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高考無憂銜接練習試卷(11)
發(fā)布:2025/7/16 4:0:20
一、課外閱讀
-
1.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對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從)
B.水為之,而寒于水(比)
C.木直中繩(符合)
D.金就礪則利(遷就,將就)
(2)下面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輮以為輪
B.雖有槁暴
C.故木受繩則直
D.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將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B.接著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學習的重要性。
C.“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都是從反面設喻。
D.輮的比喻突出了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變事物的狀況。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注釋:①安事死馬:要死馬做什么。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1)涓人為什么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 (用文中的話回答)?
(2)翻譯。
①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組卷:2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遠人。少喜言兵,陰讀孫武、曹操之書?;泵采鮽?,廣顙而豐頤,又美髯,論事慷慨,自方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嚴,聞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學,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學于永嘉葉師雍。
嘉定十四年,起為廣德軍錄事參軍,民有誣富人李桷私鑄兵結豪杰以應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獄,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為反者解說,族矣?!被痹唬骸袄裘髦z有枉,而擠諸死地以傅于法:顧法豈謂諸被告者無論枉不枉,皆可殺乎?”不聽。頃之,守以憂去,槐攝通判州事,嘆曰:“桷誠枉,今不為出之,生無由矣?!蹦藶榉滢o,明其不反,書上,卒脫桷獄。
紹定三年秋,權通判鎮(zhèn)江府。至州,會全叛,涉淮臨大江,大府急發(fā)州兵。槐即日將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點湖北刑獄。常德軍亂,夜縱火而噪?;彬T從數(shù)人于火所,且問亂故。亂者曰:“將軍馬彥直奪吾歲請,吾屬將責之償,不為亂也?!被弊R上,召彥直斬馬前,亂者還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來歸者十余萬,議者皆謂:“方軍興,郡國急儲粟,不暇食民也?!被痹唬骸懊?,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視其賦,則吏侵甚,下教曰:“吾蒞州,而吏猶為盜不自悔,吾且誅之!”吏乃震恐,愿自新?;币虺窕己Γ詫⒈R淵兇猾不受命,斬以徇師,軍中肅然。帝日鄉(xiāng)用②槐,槐言事無所隱,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為容悅。帝問修太乙祠,則對曰:“土工洊③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钡蹎栠吺?,對曰:“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輒稱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麾婦人出,為諸生說《兌》、《謙》二卦。問夜如何?諸生以夜中對,遂薨。
(選自《宋史?董槐傳》,有刪改)[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鄉(xiāng)用:重用。③洊(音同“薦”):再度。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遇槐嚴 對待。 B.吏明知獄有枉 案件。 C.吾屬將責之償 譴責。 D.麾婦人出 揮手使……離去。 A.夜縱火而噪 “夜”是名詞作狀語。 B.斬以循師 省略了主語“裨將盧淵”。 C.非所以事天下 是判斷句。 D.槐起衣冠而坐 “衣冠”是名詞用作動詞。
A.董槐年輕時,喜歡談論軍事,把自己比作諸葛亮和周瑜。他父親極生氣,認為董槐喜歡說大話,不過是個狂妄的書生罷了。
B.李桷因有人誣陷謀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獄,董槐看出是樁冤案,據(jù)理力爭,上書為他翻案,終于使他獲釋。
C.嘉熙元年,常德發(fā)生兵亂,縱火喧鬧,董槐騎馬跟在幾個人后面趕到火場,問清士兵作亂原因后,斬殺了侵占年度軍餉的將軍馬彥直,平息了騷亂。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檢查稅收時,發(fā)現(xiàn)小吏侵吞現(xiàn)象嚴重,于是下達告諭要嚴懲,小吏們震驚恐懼,愿意悔過自新。
(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秋,流民渡江而來歸者十余萬,議者皆謂:“方軍興,郡國急儲粟,不暇食民也?!被痹唬骸懊瘢崦褚?,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歸焉。組卷:5引用:1難度:0.5 -
4.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庇谑橇和跆撋衔唬怨氏酁樯蠈④?,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1)選段中的一個成語是
(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請為君復鑿二窟(替)
B.西游于梁(西邊)
C.于是梁王虛上位(使………虛)
D.馮諼先驅(趕車回去)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4)馮諼給孟嘗君鑿的這一窟是組卷:2引用:1難度:0.5 -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差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農(nóng)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團。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小K字?,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腹珜嵄闭魃饺郑苤僖蚨钛嘈拚俟?。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注:①:曹沫之約: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與魯國在柯邑會盟,會上魯將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齊桓公,齊桓公當時被迫答應退還魯國被齊國侵占的領土。
(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B.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C.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D.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桓,是齊國國君姜小白的謚號。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跡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
B.霸,指諸侯受周天子任命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義召集諸侯會盟,維持各國之間既定秩序。齊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諸侯會盟。
C.封邑,古代國君封賜給親信、貴族、臣屬作為世祿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對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稅之權,但不可世襲。
D.倉廩,泛指倉庫。有曰方者為倉,圓者為廩;又有曰盛谷者為倉,盛米者為廩。在古代,遇到饑荒之年可以“發(fā)倉廩以賑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順。多次做官都被免職;多次出戰(zhàn)又多次戰(zhàn)敗;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輔佐了公子糾,也未成功。
B.管仲得遇知己,鮑權牙為國讓賢。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鮑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華,把還是囚徒的管仲推薦給了齊桓公。
C.管仲心系國家,用心治國。他認為物質充裕方能建設道德,推行政令要順應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態(tài),使執(zhí)政主張易于施行。
