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蘇武傳》選段,完成下列各題。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
      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fù)息?;莸瓤?,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蔽湓唬骸氨緹o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復(fù)舉劍擬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fù)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fù)知之!”武不應(yīng)。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復(fù)欲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br />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N浼戎梁I?,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fù)窮厄。
      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fù)至匈奴,?;菡埰涫卣吲c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眴斡谡贂涔賹?,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D
D

A.與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C.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D.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br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D
D

A.既至匈奴,置幣單于 遺:贈送
B.武帝其義 嘉:贊許
C.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 當:抵押
D.賜武馬畜、服匿、穹廬 服匿:衣服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C
C
。
例句:天雪,武臥嚙雪
A.欲因此時
B.陵與衛(wèi)律之罪通于天
C.羝乃得歸
D.單于其節(jié)
(4)下面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A
。
A.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B.信義安所見乎
C.何以汝為見
D.子卿尚復(fù)誰為乎
(5)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A
。
A.陵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 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B.見犯死,重負國 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C.兄弟并 鑿地坎,置煴火
D.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如惠語讓單于

【考點】文本類型;;;
【答案】D;D;C;A;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8 20:30:2組卷:8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文本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貲產(chǎn)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shù),尤屬意縱橫之說。隋亂,詭為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yīng)魏公李密,以征典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wù)魉鶠?,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勣尚為密守,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shù)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勣得書,遂定計歸。貞觀三年,以秘書監(jiān)參豫朝政。七年,為侍中。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征平治。征不素習(xí)法,但存大體,處事以情,人人悅服。進左光祿大夫、鄭國公。多病,辭職,帝曰:“公獨不見金在礦何足貴邪?善冶鍛而為器,人乃寶之。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匠而加礪焉。卿雖疾,未及衰,庸得便爾?”它日,宴群臣,帝曰:“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guān)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后,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征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親解佩刀,以賜二人。帝嘗問群臣:“征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征可比?!钡墼唬骸罢鞯嘎娜柿x,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笔吣?,疾甚。征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gòu),五日畢,并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是夕帝夢征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謚曰文貞,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陪葬昭陵。將葬,其妻裴辭曰:“征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征志?!币娫S,乃用素車,白布瞻帷,無涂車、芻靈。
    ——選自《新唐書?魏征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是夕/帝夢征/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B.帝親向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是夕/帝夢征/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C.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是夕/帝夢征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D.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是/夕/帝夢征若平生/及旦/薨/帝臨哭/為之慟/罷朝五日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豫游,出游、游樂,可賞山玩水,也可觀風(fēng)問俗;帝王秋天出巡為“游”,春天出巡為“豫”。
    B.堯舜,黃河流域先后出現(xiàn)的兩位德才兼?zhèn)涞牟柯渎?lián)盟首領(lǐng),是歷史上備受推崇的明君圣主。
    C.文貞,魏征去世后,朝廷根據(jù)其生前的博學(xué)、德行和功績給予的評價,是當時最高等級謚號。
    D.陪葬,大臣死后葬于帝陵近旁,以示位尊和皇恩,文中指的是把魏征的靈柩葬于昭陵近旁。
    (3)下列對文本一、文本二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切中時弊,諫而有方。對唐太宗的自滿懈怠,他以“十思”及時匡正;善用比喻勸諫,且言辭懇切,入情入理。
    B.魏征少有大志,通曉書術(shù)。少時落魄,放棄財產(chǎn)經(jīng)營,勤奮鉆研書術(shù);后來輔助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圣明時代。
    C.魏征實行仁義,以弼國君。在隋末大亂時,一度看破紅塵,選擇入觀為道;以仁義輔佐太宗,想使帝成為堯、舜之君。
    D.魏征勤于公事,盡忠職守。依據(jù)原則處理久拖不決的案件,眾人心悅誠服;身為諫官,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公獨不見金在礦何足貴邪?
    ②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征而已。
    (5)“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征不僅用此勸諫太宗,也身體力行。請結(jié)合《新唐書?魏征傳》(節(jié)選),對此加以簡單分析。

