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甘肅省酒泉市普通高中高考歷史三診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1.戰(zhàn)國時期,儒墨并稱“世之顯學”。孟子認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墨子強調“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點是( ?。?/h2>

    組卷:28引用:1難度:0.5
  • 2.下表為漢高祖到漢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級官僚中軍功集團所占比例(單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表明該時期(  )
    高祖時期 呂后、惠帝時期 文帝時期 景帝時期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國相 100 86 29 18 18
    郡太守 88 60 40 0 6

    組卷:15引用:1難度:0.5
  • 3.北宋仁宗以前,江淮、兩浙、荊湖等地的佃農遷徙“多被主人(地主)抑勒,不放起移”?!叭缰魅税l(fā)遣,給予憑由,方許別往”。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詔:“自今后客戶起移,更不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日畢,商量去處,各取穩(wěn)便。即不得非時衷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攔占,許經縣論詳?!边@一變化( ?。?/h2>

    組卷:4難度:0.6
  • 4.下面是對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描述。這可用來說明(  )
    時代 民族交融的描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春秋時期,東夷文化成為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戰(zhàn)國時代,諸國統(tǒng)治范圍內的民族采取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
    魏晉南北朝時期 曹操將內徙的匈奴分為五部安置于不同地域;西晉江統(tǒng)在其《徙戎論》中道“且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宋遼夏金元時期 中原地區(qū)實際上是一個以漢族為核心的民族熔爐
    清代 清初,滿漢人間亦互為姻媾;“奉天各州縣及旗莊地方,旗民雜處,并無旗界民界之分”

    組卷:8引用:1難度:0.6
  • 5.1872年,陳啟源引進在歐洲的繅絲機器創(chuàng)辦了繼昌隆繅絲廠?!坝枨笆當的觊g,新制繅絲之器,略與西人所制大同而小異”,通過陳聯通機器制造廠,批量生產符合自己要求的新式繅絲機,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給陳啟源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h2>

    組卷:8難度:0.6

【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15分)

  • 16.【美蘇冷戰(zhàn)及兩伊戰(zhàn)爭】
    材料“兩伊(伊朗、伊拉克)戰(zhàn)爭”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雖然仍有對峙之勢,但是對中東的策略已經發(fā)生微妙復雜的變化。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闡述了美國對兩伊戰(zhàn)爭的四項原則:第一,保持中立;第二,期望蘇聯會采取克制態(tài)度;第三,并不意味著美國不關心這場沖突;第四,必須早日結束這場沖突。阿富沙戰(zhàn)爭是此時蘇聯中東戰(zhàn)略的關鍵一環(huán)。作為阿富汗的鄰國,伊朗將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的行為視為對其安全的挑戰(zhàn)。雖然蘇聯在兩伊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向伊朗頻頻示好,但是伊朗仍在阿富汗問題上堅決反對蘇聯,這也導致了蘇聯在戰(zhàn)爭中后期開始對伊拉克有所傾向。雖然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一直不愿對蘇聯言聽計從,但是并不能說毫無成效,在1987年后,伊朗在該問題上立場逐漸軟化,可以說蘇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其外交目的。
    ——摘編自冀開運《美蘇對兩伊戰(zhàn)爭的政策對比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蘇兩國對待兩伊戰(zhàn)爭態(tài)度的相同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伊戰(zhàn)爭給國際局勢帶來的影響。

    組卷:2引用:3難度:0.6

【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 17.材料:1979年3月,鄧小平講話文章《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特點”,并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fā)?!?br />1979年底,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面對關于現代化規(guī)劃藍圖的提問,首次采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2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致開幕詞時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新概括。
    ——摘編自董瑩閆茂旭《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及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

    組卷:1難度:0.4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