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蘇省鹽城市東臺中學高三(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10/16 4:0:1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當今世界的自然資源保護模式中,發(fā)端于美國的“國家公園”被廣泛地認可為世界各國保護自然資源、維護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趪夜珗@在現代環(huán)境保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公園在美國的起源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由于自然資源破壞而滋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發(fā)展的結果。然而,仔細考察美國早期國家公園興起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我們會發(fā)現,美國國家公園的起源具有明顯的非生態(tài)導向。
“Ecology”(生態(tài)學)一詞是由德國生物學家厄恩斯特?赫克爾在1866年創(chuàng)造,其內涵是指“對自然環(huán)境,包括生物和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其環(huán)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的研究”。盡管從殖民地時期開始,林奈、巴特羅姆、梭羅、繆爾等博物學者便對北美的動植物資源和環(huán)境進行過研究,但美國專業(yè)化的“生態(tài)學”則誕生于20世紀初。作為“將生態(tài)學引入美國學術界的第一人”,弗雷德里克?克萊門茨于1916年出版其代表作《植物演替》。美國生態(tài)學會成立于1915年,并于1920年創(chuàng)辦了首份生態(tài)學學術期刊《生態(tài)學》。總體而言,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生態(tài)學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生態(tài)學作為一門科學理論還在形成過程中,其主要影響僅限于科學界,社會大眾則鮮有生態(tài)學意識。
從當時國家公園倡導者的觀念看,他們更看重國家公園的旅游價值,認為這些新發(fā)現的荒野景觀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應該屬于任何個人,而應該將其保留下來,作為供世代美國人旅游娛樂的“公園或游樂場”。例如,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得以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社會精英看中了荒野景觀的旅游價值,于是將其保存起來“免于定居、占據或出售”,作為“國家游樂場”。這種觀念也被落實到了法律之中,《黃石公園法》明確指出,將黃石地區(qū)保留為一個“公園或游樂場”。黃石公園作為“國家游樂場”的形象和價值,對此后美國諸多國家公園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建立的約塞米蒂、紅杉、格蘭特將軍、雷尼爾山、火山口湖、冰川、洛基山等國家公園都延續(xù)了黃石公園的模式。盡管有學者認為“生態(tài)學的興起在另一個維度為美國創(chuàng)建國家公園提供了理由”,但從美國國家公園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看,生態(tài)學并末對美國早期國家公園的建立產生實質性的重要影響。
與之相對,國家公園的管理實踐也主要圍繞如何打造“國家游樂場”展開,而非以科學為指導的環(huán)境保護。以黃石國家公園為例。對于黃石公園管理者和經營商來說,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修建公路、馬道、游徑、賓館飯店等旅游基礎設施。到20世紀初,公園中的老忠實賓館、猛犸象賓館和黃石湖賓館都已建成,環(huán)湖公路和游徑趨于完善。在旅游開發(fā)商的推動下,國會通過《海耶斯法》,將《黃石公園法》規(guī)定特許經營商租賃土地的總面積從“不超過10英畝”增加到了“不超過20英畝”,并且被租賃的土地與間歇泉、瀑布等核心景觀的距離從“至少四分之一英里”減少到了“八分之一英里”。20世紀初,美國人汽車保有量大幅度增加,盡管明知汽車進入國家公園“會制造大量的噪聲……噴發(fā)出令人厭惡的氣體”,但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包括黃石公園在內的所有國家公園先后允許汽車進入。