D.管仲善于引導齊桓公,處理好齊國外交事件?;腹ド饺?,管仲趁機督促燕國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約,管仲引導他守信。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②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組卷:2引用:1難度:0.5 -
6.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1)本文段出自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圣人無常師:
惑矣:
(3)選文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方法?第二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組卷:1引用:1難度:0.5 -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一減球未心。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毙栽唬骸拔乙娤嗳纾厝柚?!”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坝谑巧崛讼嗯c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啊碧A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缭唬骸胺蛞郧赝踔?,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A.且相如素賤人 素:向來 B顧吾念之 顧:回頭看 C.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宣言:揚言 D.相如引車避匿 引:調轉
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C.衡少善屬文
D.安能屈豪杰之流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相如固止之 輕重固何如哉 B我為趙將 為國以禮 C.辱其群臣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A.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將軍廉頗的功勞大,因而不好意思與廉頗“爭列”。
B.這一舉動表明藺相如的忍辱,退讓,他寬宏大量,以國家大事為重。
C.藺相如害怕見廉頗,擔心受到他的羞辱。
D.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個門客,地位低下,因而沒勇氣跟廉頗見面。組卷:6引用:1難度:0.5 -
8.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 />(選自蘇軾《赤壁賦》)(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擊空明兮溯流光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日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②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3)如何理解選文第一段中的“美人”形象?
(4)選文第二段運用了對比手法,試舉例分析。組卷:2引用:1難度:0.5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強記,學無所主。其諫說,慕晏嬰之為人也,然而承意觀色為務??陀幸婘沼诹夯萃酰萃跗磷笥?,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髡曰:“固也。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后復見王,王志在音聲:吾是以默然?!笨途咭詧笸?,王大駭,曰:“嗟乎,淳于先生誠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后先生之來,人有獻謳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于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終身不仕。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選自《史記》,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
B.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
C.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
D.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書》指《詩經(jīng)》《尚書》,是六藝中的兩部儒家經(jīng)典,另外還有《易》《禮》《樂》《春秋》,后《樂》失傳。
B.《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實行“仁政”“王道”,封建時代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
C.安車,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車。古車立乘,此為坐乘,故稱安車。供年老的高級官員及貴婦人乘用。高官告老還鄉(xiāng)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賜乘安車。安車多用一馬,禮尊者則用四馬。
D.荀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善論”,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有作品《荀子》傳世。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的學說在當時沒有被國君采納實行,不是孟子的學說不好,是因為當時的諸侯爭霸,不重視武力,就會被吞并,也就是說,沒有條件實行。
B.淳于髡才華橫溢,徹底折服了梁惠王,但他并不想以此求得個一官半職,這一點,就是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C.淳于髡一言不發(fā),是因為梁惠王心在駿馬和歌伎身上卻沒有在自己身上,對自己不夠尊重,很有意見。
D.荀子憎惡諸侯王們不遵循王政大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長,著書立說。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
②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組卷:6引用:2難度:0.6 -
1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陰興,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為黃門侍郎,典將武騎,從征伐,平定郡國。興每從出入,常操持小蓋,障翳風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門。 光武所幸之處,輒先入清宮,甚見親信。與同郡張宗、上谷鮮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猶稱所長而達之;友人張汜、杜禽與興厚善,以為華而少實,但私之以財,終不為言。是以世稱其忠乎。
九年,遷侍中,賜爵關內侯。帝后召興,欲封之,置印綬于前,興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家數(shù)人并蒙爵士,誠為盈溢。臣蒙陛下、貴人恩澤至厚,富貴已極,不可復加,至誠不愿?!钡奂闻d之讓,不奪其志。貴人問其故,興曰:“貴人不讀書記邪?‘亢龍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謙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婦眄睨公主,愚心實不安也。富貴有極,人當知足,夸奢益為觀聽所譏。”貴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為宗親求位。十九年,拜衛(wèi)尉,亦輔導皇太子。明年夏,帝風眩疾甚,后以興領侍中,受顧命于云臺廣室。會疾廖,召見興,欲以代吳漢為大司馬。興叩頭流涕,固讓曰:“臣不敢惜身,誠虧損圣德,不可茍冒?!?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至誠發(fā)中,感動左右,帝遂聽之。
二十三年,卒,時年三十九。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興疾病,帝親臨,問以政事以群臣能不。興頓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見議郎席廣、謁者陰嵩,并經(jīng)行明深,逾于公卿?!迸d沒后,帝思其言,遂擢廣為光祿勛;嵩為中郎將,監(jiān)羽林十余年,以謹敕見幸。顯宗即位,拜長樂衛(wèi)尉,遷執(zhí)金吾。
明帝元年詔曰:“故侍中衛(wèi)尉關內侯興,典領禁兵,從平天下,當以軍功顯受封爵,又諸舅比例,應蒙恩澤,興皆固讓,安乎里巷。輔導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閔之行。不幸早卒,朕甚傷之。賢者子孫,宜加優(yōu)異。封興子慶為鲖陽侯,慶弟博為隱強侯?!睉c卒,子琴嗣。琴卒,子萬全嗣。
(節(jié)選自《后漢書 陰興傳》,有刪改)[注]貴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躬履涂泥,率先期門 躬:彎腰 B.猶稱所長而達之 稱:稱贊 C.興叩頭流涕,固讓曰 固:堅決 D.興素與從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A.以為華而少實 吾嘗終日而思矣 B.卒不為宗親求位 為擊破沛公軍 C.欲以代吳漢為大司馬 但以劉日薄西山 D.興皆固讓,安乎里巷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組卷:0引用:0難度:0.5 -