    發(fā)布:2024/11/7 11:30:1組卷:27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杜)中立,無為,以門蔭歷太子通事舍人。開成初,文宗欲以公主降士族,謂宰相曰:“民間修昏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詔宗正卿取世家子以聞。中立及校書郎衛(wèi)洙得召見禁中,拜著作郎。月中,遷光祿少卿、駙馬都尉,尚真源長公主。中立數(shù)求自試憒憒不樂因言朝廷法令備具吾若不任事何賴貴戚橈天下法耶帝聞異之轉(zhuǎn)太仆少卿歷左右金吾大將軍京師惡少優(yōu)戲道中,具騶唱珂衛(wèi),自謂“盧言京兆”,驅(qū)放自如。中立部從吏捕系,立棰死。遷司農(nóng)卿。繩吏急,反為中傷,左徙慶王傅。久之,復(fù)拜司農(nóng)卿,入謝,帝曰:“卿用法深,信乎?”答曰:“轂下百司養(yǎng)名不肯事,如司農(nóng)尤叢劇。陛下無遽信流言,假臣數(shù)月,事可濟。”帝許之。初,度支度六宮飧錢移司農(nóng),司農(nóng)季一出付吏,大吏盡舉所給于人,權(quán)其子錢以給之,既不以時,黃門來督責謾罵。中立取錢納帑舍,率五日一出,吏不得為奸,后遂以為法。加檢校右散騎常侍。京兆尹缺,宣宗將用之,宰相以年少,欲歷試其能,更出為義武節(jié)度使。舊徭車三千乘,歲挽鹽海瀕,民苦之。中立置“飛雪將”數(shù)百人,具舟以載,自是民不勞,軍食足矣。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兗、青、鄆,而滄地積卑,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東注海,州無水災(zāi)。卒,年四十八,贈工部尚書。中立居官精明,吏下寒栗畏伏。中雖坐累免,及復(fù)用,亦不為寬假。
    (節(jié)選自《新唐書?杜中立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中立數(shù)求自試/憒憒不樂/因言朝廷/法令備具/吾若不任/事何賴貴戚橈天下法耶/帝聞異之/轉(zhuǎn)太仆少卿/歷左右金吾大將軍/
    B.中立數(shù)求自試/憒憒不樂/因言/朝廷法令備具/吾若不任事/何賴貴戚橈天下法耶/帝聞異之/轉(zhuǎn)太仆少卿/歷左右金吾大將軍/
    C.中立數(shù)求/自試憒憒不樂/因言/朝廷法令備具/吾若不任/事何賴貴戚橈天下法耶/帝聞異之/轉(zhuǎn)太仆少卿/歷左右金吾大將軍/
    D.中立數(shù)求/自試憒憒不樂/因言朝廷/法令備具/吾若不任事/何賴貴戚橈天下法耶/帝聞異之/轉(zhuǎn)太仆少卿/歷左右金吾大將軍/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與本名意思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的名字,字與名的意思不得相反。
    B.門蔭指子孫因先輩有功而獲得入仕的權(quán)利,是除科舉考試之外入仕的一條途徑。
    C.司農(nóng)即司農(nóng)寺,古代官署名,掌糧食積儲、倉廩管理等事務(wù),長官為司農(nóng)寺卿。
    D.六宮指天子的正寢和五處燕寢,即皇后和妃嬪的住處,也可用于指皇后和妃嬪。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中立執(zhí)法嚴明,重懲不羈惡少。他執(zhí)法嚴格,皇帝也有所耳聞;有京城惡少在路上耍雜戲,言行不羈,他派隨從官吏前去抓捕,并處死惡少。
    B.杜中立實施新規(guī),防止官員舞弊。有官員舞弊,挪用款項,六宮的飯食錢不能及時下發(fā),他將相關(guān)款項收歸錢庫,及時發(fā)放,解決了這一問題。
    C.杜中立以船代車,減輕百姓之苦。他任義武節(jié)度使時設(shè)置“飛雪將”,以船運輸物資,改變了徭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狀況,減輕了百姓負擔。
    D.杜中立妥善治水,保障治所安全。大中十二年,大水泛濫,多地發(fā)生水災(zāi),他親自巡視,運用導(dǎo)引之法治水,使徐、兗、青、鄆四州皆免遭水災(zāi)。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陛下無遽信流言,假臣數(shù)月,事可濟。
    ②中雖坐累免,及復(fù)用,亦不為寬假。
    (5)杜中立受文宗召見、升任駙馬都尉、娶到真源長公主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

