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山東省淄博四中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6 5: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生態(tài)文學是以生態(tài)作為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對象的一種文學形態(tài)。生態(tài)是我們賴以生存生活的基礎,是人的生活之需、生存之要、生命之本,是與生命活動和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自然背景。
文學是人學,文學距離人自身最近,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文學表達的重要內容,而生態(tài)文學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征。生態(tài)文學可以深入反映生態(tài)保護、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等問題,推動社會反思,承擔起文學反映現(xiàn)實、撫慰人心、啟發(fā)思考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生態(tài)文學擁有悠久的歷史。古代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主要以詩歌和散文為主。從《詩經》《楚辭》對自然景物特別是植物細致而生動的描寫,到山水田園詩,以及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都可以說是古代的生態(tài)文學。古人所寫的一系列景物記、游記等,從戰(zhàn)國時的《山海經》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從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到明代的《徐霞客游記》,這些記述山川河流、游歷感悟,描寫花鳥蟲魚、動物植物和大千世界的作品,構成了中國古代生態(tài)文學的基本面貌。
從中國古代生態(tài)文學的理論背景看,其繁榮興盛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美學有著密切關聯(lián)。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為貴、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等哲學思想,這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積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構成了中國生態(tài)文學的哲學和美學基礎。在今天,推動中國生態(tài)文學的發(fā)展,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和文學遺產十分必要。
中國生態(tài)文學具有獨特性,其描寫的題材和內容紛繁復雜、形式多樣,尤其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美化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涌現(xiàn)出環(huán)境保護文學、水文學、植物文學、動物文學等,蔚為興盛。由于存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和自然資源濫采等現(xiàn)象,反映生態(tài)問題的報告文學也隨之出現(xiàn)。徐剛的《伐木者,醒來》、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葉多多的《一個人的滇池保衛(wèi)戰(zhàn)》,都旨在揭示生態(tài)毀壞以及水資源、大氣和河流污染的危害。生態(tài)文學還包括描寫樹木花草的植物文學、以動物作為主角或描寫對象的動物文學。在動物文學里,動物小說一枝獨秀,從姜戎的《狼圖騰》到楊志軍的《藏獒》都曾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而在兒童文學中,沈石溪和黑鶴等人的動物小說,擁有廣泛的少兒讀者。為江河湖海洋等“泛生命體”作傳是生態(tài)文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徐剛的《長江傳》,哲夫的“江河三部曲”以及王若冰的《渭河傳》等。
在中國,生態(tài)文學是基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而勃興的一種文學樣式。生態(tài)文學注重表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美美與共的美學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和自然萬物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新發(fā)展理念為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提供了保障。對生態(tài)保護、綠色發(fā)展這些主題的表現(xiàn),自然而然地成為生態(tài)文學責無旁貸的責任和使命,由此我們看到了許多正面描寫生態(tài)文明進步的文學作品。
生態(tài)屬于全人類,生態(tài)文學是可以被全人類讀者廣泛接受和認可的一種文學樣式。生態(tài)文學的中國表達和中國樣本,可以豐富和充實世界生態(tài)文學寶庫。今后,中國生態(tài)文學應繼續(xù)沿襲參與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做法,創(chuàng)作出更多體現(xiàn)綠色發(fā)展理念,反映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成就,贊美綠水青山,謳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時,生態(tài)文學也應繼續(xù)致力于鞭撻那些肆意濫殺野生動物、肆意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劣行為,推動人們思想和社會觀念的變革,提高全社會的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
