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北京市通州區(qū)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說過,“從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來看,如果我們要談中華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遺址能拿得出來”。良渚申遺成功后,故宮博物院舉辦了良渚玉器展,匯集了良渚玉器以及商周、漢代等后世仿良渚風格玉器260件。
          良渚文化考古發(fā)現(xiàn)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明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處于同一時代。
          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位于長江下游的古老文化向我們展示了發(fā)達的文明現(xiàn)象,如完善的城池、稻作農(nóng)業(yè)、水利工程、玉文化等。
          其中玉器是良渚文化最突出的物質(zhì)成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其中僅反山、瑤山兩地就出土玉器2000多組,若以單件計則超過6000件。
          20世紀80年代,在良渚古城西北部,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一處完整的墓地——反山墓地,現(xiàn)發(fā)現(xiàn)有11座大墓,出土隨葬品達1200件之多,其中陶器37件,石器54件,玉器1100余件,玉器占隨葬品總數(shù)的90%以上。反山墓地是一座人工營建的高土墩,高約7米,東西長90米,南北寬30米,面積為2700余平方米,方量約2萬立方米,需要大量勞動力才能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被譽為“土筑的金字塔”,是良渚部族顯貴者的專用墓地。近年大量紋樣精細的陶鼎、玉琮等多種隨葬品被考古發(fā)現(xiàn),雕有神人獸面紋的玉器通常位于高等級墓葬中,這也意味著神權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這些人也因此具有極強的統(tǒng)治力。其中最為人贊嘆的“玉琮王”,也就是那尊神秘的人面神獸、半人半獸的玉琮神徽,就在反山12號墓坑出土,墓主人就是當時最高的統(tǒng)治者——良渚王。
          城外北偏東5公里處發(fā)掘的瑤山墓地相繼出土了完整的成組玉禮器,品種各異?,幧降哪甏缬诜瓷?,距今5000年以上。也就是說,持續(xù)發(fā)展約一千年的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4300年。良渚遺址因此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無可爭議的鑿鑿實證和注釋。
    (取材于網(wǎng)絡)(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宮博物院良渚玉器展匯集良渚玉器及其仿制品250件。
    B.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良渚文明和世界最早的文明同處一個時期。
    C.完善的城池、稻作農(nóng)業(yè)、玉文化等代表了良渚發(fā)達的文明。
    D.良渚遺址中的反山、瑤山兩地出土的玉器數(shù)量大,種類多。
    (2)根據(jù)材料一,下列對“反山墓地”的相關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工程巨大,為人工營建的高土墩、被稱為“土筑的金字塔”。
    B.墓地出土的大量不同種類玉器,占隨葬品總數(shù)的90%以上。
    C.半人半獸的“玉琮王”出土于反山墓地最高等級的墓坑中。
    D.反山年代比瑤山較晚,墓地陸續(xù)出土了完整的成組玉禮器。
    材料二:
          1986年,在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令人驚嘆?!坝耒酢斌w形碩大,呈扁矮的方柱體,內(nèi)圓外方,重約6500克,龍其是雕刻有復雜的獸面神人圖像,學者稱其為“神徽”。其人臉呈倒梯形,圓眼,寬鼻,闊口,露齒,表情威嚴,人頭上的“介”字形羽冠由22組呈放射狀的羽翎組成。雕刻線條纖細如發(fā)絲,最精絕的一處是在一毫米的寬度內(nèi)刻出了四五條線;獸面有巨大的圓形眼睛,兩眼之間以數(shù)凸的短橋聯(lián)結(jié),獠牙外撇,鳥足形的利爪,有一種兇猛逼人的氣勢。人臂、獸肢上都密布著卷云紋……
    “玉琮王”上面的神人頭戴的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獸融合了早期龍與豬等動物的特點,是多種動物的抽象,其中的圓形大眼是太陽的象征,學者認為,這個組合很可能象征著太陽神。對于這種帶羽冠的獸面人像圖紋,還有巫師說、蚩尤戰(zhàn)神說、祖先神像說等等,但很多專家都認為,良渚玉器上的羽冠神,不應該理解為某種神祇,而是應該理解為像女媧、伏羲那樣的始祖神這對良渚古人有著非凡的意義。
          資料顯示,良渚玉琮的器面上,大多都雕刻有這種神人獸面紋,可以肯定,這種雕刻極為纖細繁密的神人獸面像均已超出了單純的裝飾意義,而是一種有著極強文化意義的器物,成為了規(guī)范人們行為、即良渚人的始祖,是他們所崇拜的神徽或族徽,反映出整個社會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另外,通過良渚玉器還可以看出來,中國最早的禮制是在良渚時期形成的,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以禮治國的內(nèi)涵。
    (取材于網(wǎng)絡)(3)根據(jù)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玉琮王”人像表情十分威嚴,頭戴“介”字形羽冠,雕工精細。
    B.“玉琮王”獸像的獠牙外撇,利爪呈現(xiàn)鳥足形,獸肢密布卷云紋。
    C.對神人獸面像圖紋的象征意義,學者曾有許多不同的推測。
    D.據(jù)資料顯示,在良渚玉琮的器面上刻有很多神人獸面像圖紋。
    材料三: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玉琮王”上的神人獸面紋的實際寬度不足4厘米,高僅3厘米,良渚工匠卻在如此小的范圍內(nèi)刻出非常精細繁密的圖案,刀工出神入化,被世人譽為鬼斧神工。
          玉是一種堅硬的礦石,而良渚文化所處的新石器時期,還不會冶煉硬金屬,良渚工匠主要采用了兩種技術:片切割與線切割。無論是哪種方式,切割玉石的材料都是高硬度、顆粒細小的解玉砂。片切割是用竹片一類的片狀硬物粘上解玉砂來回縱向切割,而線切割則是以繩子帶動解玉砂運動來切割。一定體量的玉料被制成坯體后才能進行雕刻。
          考古證明,在良渚文化的玉器生產(chǎn)中明顯存在金子塔式分層,從原料的獲取到搬運,從切割成形到最后的精加工,是通過流水線實現(xiàn)的。民間的一般玉工可以參與采集玉料、初步加工或者制作簡單玉器,貴族以至王室則控制著高級玉器的制作,特別是玉器表面的微刻技術,包括那些代表神權的象征性的符號制作,應該都由統(tǒng)治階層壟斷。這也告訴我們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我國“官營”手工業(yè)的傳統(tǒng),在長江之畔至少可上溯至五千年前。
          良渚的玉無論是做工還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級等社會文化意義,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都有極高的地位。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數(shù)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良渚國王和權貴通過一整套標識身份的成組玉禮器以及背后的禮儀制度,達到對神權的控制。
    (取材于網(wǎng)絡)(4)根據(jù)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良渚工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掌握了精湛的玉雕工藝。
    B.不論是采用片切制還是線切割方法,都以繩子為主要載體。
    C.良渚玉器從原料獲取到最后精加工,是通過流水線實現(xiàn)的。
    D.民間的普通玉工一般可以參與簡單、初級的玉器制作流程。
    (5)綜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良渚玉器所反映出的良渚時期的宗教、等級等社會規(guī)范。

