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包場高級中學高二(上)摸底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保ā毒鸥琛罚┳詮那鞒鲞@動人的詩句,“木葉”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痹谶@里我們看見許多詩人將“木葉”這一意象作為他們筆下鐘愛的形象,來寄托情感。在我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中,“意象”是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是出現(xiàn)得很早并富有深廣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產(chǎn)物,其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中的作用與地位都是不可忽視的。
    “意”和“象”,最早見于《周易?系辭》“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之言,實質(zhì)是指可通過有限的可窮盡的形象,傳達出某種無限的、不可窮盡的內(nèi)在意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還進一步闡明了意、象、言三者的關系:從文學的創(chuàng)作來看,即是從內(nèi)心的“意”到關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從文學的鑒賞來看,即從依托的“言”到關注的“象”,再至所傳達的主觀“意”。
          將“意象”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xiàn)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是晉代的摯虞,而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則第一次將“意象”合為一詞并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實際上,劉勰是將營構“意象”作為藝術構思的首要任務來看待的。從此以后,對“意象”的認識及其在文藝美學上的地位就確定了下來,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的營構是藝術家們必須要經(jīng)過的一個步驟,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意象”成為了現(xiàn)實生活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樣,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意象”也起著一個讀者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橋梁作用,亦是第二個中介。在藝術欣賞活動之中,讀者要運用自己的還原能力、再創(chuàng)造能力去復現(xiàn)、補充甚至豐富作品中的“意象”。這是從創(chuàng)作構思角度提出了“意象”這一美學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詞“意象”,經(jīng)歷一系列的演變過程和語義轉換,作為一個專門的文學術語終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認同,被廣泛運用于文學鑒賞、批評之中。
          在我國古代文論和美學理論中,“意象”的具體含義有四個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為“人心營構之象”,即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客體的審美特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最有典型意義的是鄭燮《題畫》中有云:“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觀的竹已在畫家心中意化為審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謂“成竹在胸”也是藝術家頭腦中營構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藝術形象,特別是在明清的文藝理論中,普遍被采用來評論詩歌、繪畫和書法創(chuàng)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風度神態(tài)。
    “意象”作為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一個重要概念、范疇,它經(jīng)歷了一個由哲學、文化概念向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演變的過程。以“意象”品評文學作品,更能準確地表述作家構思謀篇過程中的審美心理活動及其呈現(xiàn)在詩中的形態(tài)與情態(tài),也更能準確地表述讀者閱讀鑒賞時所獲得的審美快感。
          總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或者說是顯現(xiàn)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與“象”的融合。不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圖象式的重現(xiàn),而是一種在一瞬間呈現(xiàn)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是一種“各種根本不同的觀念的聯(lián)合”。“意象”如同是組件、基礎、構架,不同的“意象”有機結合而組成文學作品,作品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也由具體可感的“意象”生發(fā)而來。我國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為評論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摘編自雷江紅《淺析中國傳統(tǒng)“意象”的起源與發(fā)展》)材料二:
          古希臘的柏拉圖曾試圖給“美”下一個永恒完整的定義:“美是有用的”“美是恰當?shù)摹薄懊滥艘曈X和聽覺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對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當,再品又覺片面,經(jīng)反復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復始,最終柏拉圖找不出準確的語言定義“美”,只能無奈地概括為:“美是難的。”
          關于美,不應懸置在一個孤立靜止的語境中談其本質(zhì)、屬性及內(nèi)在關系,更不能機械地認定“美是客觀的”或者“審美是主觀的”,否則永遠跳不出二元對立的邏輯思維定式和理論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觀的嗎?美乃人類對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畢加索曾說:“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莊子所言:“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比伺c“情景”互生互存,交融親和,“情景”并非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實在,而人也非獨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謂主體。因此,當人與天、地融為一體時,在恰當?shù)摹扒榫啊敝?,美即閃現(xiàn)出來。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屬于一種意象,而審美是種境界。所謂“意”,即人的精神維度觀照的意象思維,當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確定的、稍縱即逝的、瞬息萬變的抽象之美,諸如觀念藝術、互動藝術、虛擬藝術等藝術樣式借助抽象之意與受眾發(fā)生關系。所謂“象”,即“情景”的物理維度觀照的具象思維,當美在“象”中,藝術家可捕捉到可視、可聽、可觸、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藝術、影像藝術、戲劇藝術等在“象”中與受眾產(chǎn)生共鳴??梢?,美具有“意”和“象”的雙向性,當美在意象之中流動并閃現(xiàn),藝術家便進入“物我兩忘”的創(chuàng)作之境。
          藝術作品的價值貴在情感,而審美價值存在于--人、藝術作品和宇宙--藝術三要素之中,當三者在一個共同的維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動并引發(fā)情感共鳴,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才真正得以實現(xiàn)。“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鄭板橋的“三竹說”反映了藝術創(chuàng)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這種審美互動。美的閃現(xiàn),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體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過藝術家之手,以筆墨的形式落實到紙面上。當美在“意”中,美是流動的、不確定的、難以捕捉的,它需要藝術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應,將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斷強化,通過藝術家個人的審美行為,將無形之“美”落實成“象”,使之成為有形之態(tài)。可見,情感性的意象思維貫穿于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表現(xiàn)和藝術欣賞的全過程,而藝術作品承載著將意象思維轉化成形象思維,將無形之美轉化為有形之美的價值屬性。
          判斷藝術作品審美價值的標準是錯綜復雜的。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存在層次上的差異,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別。標準難以統(tǒng)一并不會弱化審美的重要性。法國美學家杜夫海納說:“審美經(jīng)驗揭示了人類與世界的最深刻和最親密的關系?!痹谶@個意義上,立足中國文化,以中華美學傳統(tǒng)為核心,汲取中西美學精華,讓中華美學精神在今天釋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應和時代的呼喚,也契合國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編自王可《美在意象》)(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單純具體形象的意象是能夠廣泛應用于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
    B.“意”與“象”融合從根本上實現(xiàn)了語義轉換,正因為此意象才具有了美學意義。
    C.柏拉圖對“美”下了多次定義,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個永恒完整的定義。
    D.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因不同的標準有高低、雅俗之分,這不會弱化審美的重要性。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意”與“象”的合成及運用,一定程度上帶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提升,文學理論更豐富。
    B.在發(fā)現(xiàn)美的時候,人不應獨立于景之外,景不應獨立在人之外,應是情景融為一體。