    發(fā)布:2024/11/8 12:3:16組卷:24引用:1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語魏王操設(shè)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六月,魏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shè)五時副車。魏以五官中郎將丕為太子。
          初,魏王操娶丁夫人。無子;妾劉氏,生子昂;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王使丁夫人母養(yǎng)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無節(jié),操怒而出之,以卞氏為繼室。植性機警,多藝能,才藻敏贍,操愛之。操欲以女妻丁儀,丕以儀目眇,諫止之。儀由是怨丕,與弟黃門侍郎廙及丞相主簿楊修,數(shù)稱臨菑侯植之才,勸操立以為嗣。修,彪之子也。操以函密訪于外尚書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尚書仆射毛玠曰:“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睎|曹掾邢颙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必谷藛柼写蠓蛸Z詡以自固之術(shù)。詡曰:“愿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yè),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必闹?,深自砥礪。它日,操屏人問詡,詡嘿然不對。操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操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辈俅笮?。操嘗出征,丕、植并送路側(cè),植稱述功德,發(fā)言有章,左右屬目,操亦悅焉。丕悵然自失,濟陰吳質(zhì)耳語曰:“王當行,流涕可也?!?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及辭,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華辭而誠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飾,五官將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稱說,故遂定為太子。左右長御賀卞夫人曰:“將軍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當傾府藏以賞賜。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為嗣。我但當以免無教導(dǎo)之過為幸耳,亦何為當重賜遺乎?”長御還,具以語操,操悅,曰:“怒不變?nèi)荩膊皇Ч?jié),故最為難?!碧颖ёh郎辛毗頸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憲英,憲英嘆曰:“太子,代君主宗廟、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國,不可以不懼。宜戚宜懼,而反以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久之,臨菑侯植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操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植妻衣繡,操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資治通鑒?漢紀》)(1)下列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操以函密訪于外/尚書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
    B.操以函/密訪于外/尚書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
    C.操以函/密訪于外/尚書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
    D.操以函密訪于外/尚書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安是西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三個年號,這個時期朝廷的政治大權(quán)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皇權(quán)被架空。
    B.太子,在兩漢可指皇帝或諸侯王的繼承人,但惟皇儲稱“皇太子”。漢以后,諸侯王的繼承人改稱“世子。
    C.宗廟,帝王或諸侯祭祀祖宗的處所。古禮規(guī)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得設(shè)廟。
    D.《資治通鑒》是由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東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歷史。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操立曹丕為太子時,已經(jīng)掌握朝政大權(quán)。漢獻帝允許他可用皇帝專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樣稱警蹕,即實行戒嚴和清道,正是他權(quán)傾朝野的體現(xiàn)。
    B.曹丕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中,一開始形勢不利。因為他曾勸止父親把女兒嫁給丁儀,把丁儀丁廙逼到了曹植陣營,幸好有崔琰等人竭力勸誡曹操。
    C.曹丕能順利登上太子之位,離不開謀臣幫助。如賈詡不但告訴他要鞏固地位需要發(fā)揚德性和氣度,還直接勸告曹操吸取袁紹和劉表的教訓(xùn)。
    D.曹植最終在爭奪戰(zhàn)中落敗,與性格缺陷有關(guān)。他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飾,不像曹丕善于博取周圍人的好感,他還乘車在馳道行駛,激怒了曹操。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及辭,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華辭而誠心不及也。
    ②植妻衣繡,操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5)依據(jù)材料,回答下面問題。
    ①丁儀為什么怨恨曹丕?
    ②為什么憲英認為魏是不會昌盛的?

    發(fā)布:2024/11/6 11:0:4組卷:0引用:1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wù)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