(摘編自李朝全《生態(tài)文學的中國表達》) 材料二:
中外生態(tài)文學源于對生態(tài)問題的關切。生態(tài)文學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批判窮奢極欲,探究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其永恒的主題,揭示生態(tài)危機的人性與文化根源則是其終極目標。生態(tài)危機本質上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而生態(tài)文明則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yè)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tài),是超越工業(yè)文明的共生文明,其中要義是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
生態(tài)文學考察和表現(xiàn)自然與人的關系,發(fā)出的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心靈訴求,其核心就是要恢復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關系,對危及人類生存的種種困境給予審美的解答,以期通過對話的方式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吧鷳B(tài)倫理之父”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指出“大地共同體的所有成員應當是平等的,人類應當放棄征服者的角色,對每一個大地成員保持尊重乃至敬畏”。很顯然,生態(tài)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有助于夯實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精神基礎。生態(tài)文學在關注人類生存、探究人性危機、謀求人類合作及構筑人類共同價值基礎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因此,人類應樹立生態(tài)世界觀,從生態(tài)學角度來把握世界的總體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在中西文化間,生態(tài)思想資源是互相交疊的,尤其在生態(tài)倫理方面,這在中西生態(tài)文學及相關著述中有著極為豐富的表征和闡述。如史懷澤在《文明的哲學:文化與倫理學》中提出“敬畏生命”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將倫理學范疇由人類擴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我國古代也一向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哲學理念和智慧已內化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這在古代敘事文學、隱逸文學和當代書寫中均有著豐富的呈現(xiàn)。
(摘編自王玉明、馮曉英《生態(tài)文學的當代價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的社會責任是反映現(xiàn)實、撫慰人生、啟發(fā)思考,重要理念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生態(tài)文學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B.“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包括道法自然、以和為貴、和諧共生、美美與共等理念。
C.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狼圖騰》《藏獒》等動物小說,一度在生態(tài)文學中一枝獨秀、異彩紛呈。
D.作者引用史懷澤“敬畏生命”的思想,是為了證明與中國“天人和一”“和合共生”等理念一致。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要研究中國先秦的生態(tài)文學,可以借助《詩經》《楚辭》等重要的文學資源。
B.中國古代生態(tài)文學的哲學與美學基礎,就是指厚重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C.生態(tài)倫理學之父提出的“大地倫理”理念,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其它生命是平等的。
D.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包括生態(tài)危機、人對自然的窮奢極欲以及人類成為自然征服者的角色等。
(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論證結構嚴謹,提出生態(tài)文學這一概念后,從歷史發(fā)展、理論背景、題材內容等方面突出了生態(tài)文學的中國表達。
B.材料一運用了例證法,作者列舉《詩經》《楚辭》《山海經》《小石潭記》等作品,展示了生態(tài)文學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寫作內容。
C.材料一最后一段采用了歸謬法,通過鞭撻濫殺野生動物、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劣行為,倡導生態(tài)文學反映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成就。
D.材料二采用了引證法,借利奧波德的相關表述,指出生態(tài)文學追求恢復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通過對話重構二者的和諧關系。
