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思辨風采,完成問題。
品家書悟真知
王科儒??①梁啟超盛贊曾國藩:“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泵珴蓶|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笔Y介石表明一生中獨服曾國藩,把《曾國藩家書》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來治軍育德。帶著無限的好奇和敬意,我認真閱讀了《曾國藩家書》。
??②家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蘊含了曾國藩一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在教育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子百家的深入研究和人生實踐自然融合運用,果然是字字珠璣,智慧無窮。
??③家書行文從容鎮(zhèn)定,揮筆自如,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因為“字字皆得之閱歷而切于實際”,讀起來“如揭肺腑以相告語”,所以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④對于經常手不釋卷、愛讀書的我來說,《曾國藩家書》中關于讀書的內容最受啟發(fā),受益匪淺。曾國藩無一日不讀書,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復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恒心。其中一封信中寫道:“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強調讀書要有志氣志向、見識和恒心。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編排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從讀書到修身養(yǎng)性,詳細至極。
??⑤讀書改變命運。清史專家蕭一山評價曾國藩生平的事業(yè)成功完全是從學問修養(yǎng)而來,而學問修養(yǎng)是從讀書中來的。有一幅漫畫,標題大概是《讀書的差距》,描述的是:三個人,站在書上,書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不讀書的人,看到的只是別人畫給他看的美好世界;讀了書之后,你認識了黑暗和丑陋;讀了更多的書之后,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⑥對于初中生而言,讀書——走向開闊世界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學習,讓自己的眼界沖破認知局限,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體驗更開闊的人生境界。讀書的好處比比皆是: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中美高層戰(zhàn)略對話上,面對美方挑釁,中方代表迅速臨場作出反應,長達16分鐘的臨場發(fā)言,嚴正闡明我方立場,駁斥美方的無理指責,翻譯官張京臨危不亂,以頂級水平,完整準確地完成了翻譯任務;14歲讀大學、22歲解開世界難題的中國科大學生曹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之脊梁……無數(shù)的讀書人,完美詮釋著讀書的意義。讀書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境界,我們理應心向往之,以書啟智,以書增慧,成就更好的自己。
??⑦“家書抵萬金”。讀《曾國藩家書》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學他的讀書之道,悟書中的真知真意,書底的厚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至樂莫如讀書,進德修業(yè),受益一生。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曾國藩家書》熔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子百家的深入研究和人生實踐于一爐,智慧無窮。
B.第④段中的“此三者“在文中是指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C.漫畫《讀書的差距》有力地論證了不讀書的人,看到的只是別人畫出來的美好世界。
D.《曾國藩家書》讀起來情感真摯、內容感人,因此評價它“如揭肺腑以相告語”。
(2)大家認為本文思路清晰,根據(jù)文章內容,請你補全下面的思維導圖。
①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曾國藩的高度評價;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曾國藩的高度評價;
②讀書改變命運;讀書改變命運;
③學讀書之道,悟真知真意,進德修業(yè),受益一生。學讀書之道,悟真知真意,進德修業(yè),受益一生。
(3)請你根據(jù)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分析第⑥段劃線句子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4)某雜志在轉載本文時,將標題改為“《曾國藩家書》讀后感”,你覺得和《品家書悟真知》相比,哪個標題更合適?請結合原文內容作簡要分析。
(5)讀完文章后,你和同桌針對“讀書的意義”展開了如下對話,請結合文章內容和自身體驗補全對話。
同桌:我認為讀書的意義除了本文中所說的,還有楊絳先生曾說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在于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我:是的,書籍能讓人獲得力量,讀書能讓人獲得自信,讀書的意義就在于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感知世界。
同桌:都說讀書改變人的命運或生活,這其實只是一小部分,是讀書帶來的附加獎勵,我們沒必要刻意追求讀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因為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外在命運,不一定能讓你擁有想要的生活,但是卻能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擁有智慧、信仰和豐富的心靈世界。
我:對,其實讀書的意義很簡單,它是黑暗中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是陷入困境時讓我們勇往直前的勇氣,是風雨中為我們提供遮擋的一把無形的傘,是我們打開自身認知世界的一把鑰匙。讀書增進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修身養(yǎng)性;讀書讓人明辨是非,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無限的人生。它是黑暗中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是陷入困境時讓我們勇往直前的勇氣,是風雨中為我們提供遮擋的一把無形的傘,是我們打開自身認知世界的一把鑰匙。讀書增進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修身養(yǎng)性;讀書讓人明辨是非,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無限的人生。
