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云南省怒江州蘭坪一中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8 9:0:2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鄉(xiāng) 土 本 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糠N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chǎn)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1)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鄉(xiāng)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xiāng)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xié)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D.無論是生活的環(huán)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xiāng)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于是他們選擇固守鄉(xiāng)土,終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生活在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xiàn)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鄉(xiāng)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C.鄉(xiāng)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diào)節(jié)鄉(xiāng)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jù)。
    D.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產(chǎn)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xiàn)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禮俗是鄉(xiāng)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lián)系。
    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在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xiàn)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組卷:169引用:64難度:0.7

二、古代詩文閱讀、默寫(24分)(一)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12分)

  • 2.閱讀下面的課內(nèi)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面加點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以為輪 通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彎曲
    B.善于物也 借助
    C.而江河 橫渡
    D.鍥而不 舍得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B.《勸學》中“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河”指的是黃河。
    C.荀子發(fā)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主張“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強調(diào)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D.《勸學》中“駑馬十駕”一句中的“駑馬”指的是:十匹劣馬。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要想改造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意義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僅天賦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積累,堅持不懈,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
    C.“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旗幟,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
    D.《勸學》一文句式整齊,讀時朗朗上口,作者再對偶中適當改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組卷:9引用:6難度:0.7

(二)課外詩歌閱讀(7分)

  • 3.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吉祥寺古梅(其一)
    屈大均注
    受命生南國,孤根不可移。
    寒光含雨雪,元氣在茅茨。
    空寂無人見,芳馨只自貽。
    上林松柏盡,珍重歲寒期。
    【注】屈大均,明末清初人,反清志士,早年參與抗清斗爭,后為避清廷迫害曾入寺削發(fā)為僧,其間,以化緣為名奔走各地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活動。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A-->
     

    A.古梅受天之命生于南國,便矢志不移長于南國。孤根既是孤獨無依,亦是孤做自守。
    B.“芳馨只自貽”寫梅花只能將芳香留給自己,詩人以梅自況,流輝出孤芳自賞之意。
    C.“上林松柏盡”一句喻指明朝抗的主要力量已被消剿殆盡?!吧狭帧敝富始覉@林。
    D.整首詩托物言志,既緊扣古梅自身特點,又寄寓個人志趣,創(chuàng)造出物我融合的境界。
    (2)詩中主要通過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梅生長的環(huán)境的?
    (3)本詩作為一首詠物詩,借寫梅花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組卷:30引用:4難度:0.6

七、解答題(共1小題,滿分6分)

  • 10.根據(jù)內(nèi)容,仿寫一組句子,要求所寫句子與畫線句子構成排比。
          人生其實也是一所學校,命運也會為我們布置一份份“人生作業(yè)”。是積極面對,還是消極逃避?
     
     
    ?
     
     
    ?
     
    ,
     
    ?什么樣的結果取決于什么樣的態(tài)度。

    組卷:1引用:1難度:0.7

五、作文(4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春秋元命苞》載,倉頡窮天地之變而創(chuàng)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她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學習,這個國家就是中國?!?br />      日本幼兒開發(fā)協(xié)會理事長、索尼公司創(chuàng)始人井深大說:“漢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寶庫?!?br />《江南時報》報道:“宥時候卜知道腦子哩菑想什么……”“莓天想埝禰巳宬S“1.種沼慣”……這些字并不是亂碼,類似文字已在一些網(wǎng)絡游戲和個人博客中呈蔓延之勢。
          要求:圍繞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2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