(4)請結合材料一、二的內容,簡要分析生態(tài)文學與生態(tài)文明的不同。
(5)請結合材料一的內容,簡要分析“生態(tài)文學的中國表達”的內涵。組卷:5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古堡留情
蔣子龍 ①到橫山須先看古堡,并非因橫山多古堡,而是橫山的歷史文化多半留在一個個式樣各異的古堡里。
②我們午后到橫山,未在縣城停留便直奔響水堡。既名“響水”,一定跟水有關,古堡建在無定河一個臂灣的山峰上,北、東兩面臨河傍水,城堡依山順勢而建,層層遞進,步步升高,是方圓數十里的制高點。登上古堡,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古邊塞的莽莽鐵嶺、萬里風煙,盡收眼底。結冰的無定河如一條白練,圍繞于堡下。東側是龍泉大寺,寺前石階陡峭,直抵山頂;隔河相望是盤龍寺,“橫江怪石,盤繞無定河邊,遠眺若踞水中,狀如盤龍……”兩座大廟祥云彌漫,瑞氣交融,佑護著響水堡。
③古堡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城墻依山勢蜿蜒,周長約1700米,設有四座城門,內有甕城,以青磚、石塊包砌。城堡內有普通的民居、窯洞,也有窯洞四合院,于明清兩代不斷地得到修補、加固。響水堡人曹子正,于乙酉科(1885年)拔貢為為官,曾寫《盤龍詩》描摹家鄉(xiāng)風貌:“橋水響流雙浪開,寺龍盤塔繞河來。迢迢路遠岸垂柳,樵唱晚舟魚釣臺……”當年的響水堡竟是一處塞北水鄉(xiāng)的勝景,兩岸垂柳,漁樵兩利,富庶而寧靜。
④我們依次又看了建于宋元時期的軍事要沖波羅古堡、一向被視為“橫山龍脈”的狄青塬、秦長城及秦直道、古銀州古城、仰韶文化重鎮(zhèn)賈大峁等等。古堡看的越多就越好奇:橫山為什么會留存下這么多古堡?整個陜西省地圖,極像秦陵出土的兵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馬俑的頭。在中國古代,兵馬是為戰(zhàn)爭而存在的。橫山的古堡,實際就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結合。
⑤在1949年之前的數千年里,橫山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西北國防重鎮(zhèn)、軍事要塞,歷朝歷代的興亡史,都少不了橫山濃墨重彩的一筆。橫山古堡的城墻,也可以說是中國西北部的大圍墻??墒牵魏螇Χ疾荒苷嬲龘踝∠脒M去的人。還有一句老話說得也不錯,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不信就讓我們從頭說說中國的這道大墻,特別是橫山這一段。
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修建秦直道,從秦都咸陽直通陰山下九原郡,全長900公里,沿途所經縣境中惟橫山里程最長,途經懷遠堡、威武堡、清平堡……再加上五里一墩,十里一臺,是中國第一條國防公路。直道是為了出兵快捷,秦長城是最大的墻,為了擋住來犯之敵。然而,從橫山縣發(fā)家的赫連勃勃,于公元407年自立為大夏天王,率兵奪取長安,在灞上稱帝,建都統(tǒng)萬。秦直道或許還為戰(zhàn)事提供了些許便利,秦長城卻幾乎被戰(zhàn)爭忽略,無人提及。倒是對赫連勃勃,至今人們還在談論,說他為政雖殘暴酷烈,但雄略過人,他的統(tǒng)治對推動橫山一帶的農牧業(yè)發(fā)展和城防建設功不可沒,特別是他創(chuàng)立的大夏國國都統(tǒng)萬城,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為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及當地環(huán)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也是吸引我們細看一個個古堡的緣由。
⑦過了一百多年,隋末的鷹揚郎將梁師都,在橫山西部的古夏州起兵,一會兒自稱皇帝,立國號梁,一會兒又向突厥稱臣,后被唐太宗派將剿殺。橫山石窯溝的李自成橫空出世,自命“闖王”,竟“闖”翻了大明王朝,引來了清朝300年的統(tǒng)治。
⑧此外還有許多文才武略之士、一代俊杰,從橫山的古堡或窯洞里走向歷史舞臺,創(chuàng)造或改變了歷史。如宇文愷、張浦、狄青、楊宗氣、胡茂楨等等。甚至近代,還有傳頌一時的民歌:“對面家溝里流活水,橫山下來游擊隊”,“劉志升是清官,帶著隊伍上橫山”……
⑨先哲有言,一代一代的勇將就像樹根,從那里作為枝條生出勇敢的民眾和民風??墒?,橫山的古堡已經荒頹,人氣稀疏,有些變成空堡或半空堡。
⑩往事悄悄,浮云匆匆,古堡昔日的輝煌不再,其雄渾蒼郁的存在卻講述著最實際的智慧,歷史,就是這樣讓人們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和把握自己。歷史中橫躺著未來的秘密,對橫山來說,這個秘密就是:在過去是“國防比富裕更重要”;今天,古邊塞將成為富裕和發(fā)達的象征。
(節(jié)選自《西北筆記》,《朔方》2020年第12期,有刪改)[注]橫山:榆林市橫山區(qū),位于陜西省北部,毛烏索沙漠南緣,明長城腳下,古稱塞北邊陲。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各式各樣的古堡不僅給“塞北邊陲”的橫山增添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韻味,也吸引著人們探索研究歷史遺跡的目光。
B.建在無定河臂灣的一座山峰上的響水堡,不僅地勢優(yōu)越,有兩座大廟佑護,而且視野開闊,遙望邊塞,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C.從響水堡到波羅古堡、狄青塬,再到秦長城及秦直道、古銀州故城、賈大峁等,作者是按照由遠而近的歷史順序參觀這些古跡的。
D.作者認為橫山的古堡是古城堡和古碉堡的結合體,文中介紹最詳細的響水堡就是這樣一座城堡,依山順勢,占據了制高點。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五段一方面總結了橫山的歷史地位,一方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寫古堡古跡過渡到介紹與橫山有關的一些歷史人物。
B.“陜西省地圖,極像秦陵出土的兵馬俑,而榆林市就是兵馬俑的頭”一句運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反映了陜西省文物豐富且歷史悠久。