1918年發(fā)布的“萊恩來信”是美國國家公園局建成后首次官方政策聲明,被稱之為“國家公園早期史上的里程碑”和國家公園管理所遵循的“基本信條”。該政策明確指出,國家公園屬于“國家游樂場體系”,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利用、觀察,保持健康和愉悅”。公園局應“盡一切可行的辦法在國家公園中開展教育和休閑娛樂活動”,特許經營商既要開發(fā)“低價營地”,也要開發(fā)“舒適和豪華的賓館”,以迎合不同游客的需求。不難看出,作為全國性的國家公園管理政策,“萊恩來信”的重點在于如何進行旅游開發(fā)而非生態(tài)保護。盡管該時期絕大多數國家公園立法都強調將其保存在“自然狀態(tài)”或“完好無損的狀態(tài)”,但將這些概念置于歷史語境中考察就會發(fā)現,其真實內涵是指在國家公園中“不能進行采礦、伐木、筑壩以及其他一些(直接消耗自然資源的傳統(tǒng)功利主義)開發(fā)行為”,并非如今生態(tài)學意義上保持自然的原初性和完整性。事實上,對國家公園進行旅游開發(fā)的道路,造成了頗為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問題。二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國家公園游客數量大幅增加,國家公園局發(fā)現他們無法滿足所有游客的旅游需求,再加上國家公園本身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愈發(fā)嚴重并遭到科學界的嚴厲批評,以游客為導向的管理政策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1963年的《利奧波德報告》促使公園局開始重視科學在自然保護中的角色,包括生態(tài)學在內的科學因素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升,生態(tài)學原則才逐步被確立為國家公園管理的指導性原則。
(摘編自高科《美國國家公園起源的非生態(tài)導向》)(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弗雷德里克?克萊門茨出版了《植物演替》,成為“將生態(tài)學引入美國學術界的第一人”,美國專業(yè)化“生態(tài)學”就此誕生。
B.“這種觀念也被落實到了法律之中”的“這種觀念”指的是黃石公園的荒野景觀具有旅游價值,應將其保存起來,作為“國家游樂場”。
C.作者在分析“萊恩來信”的內容之后,認為作為美國全國性的國家公園管理政策,其重點在于如何進行旅游開發(fā)而非生態(tài)保護。
D.美國國家公園本身存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愈發(fā)嚴重并遭到科學界的嚴厲批評,這是以游客為導向的管理政策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第一段內容可以看出,人們很容易從當代認知與結果出發(fā)去推知做一件事的目的,從而造成對歷史事件背后目的的錯誤認知。
B.生態(tài)學并未對美國早期國家公園的建立產生實質性的重要影響,這可以從美國國家公園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找到依據。
C.20世紀初,隨著美國人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來到黃石公園的游客數量增多,致使黃石公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
D.《利奧波德報告》促使公園局重視科學在自然保護中的角色,此后生態(tài)學原則逐步被確立為國家公園管理的指導性原則。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三段觀點的一項是
A.美國學者羅伯特?基特爾指出:“在整個美國國家公園的早期歷史中,公園管理部門所做的便是試圖控制自然,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游客的體驗?!?br />B.美國學者艾爾弗雷德?朗特指出:“在美國早期國家公園風景保護的棋局中,生態(tài)學只是一名小卒,唯有旅游經濟與功利主義能夠兩相對弈?!?br />C.在美國黃石公園,野牛、羚羊、鹿等游客喜歡的動物受到保護,不受游客歡迎的美洲獅、狼、猞猁、狐貍等被列入“害獸控制計劃”的黑名單。
D.美國歷史學者帕特里克?庫珀爾曾直言不諱地說道:“在二戰(zhàn)之前,生態(tài)思維并未給美國國家公園的發(fā)展帶來持續(xù)性的影響?!?br />(4)分析第二段和第三段關于生態(tài)學的表述,說說生態(tài)學與美國國家公園的關系有何不同?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美國國家公園的起源具有明顯的非生態(tài)導向?請根據文本概括。組卷:5引用:4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懷石投江①
曹堯德 這一夜,對屈原來說是多么短暫,時光的流逝如閃電,似流星,若瞬目,不覺東方已經泛白,雄雞已經啼鳴。
白馬咴咴嘶鳴,并不斷地用前蹄刨那欄廄,發(fā)出一陣陣單調而枯燥的“嘣嘣”聲。這聲音提醒了屈原,該給白馬添些草料了。然而當屈原來到馬廄一看,槽里的草料滿滿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點未少。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驚,他認為白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飲不食。屈原并未掌燈,借著從木窗根透進來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見那白馬扇著兩耳,噴著響鼻,雙目半降半閉,焦躁不安地按著韁繩走來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麩皮,加少許水,用料樹攪拌均勻,親切地拍著白馬的黃腦袋說:“吃吧,我的老伙計,吃飽了好有力氣趕路……”白馬搖搖頭,嗅也不嗅、聞也不聞,伸出長舌舔著主人的手背,兩眼掛著混濁的淚水……
回到房中,屈原滿臉淚痕地坐在窗前,整理著他那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簡牘。響動將小媭從夢中驚醒,她迷迷糊糊地問道:“爹,天亮了嗎?”
