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天人中學高一(下)月考語文試卷(6月份)
發(fā)布:2024/12/10 21:0:1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這些年,文學正在發(fā)生巨變。很多新作家、新寫作類型的興起,都在挑戰(zhàn)我們固有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認同,尤其由網絡這一新的介質所帶來的寫作變化,既擴大了文學的邊界,也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文學與讀者、文學與商業(yè)之間的關系。在此之前,傳統作家的出道與成熟,都和雜志社、批評家、文學史這三方面力量對他們的塑造緊密相關,但這種模式,對許多新一代作家,尤其是對網絡作家,已然失效。他們進入大眾的視野,幾乎不是通過雜志社篩選或批評家闡釋出來的,也不太考慮文學史寫不寫或如何寫他們,他們更在意的是讀者和作品的銷量(點擊率)。
以讀者為主體,以創(chuàng)造讀者所喜歡的文學世界為目的的作家作品,我們習慣稱之為大眾文學或通俗文學,它帶有鮮明的商業(yè)與消費主義特征,創(chuàng)生的也是一種新的寫作與交流模式。過去我們認為,寫小說、講故事起源于閑暇,現在很可能是起源于商業(yè);過去我們認為,寫作誕生于“孤獨的個人”,現在很多寫作者不再沉迷于個體的孤獨體驗,而更多是追求共享、互動,甚至讀者的回應會決定他的故事往何處走:假如有很多讀者希望女主角一直活著,作者就不會讓女主角死去。這其實有點像傳統意義上的說書,聽眾的反應會影響說書者往哪方面用力,在哪些情節(jié)上多加逗留。大家普遍認為,聽眾越多,讀者越多,作品就越通俗。
在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若說一個作家的作品很通俗、大眾,多數作家會覺得是在罵他,至少是一個貶抑性評價;純文學作家以藝術創(chuàng)新為追求,讀者的多寡并不重要,他們相信,創(chuàng)新和探索本身可以引導、改造讀者的藝術趣味——不斷把新的藝術可能性,通過寫作實踐變成一個時代的藝術常識,這是文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但重藝術探索而輕讀者的寫作思潮,往往把藝術性與大眾性對立起來,無視文學與讀者的緊張關系,這種觀念同樣需要反思。在藝術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忽視文學的大眾認同,文學可能會失去基本的傳播效應。
文學經驗的書寫、傳遞和共享,必須通過作者與讀者的合作來完成,偏向任何一方,都會使文學的生態(tài)失衡。當文學的藝術趣味隔絕于普通讀者,難免曲高和寡、自得其樂;可文學過度遷就讀者,也會失去藝術的難度,成為逐利的庸俗之作。盡管陳平原認為,通俗小說與高雅小說的對峙,是20世紀中國小說發(fā)展的一種重要動力,但在之前多數文學史的論述中,通俗文學是沒什么地位的這也未必公平。中國小說起源于說書,本屬于通俗文學一類,今天的作家恐懼“通俗”二字實無必要。事實上,文學寫作,特別是小說寫作,適度強調大眾和通俗的特征,建立起以讀者為中心的寫作觀念,并無什么不好,“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能把小說寫得通俗,本身也是一種本事。
判斷一部作品好還是不好,標準不在通俗與否,而是要看這部作品是否有創(chuàng)造性,是否能吸引人、感動人。金庸小說取的是武俠這一通俗樣式,但他創(chuàng)新了武俠小說的故事方式、人物關系和文化空間;二月河寫的是帝王小說,卻以文學的方式重新講述了一種實證與虛構相結合的歷史;《明朝那些事兒》并無多少了不起的史識,可話語方式的新穎、好讀,是它擁有眾多讀者的關鍵;《三體》中的人物形象飽滿度或許不夠,但小說的思力和格局,卻非一般作家所具有的;而《斗羅大陸》奇特的想象方式、《瑯琊榜》里對復仇與情義的重釋,表明網絡文學最具讀者影響力的部分,也須有開新的一面。
通俗文學、大眾文學同樣要有大的藝術抱負,只有通俗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才能成就真正的經典。
(摘編自謝有順《通俗與通雅同樣重要》)(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近年來,隨著新作家、新寫作類型興起,特別是網絡帶來的寫作變化,傳統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認同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B.傳統作家出道與成熟,多與雜志社篩選、批評家闡釋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分扯相關,而網絡作家的流行與之不太相同。
C.通俗文學帶有鮮明的商業(yè)與消費主義特征,它起源于古代說書,以讀者為主體,以創(chuàng)造讀者喜歡的文學世界為目的。
D.純文學作家化藝術創(chuàng)新為時代藝術常識,來推動文學發(fā)展,但忽視大眾認同,文學基本的傳播效應可能都會喪失。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提出話題——分析論證”思路展開,論證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只有通俗性與藝術性相統一,才能成就真正經典的觀點。
