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中考歷史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40小題,每小題1分,計40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千萬不要多選哦?。?/h3>
  • 1.北京人已經(jīng)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用火燒烤食物、御寒、照明、驅(qū)獸。能支持這一結論的科學依據(jù)是( ?。?/h2>

    組卷:50引用:4難度:0.8
  • 2.李華同學在進行專題復習時,設計整理了“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部分)”(見圖)。圖片反映出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的特點是( ?。?br />

    菁優(yōu)網(wǎng)

    菁優(yōu)網(wǎng)
    菁優(yōu)網(wǎng)
    菁優(yōu)網(wǎng)
    ①耬車 ②翻車 ③曲轅犁 ④秧馬

    組卷:14引用:3難度:0.7
  • 3.習近平說: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勇于向頑障痼疾開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下面商鞅變法能體現(xiàn)“向頑障痼疾開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措施是( ?。?/h2>

    組卷:64引用:8難度:0.8
  • 4.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為了避始皇帝嬴政的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六部中的“民部”也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而改為“戶部”。這反映了中國古代(  )

    組卷:120引用:6難度:0.7
  • 5.《漢書?食貨志》載:“大農(nóng)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睗h朝政府這樣做旨在( ?。?/h2>

    組卷:275引用:35難度:0.8
  • 6.它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中央政權在這里開始行使主權,由此奠定此后歷代中央政權管理西域的基礎?!八笔牵ā 。?/h2>

    組卷:140引用:3難度:0.3
  • 7.如表內(nèi)容的共同作用是( ?。?br />
    曹魏 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力興修水利
    孫吳 開發(fā)江東,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
    蜀漢 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族關系

    組卷:145引用:14難度:0.8
  • 8.某學者要撰寫歷史論文《民族融合的良性發(fā)展模式——論南遷拓跋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他撰寫的論文內(nèi)容主要是( ?。?/h2>

    組卷:37引用:2難度:0.8
  • 9.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tǒng)一,一也;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yōu)槭咳苏?,二也;由士族門第再變?yōu)榭婆e競選,三也。”這三級完成的時間段分別是( ?。?/h2>

    組卷:47引用:12難度:0.7
  • 10.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中外文化雙向交流、共享繁榮,下列哪一事件不能佐證這一現(xiàn)象( ?。?/h2>

    組卷:29引用:7難度:0.7
  • 11.某同學進行單元復習時整理了部分典型圖片資料,由此判斷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br />菁優(yōu)網(wǎng)

    組卷:185引用:33難度:0.7
  • 12.《華夷一體與元代開闊正大的文化氣象》一書中記載:“疆域的遼闊、民族的眾多,帶來恢弘的氣象,曲之所包容者也廣;無為而治的文化政策,使得曲作家不僅什么都能寫,而且什么都敢寫,無所忌憚,遂以'駁雜稱之?!辈牧戏从沉嗽漠a(chǎn)生是由于( ?。?/h2>

    組卷:193引用:12難度:0.5
  • 13.“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痹撐拿枋龅氖牵ā 。?/h2>

    組卷:28引用:3難度:0.6
  • 14.青島市某中學擬舉辦“讀懂宋朝”歷史成就展。據(jù)下面圖片判斷,展示的主題是(  )
    菁優(yōu)網(wǎng)

    組卷:12引用:1難度:0.7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計40分。)

  • 43.近現(xiàn)代以來國際關系錯綜復雜,國際局勢風云變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1870年至1913年間……恰恰是一波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發(fā)展期,這波全球化的動力是英國,其對外商業(yè)擴張的同時,也使一大批“新興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在那一時代崛起,而英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在全球秩序陷入瓦解的情況下,世界卻缺乏新的領導者來維護基本秩序。
    ——摘編自《“一戰(zhàn)”發(fā)生機理時刻警醒當今世界》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三個主要階段
    階段 時間 概況
    第一階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國人、后是日本人獲得勝利和擴張
    第二階段 1942年末至1943年 同盟國開始反攻
    第三階段 1944年至1945年 同盟國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勝利
    ——摘編自阿德勒等的《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政府不能和蘇聯(lián)政權保持政治上的密切關系。在政治舞臺上,應繼續(xù)將蘇聯(lián)視作競爭對手而非伙伴……美國人民應該感謝上帝,他讓美國人感受這種無法改變的挑戰(zhàn),從而使美國的安全依賴于他們的團結,以及接受歷史希望他們承擔的道義和政治領導責任。
    ——喬治?凱南《蘇聯(lián)行為的根源》(1947年)材料四:當今全球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任何政府、企業(yè)和個人都不可能獨自應對。2013年,中國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順應了歷史潮流,回應了時代要求,為人類社會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持續(xù)繁榮、長治久安繪制了藍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場合獲得普遍認同。從理念到共識,彰顯了中國方案對全球治理的巨大貢獻。
    ——摘編自王立培《中華魂》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一戰(zhàn)發(fā)生的“機理”是什么。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一戰(zhàn)后建立的“全球秩序”是什么。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zhuǎn)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將蘇聯(lián)視作競爭對手”的原因。并列舉其后美國采取相應的措施有哪些。
    (4)根據(jù)材料四,概括中國方案“在國際場合獲得普遍認同”的原因。
    (5)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組卷:39引用:1難度:0.5
  • 44.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西化”的基本要義是向西方學習,即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達到如西方一樣的先進的社會狀態(tài)。從“西化”到“全盤西化”到“與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中國從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過這種互相之間取長補短的借鑒和對話,中國正在以一種全新的開放和包容態(tài)度走向世界。
    ——摘編自《淺析中西方文化融合與全盤西化的認識》材料二:
    “入世”20年,中國亮出“成績單”,中國對世界經(jīng)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接近30%。中國關稅總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遠低于入世承諾的10%。
    202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6463億美元,繼續(xù)穩(wěn)居全球貨物貿(mào)易第一。
    2020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9999.8億元,逆勢增長6.2%,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菁優(yōu)網(wǎng)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中國從“西化”到“全盤西化”到“與國情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探索歷程。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圖中所示國際組織的名稱是什么。并概括中國“入世”的作用是什么。
    (3)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只有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才能推動世界文明的整體化進程。請你結合所學知識,以“交流?互鑒?發(fā)展”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要求:①題目自擬,主題明確,觀點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揚正能量,符合主流價值觀;③史實準確,史論結合,真情實感,條理清晰,合乎邏輯,語言流暢,尊重歷史規(guī)律,富有歷史特色和時代氣息,字數(shù)不少于200字。

    組卷:9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