    組卷:0引用:1難度:0.6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24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欲知平直,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舉過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1】,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光、舞、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
          荊成、齊莊不自知而殺,吳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晉惠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鉆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于不自知。
          范氏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鐘大不可負,椎毀之,鐘況然有音??秩寺勚鴬Z己也,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為人主而惡聞其過,非猶此也?惡人聞其過尚猶可。
          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蜓跃?,或言君義,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不肖也。”文侯不說,知于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蔽暮钕苍唬骸翱?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反歟?”翟黃對曰:“奚不可?臣聞忠臣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于門?!钡渣S往視之,任座在于門,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上客。文侯翟黃,則幾失忠臣矣。上順乎主心以顯賢者,其唯翟黃乎?
    (取材于《呂氏春秋?自知》)注釋:【1】鞀:táo,有柄的小鼓,搖鼓。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欲負而 走:跑開
    B.掩其耳 遽:害怕
    C.可 反:同“返”,回來
    D.文侯翟黃 微:沒有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必準繩 鐘大不可負
    B.所舉過也 椎毀之
    C.范氏亡也 是以知君不肖也
    D.奚不可 終座以上客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奚由自知哉 靠什么了解自己呢
    B.君不肖君也 您是不賢明的君主
    C.次及翟黃 按次序輪到翟黃
    D.座殆尚在于門 任座大概還在門口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百姓都不敢進諫獻言,因此堯、舜分別設立諫鼓,謗木激勵大家。
    B.文章第三段文字列舉了歷代國君臣子不自知而亡國身死的例子。
    C.“掩耳盜鐘”生動地描寫了盜鐘人的愚蠢,告誡人們不要自欺欺人。
    D.本文最后一段通過群臣的阿諛奉承之態(tài)反襯出任座和翟黃的為人。
    (5)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惡己自聞之悖矣。
    (6)閱讀“魏文侯燕飲”一節(jié),請分別概括任座和翟黃兩個人物形象。

    組卷:0引用:1難度:0.6

(二)(共6分)

  • 3.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題。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1)請解釋“訥”。
    (2)綜合以上材料,簡述孔子是如何看待“言”與“行”的關系的,并就其中一點談談對你的啟示。

    組卷:1引用:2難度:0.5

三、本大題共1小題,共25分。

  • 4.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水調(diào)歌頭?聞采石磯戰(zhàn)勝
    張孝祥【1】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2】,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3】未解,勛業(yè)故優(yōu)游。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注釋:【1】張孝祥:南宋著名詞人。當時作者知撫州(舊屬楚國),不能親自參戰(zhàn)。喜聞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磯大敗金兵,即賦此詞?!?】燃犀處:晉溫嶠平亂還,至采石磯,傳說其下多怪物,燃犀照之。怪物指金兵。相傳犀角燃之可照妖?!?】香囊:謝玄,東晉淝水之戰(zhàn)打敗苻堅的大將之一,年少時愛戴紫色香囊。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約楚云留”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交代了詞人當時不能參加抗金戰(zhàn)斗的原因。
    B.“關塞如今風景”,如今邊塞的情況和原來大不一樣了,侵略的戰(zhàn)塵被雪洗殆盡。
    C.“剪燭看吳鉤”與辛棄疾“把吳鉤看了”都表達了詞人報國無路的憤激與不滿。
    D.本詞內(nèi)容非常豐富,舒卷自如,構成統(tǒng)一的意境,表達了詞人高昂的愛國激情。
    (2)借用典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列對文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指晉軍在采石磯燃起犀角,江水掀起沖天波浪。
    B.“周與謝,富春秋”,詞人想起周瑜、謝玄兩位英雄,他們年紀雖大卻戰(zhàn)功卓著。
    C.“勛業(yè)故優(yōu)游”與蘇軾贊周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句意味是相同的。
    D.“赤壁磯頭落照,淝水橋邊衰草”,用衰敗慘淡的景物含蓄地表達了今昔對比。
    (3)有人說,此詞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郁。請結(jié)合全詞作簡要分析。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

  • 12.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不斷推出新成果,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李蘭娟一輩子堅守“做一名好醫(yī)生”的信念,成為著名醫(yī)學專家;樊錦詩50多年如一日潛心敦煌石窟研究,為敦煌文物保護作出了杰出貢獻……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5引用:2難度:0.5
  • 13.請以“最美的風景”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

    組卷:0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