【答案】C;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曾國藩的高度評價;;讀書改變命運;;學讀書之道,悟真知真意,進德修業(yè),受益一生。;它是黑暗中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是陷入困境時讓我們勇往直前的勇氣,是風雨中為我們提供遮擋的一把無形的傘,是我們打開自身認知世界的一把鑰匙。讀書增進我們的認知,讓我們修身養(yǎng)性;讀書讓人明辨是非,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無限的人生。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0/20 17:0:6組卷:10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山水畫的意境》節(jié)選文字,完成各題。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情結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感動不了自己,更感動不了別人。
在我們的古詩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于“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xiàn)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里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lián)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寓情于景。這四句詩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象,卻使人深深體會詩人深厚的友情。
……
山水畫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xiàn)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達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tài)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寫景就是為了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yōu)秀詩人和畫家心里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還是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xiàn)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xiàn)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澤東《沁園春》開頭兩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國畫不強調“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xiàn)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在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早晨八點鐘或中午十二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xiàn)松樹的精神實質。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過去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xiàn)對象的精神實質,那么一棵樹就可以唱出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清”“奇”“古”“怪”,經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上,像一條巨龍,但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加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的、真摯的、樸素的感情,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愿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不會有意境的獨創(chuàng)性。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還不夠,還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手段,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1)下列關于山水畫意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強烈,對所描繪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摯、樸實,意境也就越是鮮明。
B.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源于畫家對客觀事物身臨其境地長期觀察和全面、深刻的認識。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畫意,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huán)境的說明和圖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畫作說不上有意境,難以打動人。
D.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畫如果沒有了意境,也就沒有了靈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的是送別友人時的自然景象,雖然沒有直接抒寫情感,但情寓于景,讀者能夠體會詩人深厚的感情。
B.齊白石對蝦的神態(tài)和精神熟悉極了,蝦才在他的筆下活起來,可見,畫家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感悟越是深刻,畫出的畫越是傳神。
C.寫景就是為了寫情,比如毛澤東《沁園春?雪》開頭兩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能充分體現(xiàn)詩人的胸懷和情感。
D.只要對客觀事物有深入全面的認識,就能產生思想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山水畫的意境。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寫詩還是作畫,要創(chuàng)作出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作品,不能僅靠長期觀察來反映現(xiàn)實,還應該站到高于現(xiàn)實的層面。
B.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畫松樹“凡數(shù)萬本,始得其真”,有位畫家寫生十幾天畫了一百多張,可見,畫作的數(shù)量影響著意境的創(chuàng)造。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兩個關鍵,沒有意境,畫畫時力量無處使:沒有意匠,意境就會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廢。
D.齊白石畫畫很講究手段,杜甫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表現(xiàn)方法、手段對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關重要。發(fā)布:2024/12/9 4:30:2組卷:43引用:3難度:0.6 -
2.課內現(xiàn)代文。
紀念白求恩