11.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差。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子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逋慢(bū)
B.終鮮兄弟(xiān)
C.怖懼(bù)
D.煢煢子立(qióng)
(2)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舅奪母志。 奪:改變 B.躬親撫養(yǎng)。 躬:親自 C.沐浴清化。 沐?。簝羯?/td> D.尋蒙國恩。 尋:不久
A.九歲不行。
B.臣之辛苦。
C.舉臣秀才。
D.除臣洗馬。
(4)下列加點詞語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A.而劉夙嬰疾病。
B.遭閔兇。
C.零丁孤苦。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5)下列句子中沒有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A.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
B.而劉夙嬰疾病。
C.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D.今臣亡國賤俘。
(6)下列對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李密因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時不能應征,向晉武帝陳述衷情的表。
B.文中陳述本人遭遇不幸,處境艱難,當時官府登門征召,而祖母疾病日重,自己進退兩難,從而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和祖孫相依為命的苦衷,最后乞求終養(yǎng)。
C.是寫給晉武帝(司馬炎,西晉的開國皇帝)的,是為了達到“暫時不就小職而最后任大職”的目的。
D.文章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fā)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組卷:6引用:1難度:0.5 -
1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題。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
(1)選出“謝”字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A.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B.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
C.乃令張良留謝。
D.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
(2)選出“去”字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例句:欲呼張良與俱去。
A.去村四里有森林。
B.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C.相去四十里。
D.為漢家除殘去穢。
(3)每組句子加點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吾得兄事之。
C.畢禮而歸之。
D.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4)下列對語段分析和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樊噲出場說的兩句話雖起勢平淡,但卻顯現(xiàn)出樊噲的“勇”,為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智勇雙全”的性格展示鋪墊了基礎。
B.“按劍而跽”,這一微妙的動作,泄露出項羽內心的惶恐而驚慌,同時也有力地反襯、烘托了樊噲的威。
C.這段作者筆法雖簡尤繁。從正面,也從側面;寫言行,描神態(tài);示其忠,敘其勇,狀其威,言其壯。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D.司馬遷的筆下,樊噲絕不僅是一個其忠可嘉、其勇可賈的勇士,而且是一個機警干練、能言善辯的智者。組卷:0引用:1難度:0.5 -
13.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1)翻譯句子。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是
A.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B.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C.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D.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組卷:2引用:1難度:0.5 -
14.閱讀下面的課文選段,回答各題。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鼻赝醵戎?,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1)對下面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進獻 B.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欺:欺負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謝:道歉 D.臣請就湯鑊 就:接受
①璧有瑕,請指示王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③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④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⑥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面對原文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藺相如力排眾議,奉璧入秦,看到“秦王無意償趙城”時,他不僅直斥秦王以強欺弱,還迂回婉轉地譏諷秦王的言而無信。
B.藺相如最終派從者懷璧歸趙的原因除了認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騙局外,還由于他在趙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歸趙的承諾。
C.從“秦王大喜”到“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的情節(jié)變化,反映了藺相如由被動到主動,最終不辱使命的過程。
D.作者選用完璧歸趙這一典型情節(jié),表現(xiàn)了藺相如熱愛祖國、不畏強暴、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外交家形象。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組卷:1引用:1難度:0.4 -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增加 B.朝濟而夕設版焉。 濟:渡河 C.何厭之有。 厭:厭惡 D.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戍:守衛(wèi)、戍守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組卷:6引用:1難度:0.5 -
16.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陜,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睖誓I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br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①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1)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
(2)從文中可以看出寇準具有哪些品質?組卷:3引用:1難度:0.7 -
17.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各題。
李牧居雁門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毙倥咳?,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zhàn)。如是數(shù)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歲余,匈奴每來,出戰(zhàn)。出戰(zhàn),數(shù)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蓖踉S之。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shù)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zhàn)。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①十萬人,悉勒習戰(zhàn)。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shù)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②,破東胡③,降林胡④,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釋:①彀者:善于射箭的人。②雦襤:部族名,在代地北面。③東胡:部族名,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是后世烏桓、鮮卑族的祖先。④林胡:部族名,在今山西朔縣以北至內蒙古境內。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日擊數(shù)牛饗士 饗:用酒食招待 B.趙王讓李牧 讓:責備 C.以數(shù)千人委之 委:拋棄 D.李牧多為奇陳 陳:陳列