    C.品評文學作品時,作家構思謀篇的審美心理活動能夠通過意象更準確地表述出來。
    D.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越深,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價值就越大,審美價值也就越大。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各項中對“意象”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托情思。許多古詩名句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鼻锖蟮南s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透過“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
    C.與文中“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眼中之竹”一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成為審美意象。
    D.融入在“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的意象詞,使人與“情景”交融親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了出來。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
    (5)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賞析下面送別詩中“笛聲”《折柳曲》這一意象。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組卷:11引用:4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宛英雖然早看破了余楠,也并不指望子女孝順她,可是免不了還要為他們生氣。宛英胃痛那天是星期六。她特意做了好多菜,預先寫信告訴兒子,家里已經(jīng)安頓下來了,她為他們兄弟布置了一間臥房,星期六是她的四十歲生日,她叫兩兄弟回家吃一頓媽媽的壽面,住一宵再回校。他們沒有回音。中午已吃過面,宛英左等右等,到晚上直不死心,還為他們留著菜。
          余楠到新交的酒友丁寶桂家去吃晚飯了。女兒余照直嚷肚子餓,催著開飯。她自管自把好的吃了個足,撂下飯碗,找人扶她學騎自行車去了。
          宛英忙了一天,又累又氣。她對兩個兒子還抱有幻想,不料他們也絲毫不把她放在心上。她勉強吃下一碗飯,胃病大發(fā)。女傭急了,慌慌張張趕到姚家,門口碰到女傭沈媽,就說:“我們家太太不好了,請你們小姐快來看看?!币﹀挡恢钦埶敶蠓颍s到余家,準備去幫幫忙。宛英以為女傭請來了大夫,她發(fā)現(xiàn)找來治病的不是大夫,而是聽人說是為了照顧中風癱瘓的媽媽丟了未婚夫的那位姚小姐。姚宓瞧她的情況并不嚴重,按著穴位給她按摩一番,果然好了。宛英又是感激,又是抱歉,忙著叫女傭沏茶。要不是姚宓說她媽媽在家等待,宛英還要殷勤款待呢。
          過了幾天,宛英特地做了一個黃燜雞,一個清鱖魚,午前親自提著上姚家致謝。她把菜肴交給沈媽,向姚太太自我介紹了一番說:“前兒晚上有勞姚妹妹了,又攪擾老伯母,心上實在過不去,特地做兩個菜,表表心意?!?br />      姚太太說:“余太太,您身體不好,做街坊的應該關心,您太客氣了?!?br />      余太太忙說:“叫我宛英吧,我比老伯母晚一輩呢?!彼酪μ涯杲?br />      姚太太喜歡宛英和善誠懇,留她坐下說閑話,又解釋她女兒只是看見大夫為她按摩,胡亂學著揉揉。
          正說著,忽聽門鈴響。沈媽領來一位高高大大的太太,年紀五十左右,穿一件鐵灰色的花緞旗袍,帶著個四五歲的小女孩,鼓鼓囊囊地穿一身紫紅毛衣,額前短發(fā)糾結成兩股牛角,交扭在頭頂上,系上個大紅緞帶的蝴蝶結子。后腦卻是光禿禿的。姚太太拄著拐杖站起來迎接,問來客姓名。
          那位客人說:“您是姚太太吧?這位是余太太呀!我是許老太太。”
          姚太太說:“許太太請坐?!?br />“許老太太了!許太太是我們少奶奶,許彥成是我犬子?!?br />      姚太太看了那女孩子的頭發(fā),記起姚宓形容的孩子,已猜到她們是誰。她一面讓坐,一面請問許老太太找誰,有什么事。
          那孩子只光著眼珠子看人,忽然看見姚太太的拐杖,撒手過去,搶了拐杖,揮舞著跑出客廳,在籬笆上亂打。
          許老太太也不管孩子,卻笑著說:“這孩子就是野!活像個男孩子,偏偏只是個女的。”
          她長嘆一聲說:“也虧得是女的,她爺爺,她爸爸兩代都是寒金冷水的命,傷妻克子,她要是個男孩子就招不住了,所以我也不指望她招弟弟了。”
          宛英追出去,捉住了孩子說:“小麗,手杖給我!你昨天砸了我們的花瓶,我還沒告訴余伯伯找你算帳呢!”
          小麗不知余伯伯是誰,有點害怕,讓宛英奪回手杖,給拉進客廳。
          許老太太聽說小麗砸了余家的花瓶,也不敢護著孩子,只說:“我也就是為了她呀!四歲了!女孩子嘛,都說女孩子最有出息是彈琴,這玩意兒得從小學起,所以三歲半我就叫她學琴了。我聽說您家有架鋼琴,現(xiàn)在沒用了,我來商量商量,借我們孩子用用,或是讓她過來彈,或是讓我們把琴搬回去?!?br />      姚太太說:“我的琴多年不用,已經(jīng)壞了。”
          許老太太說:“不要緊,找個人來修修,我花錢得了。反正或是出租,或是出借,總比閑擱著好了?!?br />姚太太沉下臉說:“我這個琴,也不出租,也不出借。”
          宛英捉不住小麗,忙道:“許老太太,你們小麗要回家呢——鋼琴的事,我替您跟老伯母談吧?!?br />許老太太并不是潑婦,也不是低能,只是任性別扭,只有自己,從不想別人。她碰了姚太太的釘子,看到宛英肯為她圓轉,就見風扯篷,請宛英代她“說說理”,牽著孩子走了。
          宛英嘆氣說:“這些孩子,就欠管教。可是,像姚妹妹這樣的好女兒,不是管教出來的,是老伯母幾世修來的——我聽到她就佩服,見了她就喜歡?!彼o緊捏著姚太太的手說:“老伯母,我有緣和您做了街坊,以后有什么事,讓沈大媽過來叫我一聲,我是閑人。”
          姚太太喜歡她真誠,請她有空常來坐坐。至于鋼琴的事,姚太太說,不用再提了。
          午飯時姚太太和女兒品嘗著宛英做的菜,姚宓說:“媽媽,咱們怎么還禮呢?”
