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浙江省寧波市五校聯(lián)盟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儒家重視教化,認為人只有通過教化才能懂禮,成為合群的社會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鬃诱J為,對于人的教化,要有三個步驟:“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首先要從學詩開始,然后再學禮立身,最后完成于音樂,成就人的品性。以音樂與禮相比,他甚至認為,音樂的教化作用大于禮的規(guī)范作用。音樂在人的教化形式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樂教化人極為獨特,如荀子所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倍Y主要是通過形式規(guī)范人的行為,所以它對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帶有強迫的性質(zhì)。而音樂對人的作用則是內(nèi)在的,它直接進入人的心靈,打動人的情感,從根本上影響人的思想、性情,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質(zhì)。
孔子的思想,對后來的儒家影響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樂教傳統(tǒng)。
在中國古代,音樂最為重要的功能是禮儀功能。與此相關(guān),樂教的內(nèi)容之一,是教人以禮。音樂的禮儀功能與教育功能其實是二位一體的,即音樂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樂的禮儀功能之中。不同場合演奏的音樂,是禮儀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配合禮的施行,幫助人們了解和掌握禮,使禮由外在的形式融化為人內(nèi)在的素質(zhì),即學會節(jié)制性情,自覺合于社會規(guī)范。班固說:“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jié)人之喜怒?!倍Y樂之興,目的是為了節(jié)制人的自然情感。朱熹也說:“先王制禮,所以節(jié)人情,抑其太過而濟其不及也。”樂與禮同,聲以節(jié)情,就是為了“使人心和而不亂”,使人性情中正而不乖戾。這就是《禮記?樂記》所說的“知樂則幾于禮”的原因。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教。與此相近,古代的樂教也特別注重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養(yǎng)。現(xiàn)在的音樂教育仍有繼承這一傳統(tǒng)的必要。而今,我們過多強調(diào)音樂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經(jīng)不知道音樂還有節(jié)制人的自然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中國古代的樂教可以幫助我們補上這一課,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課。
中國古代樂教的核心目的在于移風易俗,使社會歸于和諧。荀子說:“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币魳返慕袒瘜嶋H上是一種美感教育,通過感官的浸染與熏陶,漸漸地改變?nèi)说那楦?,影響人的性靈。它的影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轉(zhuǎn)。它從改變一個人開始,進而改變更多人,甚至改變世風,影響到風俗的盛衰。因此,古人又有觀樂的傳統(tǒng),即通過聽樂來考察一個時代和一個社會的盛衰。
《左傳》記載的季札觀樂就是顯例,而《禮記?樂記》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的判斷。
正因為認識到音樂影響人如此之深之大,所以古人特別關(guān)注音樂本體的內(nèi)容,如歌詞(詩)是否雅正,音樂曲調(diào)是否淫靡。從孔子就開始關(guān)注音樂有無節(jié)制,他明確主張“放鄭聲”,原因是“鄭聲淫”,即鄭地的音樂沒有節(jié)制,過于淫靡。他心目中最好的音樂是《關(guān)雎》,因為“《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由此也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即一般多提倡雅樂,抑制俗樂。雅樂是朝廷用于郊廟、朝會等國家重大典禮時的音樂,此自是其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因素,就在于雅樂曲調(diào)的正大中和,“樂中和而民不流”。而來自民間的俗樂,如孔子所排斥的來自桑間濮上的鄭衛(wèi)之音,因其曲調(diào)自由活潑而招人喜愛,所以衛(wèi)靈公聽而悅之。但“鄭衛(wèi)之音使人之心淫”,“樂者所以致和,非所以為淫也”,所以俗樂常常因為曲調(diào)過于柔弱無骨而被稱為靡靡之音,喜好歸喜好,卻不為理論所提倡。
(摘編自宋靜的《“樂教”傳統(tǒng)當弘揚》)材料二:
荀子把“樂”理解為人類生活的根本追求,理解為人類與宇宙、天地、萬物相感通的一種方式,此乃“樂”之發(fā)生與存在的形上依據(jù)。
從“樂”產(chǎn)生的本原上說,“樂”乃植根人性,發(fā)自“天情”,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命情感需要。這不僅僅在于“樂”具有人類情感之屬性,更主要在于“樂”蘊涵著人類對至善至美的追求、對理想境界的向往。故荀子之“樂”有上下貫通之義:其上可以通往“天下之道”;其下可以抵入人心,推動人性之“化性起偽”。其上通往“天下之道”,主要認為“樂”是“天下之道畢是矣”,從《樂》與《書》《禮》《易》《春秋》相同之處來看,它們均是“天下之道”的體現(xiàn),是天地萬物存在及其發(fā)展的反映。