A.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他養(yǎng)精蓄銳,為后來打敗匈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B.李牧被免職后,一直臥病在家,直到趙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強領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堅守不出,匈奴因此認為他膽怯。
D.李牧以小利引誘匈奴單于,然后出奇制勝,大敗匈奴。組卷:2引用:1難度:0.5 -
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師說》(節(jié)選)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1)《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边@與《師說》中的“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句話,在結構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作出了什么結論?組卷:0引用:1難度:0.5 -
1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①,歷東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③。
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文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
【注釋】①遺愛草堂:白居易貶江州后,在廬山遺愛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東西二林:指東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城寺。③海東人:新羅國人。新羅國地處朝鮮半島。④聚落:村莊。⑤迨(dài):等到。
(1)對下面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A.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B.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C.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D.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
(2)解釋文中劃線的詞語。
①山桃始華
②若別造一世界者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話說說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蹤。
(5)大林寺景色優(yōu)美卻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請用文中語句回答。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0.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邴原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睅煇湃辉唬骸坝麜啥?!”原曰:“無錢資?!睅熢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庇谑撬炀蜁?。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
(1)本文主要表現(xiàn)了邴原的
A.孤獨無依
B.謙虛有禮
C.貧不喪志
D.坎坷遭遇
(2)寫出文中畫線句的意思。組卷:3引用:1難度:0.5 -
2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①,修竹環(huán)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②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縱鍤④以滲之,汲井以盈之。淇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⑤,市數(shù)十魚,童子養(yǎng)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⑥而無識者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yǎng)魚記》。
(選自《歐陽修全集》)【注】①非非堂:堂名,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②洿:掘土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鍤:一種挖土用的工具,即鍬。⑤罟:漁網(wǎng)。⑥嚚昏:愚蠢糊涂。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微風而波。 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 B.任其地形。 不能廣其容。 C.因洿以為池。 童子以為斗斛。 D.折檐之前有隙地。 怪而問之。
①修竹環(huán)繞蔭映,未嘗植物。
②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④微風而波,無波而平。
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這篇文章借談論童子養(yǎng)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②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組卷:3引用:1難度:0.5 -
2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坐船 B.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扣:敲擊 C.至莫夜月明 莫夜:傍晚 D.則山下皆石穴罅 罅:裂縫
例句: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A.送之至湖口
B.徐而察之
C.汝識之乎
D.古之人不余欺也
(3)下列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至絕壁下
B.余方心動欲還
C.空中而多竅
D.汝識之乎
(4)下列對畫線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石側立千尺。譯文: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
B.森然欲搏人。譯文:陰森恐怖的樣子像要抓人。
C.微波入焉。譯文: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
D.有窾坎鏜鞳之聲。譯文:有刀劍敲打的聲音。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3.閱讀《寡人之于國也》,回答下列問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r />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面加點字中錯誤的一項是A.不違農(nóng)時。 違:耽誤 B.魚鱉不可勝食也。 勝:超過 C.樹之以桑。 樹:種植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②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③非我也,歲也
④王無罪歲
(3)翻譯句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組卷:6引用:1難度:0.5 -
2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馀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鼻赝跖c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乃使其從者衣褐。 衣:衣服 B.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約束:信約 C.趙立奉璧來。 立:立刻、立即 D.相如度秦王雖齋。 度:估量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組卷:3引用:1難度:0.5 -
2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shù)以策干項羽,羽不用。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走歸漢。信與張耳以兵數(shù)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余聚兵井陘口。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堅營勿與戰(zhàn)。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br />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fā),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毙拍耸谷f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見壁皆漢赤幟,兵遂亂,遁走。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于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西鄉(xiāng)對,師事之。諸將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節(jié)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B.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C.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D.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不聽廣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乃敢引兵遂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古人把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叫陰,水北山南為陰,淮陰,指淮河的北岸區(qū)域。