毛澤東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后來到五臺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作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白求恩同志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我們中國共產黨員也要實踐這一條路線。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責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y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y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每一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個醫(yī)生,他以醫(yī)療為職業(yè),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yī)務系統(tǒng)中,他的醫(y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于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見過一面。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墒且驗槊?,僅回過他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F(xiàn)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fā),就可以變?yōu)榇笥欣谌嗣竦娜?。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1)閱讀①一③段,請分點概括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
(2)文章多處運用對比手法,試舉一例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3)下面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整體上是總一分-總的結構,以說理為主,兼敘述和抒情,是紀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B.第②段對白求恩既有正面介紹,又有側面介紹。“從前線回來的人”和“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對白求恩同志的佩服和感動就是正面介紹。
C.第③段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意在說明作為一名革命者,單純講政治是不夠的,還要專心業(yè)務,精研技術。
D.第④段先記敘同白求恩的交往,后從“我”的心情推及到大家的心情,從而自然過渡到論述學習白求恩精神的意義。發(fā)布:2024/11/16 3:0:1組卷:74引用:6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的“體”與“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以往,“讀書人”的稱謂專屬于少數(shù)人;如今,在“全民閱讀”的時代,讀書已成為大眾普遍擁有的權利。伴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尤其是知識生產的積累,讀書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為什么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讀書有用抑或是無用?這些圍繞“讀書”而產生的問題似乎都懸而未決。
關于讀書,可以從“體”與“用”這兩個方面來理解。大致上說,“體”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體,而“用”則是指“體”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從“用”的層面看,開卷有益,學以致用。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讀書確實包含著實用的功利訴求。從這個角度考量,讀書利國利民、利人利己。通過讀書,人們可以獲得生存技能以創(chuàng)造財富改善生活;通過讀書,人們可以到達更高的社會階位而改變命運。
然而,對實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讀書的一個方面,過分地強調讀書的實用功能,往往會遮蔽讀書的根本要義?!案患也挥觅I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薄澳袃河炱缴?,五經勤向窗前讀。”這種勸學篇,主要用讀書的好處和用處來激勵人們學習,會養(yǎng)育狹隘的讀書觀念。
從“體”的層面看讀書,也就是探究讀書這件事情的根本意義是什么。當我們說“人是一種讀書的動物”時,就意味著讀書是一種專屬于人的活動,讀書與做人幾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讀書的根本要義是“人性養(yǎng)成”,“人文化成”。從這種意義出發(fā)來理解讀書才可能達到讀書的至境。
一般來說,受功利之“用”驅使的讀書可歸為“要讀書”一類,而懷有“體”之情懷的讀書則可稱之為“好讀書”?!耙x書”乃是“五經勤向窗前讀”,與之相反,“好讀書”偏偏是“閑來無事好讀書”。以前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面說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覺得不著邊際。因為既然是讀書,便應該正襟危坐,皓首窮經,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讀書而不好好學習,興之所至,隨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學上進?后來,漸有所悟,是因為明白了孔子的感嘆:十年有五而志于學,五十而知天命。這是孔子對于知識與人生宿命的感嘆,“知天命”后也就熄滅了“志于學”的功利之心,最終達到“從心所欲”、領悟人生的境界了。
歸根到底,“要讀書”致力于實用知識,“好讀書”致力于人生體悟。后者往往可以不執(zhí)著于書本身,前者卻陷于斤斤計較。帶著患得患失的心去讀書,有時候就會執(zhí)著于一念而忘記了風來水面與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間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間,不正是讀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嗎?
(文/楊平,有刪改)(1)下列對讀書的“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書的“用”是指讀書能滿足人的實用功訴求。
B.人與一般動物的區(qū)別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讀書之“用”。
C.追求讀書的“用”,在閱讀時往往會執(zhí)著一念,衡量得失。
D.過分強調讀書的“用”會讓讀書的觀念變得狹隘。
(2)下列對讀書的“體”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書的“體”指的是獲得超越實用功利的人生體悟。
B.從“體”的層面看,作者對“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是認可的。
C.不斷追尋讀書的“體”,就可能逐步達到“從心所欲”的境界。
D.“好讀書”就是從“體”的層面專心讀書,只關注書本身的內容。
(3)下列對讀書的“體”與“用”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書的“體”與“用”從不同方面回答了“為什么讀書”這一問題。
B.讀書的“用”就是讀書的“體”外化而生成的實用功能。
C.讀書的“體”與“用”的差別就是讀書有用與無用的差別。
D.對讀書的“體”與“用”的不同追求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追求。發(fā)布:2024/12/9 2:30:1組卷:149引用:9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