C.“歷史中橫躺著未來的秘密……”意蘊豐厚,富含哲理,通過對比,得出了橫山“將成為富裕和發(fā)達的象征”的結論,升華了文章的主旨。
D.本文語言典雅,富有詩意,如“祥云彌漫,瑞氣交融”“往事悄悄,浮云匆匆”運用對偶手法,趣味盎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3)本文第③段和第⑧段分別引用了古詩和民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功能。
(4)本文介紹橫山古堡的過程中,還花費很多筆墨寫了許多“文才武略”的俊杰勇將,對此你如何理解?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后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嗌砺玖Γ缸又萎a,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以讒言,齊平公疏之。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xiāng)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節(jié)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材料二:
白圭,周人也。當魏文侯時,李克(人名)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孰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太陰在卯,穰;明歲衰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美,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jié)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fā)。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任氏,宣曲人也,其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也,豪杰爭取金玉,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至萬,而豪杰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富人爭奢侈,而任氏折節(jié)為儉,力田畜。田畜,人爭取賤賈,任氏獨取貴善,富者數世。然任公家約,非田畜所生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以此為閭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節(jié)選自《史記?貸殖列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B.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C.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D.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xiāng)黨、古代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后來泛指鄉(xiāng)里或鄉(xiāng)親。
B.什一,即十分之一,有時也用“十一”表示。“逐什一之利”譯為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
C.太陰,文中指歲星(木星),“太陰在卯”,即卯年(兔年)。古代常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天干紀年。
D.折節(jié),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變平時的志趣行為,文中指放下有錢人的身份和架子。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蠡知進知退,散財保身。他輔助越王滅吳雪恥后選擇離開,到齊國后雖家有千金、官至卿相,但最終還是舍棄這些,潛行而去。
B.范蠡勞動致富,擅長貿易。他在齊國時苦身戮力耕田治產,到了陶邑又開始辛苦耕畜,且能把握行情,適時買賣,積累了大量資產。
C.白圭樂觀時變,經商有道。他和范蠡一樣善于通過天象的變化預測年景的好壞,總結出糧食豐歉的規(guī)律,從中捕捉到買賣的商機。
D.白圭尚儉戒奢,嚴以律己。他雖為富商巨賈,卻嚴格要求自己,抑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求,不講究吃喝,衣著簡樸,與奴仆們同甘共苦。
(4)任氏因何成為鄉(xiāng)里人的表率?請簡要概括。
(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
②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蘇武傳》)組卷:0引用:1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下列是《紅樓夢》對人物的判詞,從《紅樓夢》整部小說的人物經歷與遭遇看,這些判詞各指誰?請寫出五個人物名字。
(1)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2)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3)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蓱z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4)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xiāng)。組卷:3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組卷:6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