B.文章第三段在論證寫作中藝術性與大眾性不應對立的觀點時,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反思傳統文學觀念影響下的作家態(tài)度。
C.文章選取金庸武俠小說、二月河帝王小說、《三體》和《斗羅大陸》等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作品,佐證創(chuàng)造性是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D.文章由今溯古,評古論今,視野開闊,作者在闡釋觀念時,語言平易曉暢,句式使用靈活,透辟的說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新介質的網絡,給寫作帶來的最大變化在于擴大了文學邊界,讓我們重新思考文學與讀者、文學與商業(yè)之間的關系。
B.純文學作家不在意讀者,更追求藝術創(chuàng)新,希望用創(chuàng)新和探索引導、改造讀者的藝術趣味,他們反感通俗、大眾等貶義評價。
C.適度強調大眾和通俗的特征于小說寫作有好處,重藝術探索而輕讀者的寫作思潮,原因是作家無視文學與讀者的緊張關系。
D.維持文學的生態(tài)平衡,不能只重作者或讀者,要認識到文學經驗的書寫、傳遞和共享,必須通過作者與讀者的合作來完成。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利用雜種優(yōu)勢以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是現代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發(fā)現和利用,使不少兩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的雜種優(yōu)勢能廣泛應用于生產。近年來,我國的雜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開創(chuàng)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摘編自袁隆平《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 材料二:
遺傳育種學界對水稻這一嚴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雜種優(yōu)勢現象普遍持否定或懷疑態(tài)度,袁隆平根據自己對水稻的長期觀察,經過與玉米等作物雜種優(yōu)勢利用現象的比較后,對水稻無雜種優(yōu)勢的觀念提出了質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開始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探索,兩年后終于發(fā)現水稻具有雜種優(yōu)勢。根據高粱、玉米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成功經驗,他將這種雜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種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秈稻雜交路線。所謂三系雜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育種。不育系為生產大量雜交種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來繁殖不育系,用恢復系給不育系授粉來生產育性恢復且有優(yōu)勢的雜交稻。從“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講,成功的關鍵首先是要找到合適的不育系材料。在認真總結多年來的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袁隆平終于認識到,后代不育性狀的不理想是親本的親緣關系太近造成的。后代產生變異的可能性與親本的親緣關系呈正相關,即親本的親緣關系越遠,后代產生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狀就越明顯。于是一切都變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尋找地理遠緣或遺傳遠緣的稻株,而在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為親本則是最為理想的,它極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選育的難關。“遠緣雜交”技術路線的確立,是袁隆平“三系法”雜交水稻邁向成功的關鍵性一步。隨著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诤D系陌l(fā)現,“遠緣雜交”的技術路線得到證明,它不僅正確而且完全可以實現。
(摘編自雷毅《科學研究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雜交水稻為例》) 材料三:
由于雜交水稻不同熟期組合的出現,全國各地涌現出各種與雜交水稻種植相配套的新型種植模式。湖南、浙江、廣東、廣西、江蘇、湖北等省區(qū)以種植雜交水稻為主,發(fā)展麥類與一季雜交稻、雙季雜交稻、玉米與雜交稻等多種模式。這些新型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促進了糧食、食用油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經營發(fā)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推廣雜交水稻,還促使中低產稻田的面貌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同時改變了農民對中低產稻田的種植評估觀念。雜交水稻分蘗力強,根系發(fā)達,吸收力好,稈粗葉茂,株型好,光能轉化效率高,這使中低產稻田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與高產稻田產量的差距大大縮小。
(摘編自李晏軍《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發(fā)展研究(1964~2010)》)(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袁隆平在進行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探索實踐時,并沒有盲從學界的權威理論,而是將雜交水稻作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B.不育系材料的選育是三系配套育種技術能否實現的關鍵,理清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開始了尋找地理遠緣或遺傳遠緣稻株的工作。
C.親本的親緣關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狀就越不理想,這是袁隆平在認真總結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才認識到的。
D.雜交水稻的推廣正好與全國各地涌現出的新型種植模式相配套,這些新型模式不僅提升了土地的復種指數,還培育了地力。
(3)雜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義?請根據材料進行概括。組卷:219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魯班的子孫(節(jié)選)
王滋潤 很多很多年以前,中國出了個有名的木匠叫魯班。據說,是他發(fā)明了木作工具,以后才有了木匠這個行當。世世代代以來,凡干木匠這一行的,都尊他為祖師。
黃志亮是黃家溝的木匠頭兒。他學徒的時候,師傅給他上的第一課是講魯班的故事。他教徒弟的時候,第一課講的也是魯班的故事。他說要成個好木匠得有兩條,一條是良心,一條是手藝,少了哪一條都不成。說起黃志亮的手藝,那可是方圓百里沒個敢比的。他打出的家具,傳三輩兒,木頭爛了樣不開。他做出的大立柜,不用裝鏡子就照得出影兒來。
然而,他一手創(chuàng)辦起來的大隊木匠鋪,在風里雨里苦撐了二十多個年頭,如今卻要倒閉了。進了臘月的門兒就下雪,紛紛揚揚不開天。三間草屋,四面土墻,一地散亂的木頭木屑,幾條工作凳,幾只工具箱……這些,便是遠近聞名的黃家溝木匠鋪剩下的全部財產了。二十多年,什么也沒留下。風卷著雪從破碎了的窗根間吹進來,落在老木匠的脊背上。他蹲在窗臺下邊,看著他的五個伙計,忍著心里的酸楚,一動不動地抽著旱煙袋。
天近黃昏,屋子里落下黑影了。外面的風雪還沒有剎下來的意思。屋后的電線嗚嗚地尖嘯著,好像立刻就會斷裂開來。五個人都默默地抽著煙,誰也不肯說一句話,仿佛一開口這小屋子就會立時塌下來。
“都怨俺。”老木匠終于說,“俺沒本事,沒后門兒,買不來便宜木料,打不出時興的家具,年年賠本兒,大隊受損失,社員分不到錢,連大伙的飯碗也給毀了??瓤瓤瓤取荚拱?,怨俺……”老木匠眼里淌下混濁的老淚。他抬起袖子擦,擦也擦不干。
富寬慌了:“師傅,你這是怎的?怎么能把刀子往自個兒心頭別!問問黃家溝的老少爺兒們,誰敢說你對木匠鋪不上心!要說怨,怨俺!俺熊,跟著師傅學了二十年木匠活兒,也干不出一手好活計!是俺拖了大伙的腿,怨俺!……”富寬也哭了,孩子般地哭出了聲。
“也怨俺?!崩钪耶Y聲甕氣地說,“干活光知道出死牛勁,費工費料?!?br />“也怨俺,干活不盡力?!秉S興使勁低著頭,小聲說。
“也怨俺?!弊钅贻p的小金子說。
老木匠激動起來,心里像燒起一把火。他又掏煙,可手哆哆嗦嗦沒個準頭兒了:“這些天,俺心里就憋著句話,俺想去求求支書,再寬限咱一年,過了年好好干個樣兒給大伙看看!這么大個村子,沒個木匠鋪怎么成呢?咱散了伙,大伙再找誰呢?伙計們,得挺起骨子干哪!”
“要再干,俺他娘的豁上不吃飯、不睡覺!”富寬第一個響應。
小金子說:“那,咱得交給大隊五千塊錢呀!不然就得罰咱。”
老亮說:“咱們拼上勁兒,興許交得上?!?br />“亮叔,”黃興開口了,“現在辦事得講究點實際性兒,五千塊錢不是吹口氣吹出來的。上面不批給咱木料,市場賣五六百塊一立方,貴瘋了,你手藝天高,也得賠血本兒!再說,現時人家開木匠鋪,都機器化了,鋸料創(chuàng)平打眼兒,電鈕一按就中,咱憑兩只手,掙屎吃也沒屙的!”