屈原信口答道:“早著呢,尚可睡一大覺?!?br /> 小媭低聲催促道:“爹,您好幾夜不曾合眼了,還是上床睡一會兒吧?!?br /> “這就睡,這就睡?!鼻@樣應著,重返馬廄,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斷頭低的白馬,然后到角落的亂草堆里取出那對碩大的石鎖,這是他請石匠毛老爹專門加工的,一個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經在這里藏了多日。他將石鎖裝進了被套里,一頭一個,不偏不待,放在馬的鞍背上。一切準備停當,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時小媭睡得正香,她身體微胖,肌肉松弛,臉皮浮腫,嘴角掛著淺淺的微笑,大約正在做著什么美夢。見了女兒的這一美滋滋的睡態(tài),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
此時,天光已經大亮,太陽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內的燈盞,然后走到外間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臉,為的是洗凈滿面淚痕,不讓女兒生疑。洗之后,他又在正間靜靜地站了一會,想想還有些什么未盡之事或處理得不甚周到之處,然后返回西間,踱至女兒床前輕聲喚道:“兒呀,快快起來,今天是端午節(jié),華夏大地處處皆祭圖騰,爹應友人之邀,欲到遙遠的地方去主祭。你給我縫的那件長袍置于何處?快些拿來我穿?!?br /> 小媭聞聽爹爹喊她,一個骨碌爬了起來,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著自己親手縫的袍子過節(jié),還要出遠門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興啦,急忙打開木箱,將折疊得規(guī)規(guī)整整的長袍,雙手捧著交給父親。
屈原接過長袍、抖開,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后將那柄陸離長劍掛在腰間,似欲出征的將軍。
屈原打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緩韁而前,沿著汨羅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們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體,沒有一個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斷地和他打著招呼。詢長問短,但今日屈原的話卻特別少,很令眾人吃驚納悶兒。
一位漁翁手拿漁網站在江邊問道:“大夫,近日身體可好?您可千萬莫太傷心了??!”屈原點了點頭。
一位中年婦女正在剜野菜,見了屈原,硬是要拉他進屋去歇一歇,屈原搖了搖手。
正在這時,曾經將屈原安置到桃花園去避暑養(yǎng)病的那位老漁父從湘江打魚歸來。見了屈原連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說道:“聽說秦軍要過揚子江了。我們可往哪兒逃?。 ?br /> 屈原望著老漁父滿臉憂傷的表情。嘴唇動了幾動。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他咬了咬牙。猛然把韁繩一勒,在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馬騰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遠,很遠……
屈原騎著馬走了一陣。翻身下馬。攀上懸崖的頂峰,面對巨谷深淵而立。上頂天,下柱地,巋然崛聳,似巨峰,若山崖,類石雕。
屈原踱至崖邊,面向西北,仿佛見到秦兵已渡過揚子江,長驅直入,往南方奔來,遍地烽火,四處狼煙,尸骨狼藉,血跡斑斑;洞庭湖上濁浪排空,玉筒山頭烏云滾滾,腳下則是山搖地動,泥沙軟綿;舉首環(huán)顧,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歸與樂平里的方向,他佇立許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禮,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從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過之后,屈原用盡平生之力將被套從馬背上掀了下來,從中取出石鎖和麻繩,用麻繩系緊了石鎖,一頭又系緊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對碩大而沉重的石鎖,縱身躍入羅淵。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躍??!就在這縱身一躍的剎那間,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轉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巒坍塌。正當這風暴雨狂之際,一顆明星劃破鉛灰色的蒼穹,流向西北——她隕落了!
(節(jié)選自《屈原傳》第36章,有刪改,題目為臨時所加)(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對石鎖在亂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說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對女兒編織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遠方做主祭的謊言,實屬無奈之舉。
C.屈原攀上懸崖面對深淵而立,一個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形象躍然紙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對當權者的警示,也是對其生命價值的完美詮釋。
(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馬不飲不食、焦躁不安甚至兩眼含淚的表現,既折射出它與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著屈原的一場悲劇即將到來。
B.面對熟睡的女兒,“屈原不覺一陣酸楚,熱淚把抓般地涌出,滾落”,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展示了他剛強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文中用“接”“抖”“戴”“掛”等一系列動詞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裝扮過程,儀式感很強,表現其對過往政治生涯的眷戀。
D.在屈原投江的剎那,“一道耀眼的閃電蜿蜒長空”“山崩地裂”,作者極盡浪漫的筆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義。
(3)文中兩次寫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內容,分別表現了屈原怎樣的心理?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4)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圍繞屈原“何故而至此”的問題,重點描寫了漁父和屈原的對話,突出了屈原剛正不阿、不愿與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漁翁”“老漁父”和屈原的表現卻與之有很大不同,這樣處理有何效果?談談你的理解。組卷:2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這種對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謝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樣樸素,坦白,少有歷史的負擔和人工的點綴,它們沒有修飾,無處不呈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這時我認識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戰(zhàn)期中最苦悶的歲月里,多賴那樸質的原野供給我無限的精神食糧,當社會里一般的現象一天天地趨向腐爛時,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樹木,都曾經給予我許多啟示。在寂寞中,在無人可與告語的境況里,它們始終維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們在我的生命里發(fā)揮了比任何人類的名言懿行都重要的作用。我在它們那里領悟了什么是生長,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種種陷入比戰(zhàn)時更為紛紜的狀況,終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沒有原野的風梳櫛我的心靈,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所有田埂上的小草和山坡上的樹木”,語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成2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3)文中加點的“梳櫛”一詞富有表現力,請簡述理由。組卷:12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沖浪是沖浪者站在沖浪板上駕馭海浪的水上運動,已被列為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在驚濤駭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海浪夠高夠大,且在沖浪者可駕馭的范圍內;沖浪板尺寸合適,能被沖浪者靈活操控;沖浪者有足夠的勇氣,也有良好的身體素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時代的浪潮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一名沖浪者?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15引用:4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