B.布衣,本指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可穿麻布衣服而不能衣錦繡,又借指平民百姓。
C.足下,對對方的敬稱,《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敢以煩執(zhí)事”中“執(zhí)事”也是如此。
D.平旦,指天亮時間,與《鴻門宴》中“旦日饗士卒”中“旦日”表示的時刻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早年貧困,遭遇頗為不順。他沒能為吏,也不會經(jīng)商,生活無著。
B.井陘口一戰(zhàn),韓信設計偷襲趙軍,派出兩千奇兵,一舉占領趙軍營地。
C.韓信巧用兵法,背水布陣,激發(fā)士氣,使士兵們奮起反擊,大獲全勝。
D.韓信出奇謀,泜水之戰(zhàn)反兵法而用,擒獲趙王歇,令將領們十分佩服。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信乃解其縛,東鄉(xiāng)坐,西鄉(xiāng)對,師事之。
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③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組卷:2引用:1難度:0.4 -
2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各題。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褒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節(jié)選自《五人墓碑記》)(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佯狂不知所之者。 佯:假裝 B.忠義暴于朝廷。 暴:顯露 C.隸使之。 隸:屬于 D.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傾倒
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組卷:6引用:1難度:0.5 -
2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A)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B)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C)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D)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A.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B.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C.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客有吹洞簫者。 D.于是皆服其妙。 其皆出于此乎。
A.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B.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D.連辟公府不就。
(3)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是
A.(他)雖然才華高于世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神情。常靜靜地思考,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
B.張衡不趨附當時的權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C.樞紐和(各種)機件的巧妙構造,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
D.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是
A.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主要記敘張衡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同時評價他的品德及成就,選材有詳有略,人物特點鮮明。
B.張衡取得重大成就、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他不僅有潛心治學的優(yōu)秀品質,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
C.第三段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清晰扼要、具體形象地介紹了渾天儀的構造、作用、效果及評價等。
D.本文凝練平實,無一句贅言,如“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累召不應”表現(xiàn)了張衡不慕名利。組卷:12引用:1難度:0.5 -
2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影。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是A.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輿馬者 假:借助 C.聲非加疾也 疾:快 D.雖有槁暴 槁暴:枯干 A.①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繩則直 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金就礪則利 ②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圣心備焉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4)下列對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文段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舉例說明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
B.作者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C.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D.隨著作者設喻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文段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組卷:3引用:1難度:0.5 -
29.虛詞辨析與句式判斷,完成各題。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諫太宗十思疏》)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br />B.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距其院東五里。(《游褒禪山記》)
C.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將伐顓臾》)
D.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2)下列不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
A.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C.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鴻門宴》)
D.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罚?/h2>組卷:5引用:1難度:0.6 -
3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試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葙Z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
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fā)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非領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
D.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br />②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組卷:5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