不大,勸諫宋文帝不要貿然出兵;滑臺慘敗之后,沈慶之以敵我實力懸殊為由,勸蕭斌不要斬殺逃回的王玄謨。
B.王玄謨雖然兵多器良,卻因貪婪好殺,對滑臺久攻不下;魏軍將到時,又因剛愎自用,不聽部眾和鐘離太守垣護之的勸諫,最終兵敗潰逃。
C.劉康祖應召回防時被拓跋仁追上,對副將胡盛之的提議大為不滿,下令全軍殊死一戰(zhàn);交戰(zhàn)中他被流箭射中,墜馬身亡,宋軍也隨之崩潰。
D.魏主拓跋燾抵達瓜步渡口,并且揚言要南渡長江,建康城內大為恐慌,百姓紛紛挑著擔子準備逃跑;到了第二年初,魏軍焚屋掠民后,撤兵北歸。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臨河求敵,遂無所見,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②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5)辛棄疾認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請結合本文相關內容,簡要說明“草草”的具體表現。

【答案】D;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13 1:0:1組卷:1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晉、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選自《左傳》)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囤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縣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臣聞之,唇亡而齒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將亡矣。趙亡,則君為之次矣。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倍唬骸爸遣疄槿艘?,粗中而少親。我謀而泄,事必敗。為之奈何?”張孟談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而高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
          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zhàn)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選自《淮南子?人間訓》)(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面約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西周春秋時期爵位名稱,當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執(zhí)事,辦事官員。此處代指對方(秦穆公),表示對對方尊敬的稱呼。
    C.《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戰(zhàn)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D.《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屬于雜家作品。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燭之武說秦伯而退晉師,可謂一箭雙雕,文章最后一段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機智與出色的辭令。
    B.文段二趁著智伯軍隊混亂之機,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領軍隊從正面出擊,殺死智伯,又將晉國分成了韓、魏、趙三國。
    C.文中主要人物燭之武、張孟談都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主動請纓,挺身而出,一個夜縋而出,一個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D.文中主要人物燭之武、張孟談兩人都以紓解國難為重,有膽識,有智慧,為了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
    (5)趙襄子賞有功之臣,眾大臣認為首要的功勞是誰的?為什么趙襄子卻首先獎賞高赫?

    發(fā)布:2024/11/15 5:30:1組卷:77引用:16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之?!鼻夭?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函陵 軍:軍隊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唯君 圖:考慮
    D.秦伯 說:高興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下臣雖強壯,但是不如別人。
    B.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用滅掉鄭國的辦法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得到過晉君的賞賜??!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而保護自己,不仁義。
    (3)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為“仁政”,被稱為“亞圣”。
    C.《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
    D.《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及其門人、后學所著,其中許多寓言想象奇特、語言瑰麗。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請結合選文內容和如圖的“課文背景形勢圖”,分析燭之武能夠成功退秦的原因。
    菁優(yōu)網

    發(fā)布:2024/11/8 21:30:1組卷:5引用:3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br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苑剿氖?,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俺紡s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br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鋤草。④芻蕘(chúráo):割草打柴。
    (1)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有以:有什么辦法
    B.王,何曰利 必:必然
    C.未有仁而其親者也 遺:丟棄
    D.人以其父兄 事:侍奉
    (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B.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C.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D.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3)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業(yè)生產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C.“弒”在封建時代稱君殺臣、父母殺子。如“放弒其君則殘之”。
    D.文中的“紂”是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稱紂王,因殘暴無道,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那就危險了,并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
    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餓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外來之敵。
    D.周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百姓覺得?。积R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②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③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選文第2段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

    發(fā)布:2024/11/9 8:0:37組卷:23引用:3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