黃興接著說:“亮叔,今兒當侄兒的勸你幾句話,聽由你,不聽也由你。憑著你的名聲,你的手藝,哪兒捧不上個金飯碗?何苦還攬這攤子爛瓷器!這年月,親娘顧不上熱舅了,還顧什么集體!咱也賺大錢去,上東北,俺有個朋友在那兒干上了,一天十好幾塊,還有三頓酒菜伺候。你想去,過了年咱一起走,光打你的牌子,年底保你腰包滿!”
老亮低著頭,什么也沒有說。雪在他背后落著,整個脊梁已是冰冷的一片了。
過了好久,伙計們走了,只剩下老亮和富寬。天黑下來,誰也看不清誰的臉,誰也沒有說話,就這么默默地坐著。
“富寬,你知道咱木匠行里的祖宗是誰?”老亮突然問。
富寬不明白他的意思:“是魯班,學徒的時候你就給俺說過。師傅,你?……”
老亮徐徐地講起魯班的故事來:“魯班年輕的時候,上終南山求師學藝,老師傅提出一個問題考他:有兩個徒弟學成了手藝。師傅給他們每人拿把斧子,大徒弟拿這把斧子掙一座金山,二徒弟拿這把斧子把名字刻在人們心中。老師傅問魯班,你跟哪個徒弟學?魯班說,跟二徒弟學。老師傅高興地哈哈大笑,就把魯班收下了,后來把什么手藝都教給他……”他只是說,像是說給富寬聽,也像是自言自語。連他自己都不明白,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又講起他講過幾百遍的這個古老的故事。講著,心境似乎平靜了些。
他站起來,鎖上門,又開了,不放心火,進去摸了摸?;饻缌?,爐壁還是熱的。風雪攪動著,旋轉著,怒吼著,鋪天蓋地而來,仿佛要把小小的黃家溝填滿、掃平。家家戶戶都掌起燈來。在這樣的夜晚,那些亮光顯得那么微弱而且搖動不定,卻是撲不滅的。
走到街心該分手的地方,師徒倆不約而同地站住了,背著風,誰也不肯離去。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從木匠行業(yè)尊魯班為開山鼻祖講起,既巧妙呼應文章標題,又自然引出下文對黃家溝木匠頭兒黃志亮的介紹。
B.小說描寫人物多使用方言俗語,如“熊”“親娘顧不上熱舅”等,使文章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也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
C.黃興直言木料價格高、生產機器化的現實,并勸說老亮憑手藝去賺大錢,對老亮心懷集體、死守舊路的做法予以嘲諷。
D.小說結尾描寫的風雪夜中搖曳卻撲不滅的亮光,一語雙關,不僅指家家戶戶的燈火,而且指黃志亮質樸堅定的木匠人初心。
(2)小說中有多處關于風雪的景物描寫,請分析其作用。
(3)在即將分開的時候,老木匠為什么再次和徒弟富寬講起祖師爺魯班的故事?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組卷:7難度:0.7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又是一年槐花兒飄香的季節(jié),小伙伴們有沒有想起兒時那些帶有媽媽專屬味道的槐花美食?不過,槐花 ①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2)下列選項中,加點的詞語和文中“槐蟬”所用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B.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C.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
D.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組卷:262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杜牧借《阿房宮賦》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對于現實政治的關注與憂慮,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的責任與擔當;蘇洵懷著拳拳愛國情和對天下黎民的責任感寫下了《六國論》,為國家命運、百姓安危發(fā)出了吶喊。
材料二:心中常有“國之大者”,就要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李大釗為國盡責,走向絞刑架,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獻身;抗美援朝志愿軍毅然決然跨過鴨綠江,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重擔;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用行動詮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赤子之心;張定宇身患漸凍癥,依然奮戰(zhàn)抗疫一線,以奔跑的姿勢,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
高中階段的新時代青年,正處于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學校計劃請你作為高一學生代表,在本學期最后一次升旗儀式上發(fā)言,主題是“讀懂家國情懷,肩負時代責任”,請完成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