          姚太太說,不忙著“一拳來,一腳去”,人家是誠心誠意來交朋友的。
    (節(jié)選自楊絳《洗澡》)文本二:
    《洗澡》給我的印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都t樓夢》的精神表現(xiàn)在全書的對話中。一部小說中的對話部分,不是為故事展開服務,就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一部《紅樓夢》中的許多對話,絕大部分都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沒有這許多對話,就沒有一部《紅樓夢》了?!断丛琛返淖髡撸\用對話,與曹雪芹有異曲同工之妙。每一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都在對話中表現(xiàn)出來,一段也不能刪掉。
    (節(jié)選自施蟄存《北山散文集》)(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許老太太很疼愛孫女,找姚太太借琴,糾正姚太太的稱呼,體現(xiàn)了她強烈的長幼意識。
    B.宛英沒有得到子女和丈夫的憐惜,生日宴兒子和丈夫沒回家,女兒自顧自地吃飯玩耍。
    C.面對姚太太推脫琴壞,許老太太很直爽,直接表示自己出錢,或租或借琴都比閑著好。
    D.姚太太“一拳來,一腳去”的話充滿生活智慧,體現(xiàn)她與“真誠人”交往不在意禮節(jié)。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將姚宓的聰明能干、孝順與宛英子女的自私漠然進行對比,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B.小說寫小麗雖是個孩子卻十分頑皮,不懂事,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襯托許老太太的形象。
    C.小說采用散文式結構,通過對一些較松散細碎事件進行敘述,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與個性。
    D.小說語言描述冷靜和緩,不管故事悲喜、人物善惡,作者始終沒有對人物加以褒貶。
    (3)請結合小說概括“宛英”這一人物形象特征。
    (4)施蟄存認為“《洗澡》運用對話,與曹雪芹的《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洗澡》一文分析這種妙處。

    組卷:7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2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上曾子固龍圖
    張耒
          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剛柔緩急之氣,繁簡舒敏之節(jié),一出乎其誠,不隱其所已至,不強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德道志,不可隱伏。蓋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與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嗚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與夫無其德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之書。 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氣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誠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厭??己跗浣K,而知其仁也憤而非懟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無存省之者,故剖志決慮以無自顯,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麗而可悅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煙云,高遠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奇邁慷慨,自其少時,周游天下,交結豪杰。其學長于討論尋繹前世之跡,負氣敢言,以蹈于禍。故其文章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 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攬,則極言語之懷巧,有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蓋不試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出于道德滅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則愈之文章雖欲不如是,蓋不可得也。
          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紜。宋興,鋤叛而討亡。及 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休養(yǎng)生息,日趨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時者,談笑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興起。而廬陵歐陽公始為古文,近揆兩漢,遠追三代,而出于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高,淬濯而益新。 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于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天下豪杰,而世之號能文章者,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zhí)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后于歐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后來而論及者也。 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選自《張耒集》,標點有改動)【注】①曾鞏:字子固。龍圖:宋代官職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B.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C.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D.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騷》,開辟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源頭,和《詩經(jīng)?國風》合稱為“風騷”。
    B.郊廟,通常指古帝王祭天地的郊宮和祭祖先的宗廟;也可借指國家政權。
    C.韓愈,字退之,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D.仁宗,謚號名,對皇帝一生的作為給予贊揚,文中指宋仁宗趙禎。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給曾鞏的信中,不僅表現(xiàn)出對屈原文章的喜愛,也顯示出對屈原仁而無私、氣遒趣高人格的理解與欣賞。
    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禍,一生理想郁結于心,而文風典雅,如同廟堂禮器。
    C.文章以言與德的關系為中心,探討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認為雖語言風格各有特點,但其文章都可顯示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過對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評價,表達了作者的文學觀點,語言整散結合,鋪陳手法增添了說理氣勢。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
    ②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

    組卷:11引用:2難度:0.6

  • 9.下來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的問題。
          傳統(tǒng)鄉(xiāng)土中國安土重遷,所謂“父母在不遠游”,子女要對父母盡孝。但是,現(xiàn)代鄉(xiāng)土社會“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我們應該在家鄉(xiāng)舉辦圖書館,因為只有開辦圖書館,才會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為他們安心讀書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而有了舒適的環(huán)境,必將充實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開辦圖書館未必能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
     

     

    組卷:9引用:8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小時候人們喜歡發(fā)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對此,有人感到擔憂,有人覺得正常,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5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