從“樂”的獨特性來說,“樂”及器具與天地萬物相感通,是對天地萬物的象征。其中以鼓象征天之清明,以鐘象征地之廣大,以磬象征水之柔順,以竽笙簫象征萬物之和諧,以筦籥等象征日月星辰即萬物之多樣,以樂舞之俯身昂首、周旋進退象征天道四時更替。荀子之所以特別重視“樂”,恐怕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樂”萌發(fā)于生命情感,又反過來能夠?qū)ι楦羞M行調(diào)適,從而指明了天地、“樂”、情感三者具有同源性。“樂”既能夠體現(xiàn)出天地萬物的自然秩序與和諧統(tǒng)一,又可以深入人心,化有情感,感動人之“善心”。
(摘編自許春華《荀子<樂論>:弘揚一種合乎“道”的“樂”》(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對人的教化,始于學詩,繼之以學禮,成于音樂。音樂的教化作用大于禮的規(guī)范作用。
B.在中國古代,音樂具有禮儀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化作用往往融入其禮儀功能之中。禮儀功能最重要。
C.在禮儀活動中,音樂配合禮的施行,有助于人們了解和掌握禮,使人學會節(jié)制性情,自覺合乎社會規(guī)范。
D.“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古人可以通過聽樂來考察一個時代和社會,因為音樂能改變世風,決定風俗的盛衰。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特別關(guān)注音樂有無節(jié)制、歌詞是否雅正等音樂本體的內(nèi)容,這是因為他們認識到音樂對人有深遠巨大的影響力。
B.荀子認為“樂”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所以“樂”植根人性,發(fā)自“天情”是人類的生命情感需要。
C.“樂”是人類與天地萬物相感通的一種方式,各種樂器是對天地萬物之特性以及天道和諧多樣、四時更替的象征。
D.“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其中《韶》《武》皆應為雅樂。
(3)下列關(guān)于音樂的名句不符合材料觀點的一項是
A.對我來說,音樂是靈魂的完美表現(xiàn)。——舒曼
B.一切好的音樂都是為了撥動心弦。——蒙泰威爾第
C.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shù),像自然那樣無邊無際,像風,像天空,像海洋?!卤胛?br />D.假如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使人們高尚起來。——亨德爾
(4)材料一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
(5)提倡美育開設音樂課是必須的,但人們對音樂教育認識并不充分,有人認為音樂教育就是教學生唱唱歌,跳跳舞,彈彈琴。請結(jié)合材料談談你對音樂教育作用的認識。組卷:20引用:2難度:0.1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匆匆人生
【德國】庫爾特?庫森貝格 當他還是孩子時就令人驚詫不已,他像見了風似的瘋長,一下子躥得很高,可同樣突然一下子就不再長個兒了;他說話顛三倒四,因為思想和表達合不上拍;他行走如飛,常常同時出現(xiàn)在多個場合;他每年都要跳一級,可這還不夠,他希望一下子就從學校畢業(yè)。
離開學校后,他找了個聽差的差事,他是唯一奔來奔去的聽差小伙兒。他送完東西就馬上返回,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相信他確實已辦完了一件事,所以就被辭了。他專心致志地練起速記來,不久就能在一分鐘內(nèi)寫五百個音節(jié),盡管如此卻沒有一家辦公室愿意聘用他,因為他提前幾周就給信件注上了日期,而且如果他的上司口授速度太慢時,他會無聊地打哈欠。
經(jīng)過短暫的、在他看來卻是無休無止的找尋后,人們讓他做了一名公共汽車駕駛員。后來,他每每想到這個工作便不寒而栗,他常常得讓一輛行駛著的車輛停下來,大街上那些奔跑的人們、等在站上的人們向他頻頻招手時,他得聽他們的。
但有一天,他沒去理睬招手的人群,而是把公共汽車高速開出了市區(qū),這樣一來,這個飯碗自然也就丟掉了。這件事情被登上了報紙,同時引起了體育界的關(guān)注,他從每周開六天公共汽車的駕駛員成為一名賽車運動員,這可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奇跡。大公司爭著向他獻殷勤。最后,一個財大氣粗的財團得到了他,讓他做了合伙人。在領(lǐng)導崗位上他卓有成就,他是位咄咄逼人的談判高手,先把談判對手搞得暈頭轉(zhuǎn)向,再令他們一個個乖乖就范。
在作出成家決定后幾小時,他就向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一百米金牌獲得者求婚,把她從運動場趕到婚姻登記處,逼迫她馬上與他結(jié)婚。共同的興趣愛好把兩個人結(jié)合在一起,這場婚姻結(jié)出了不同尋常的果實。年輕女子使出渾身解數(shù),為的是不落在他的后面。她做起家務來動作敏捷,在冬天就穿上夏裝,在預產(chǎn)期之前就把孩子生了出來,懷了五個月的胎,那是個在母體內(nèi)只待了五個月的孩子。這孩子躺在搖籃里就能流利地說話,在會走路之前就已學會了跑步。她發(fā)明了新式快速食品,三下五下就能吞進肚里,而且馬上就能在胃中消化。家中的用人每天更換一次,后來是每小時更換一次。最后,她找了一位原來在火車餐車上干活兒的廚師到家中燒飯,又找了兩名空中先生,這兩位身手敏捷、動作利索——她在各個方面都是她先生的好幫手。
而他呢,繼續(xù)加快著生活的速度。由于他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入睡,所以只需少量的睡眠。他剛上床睡下,就已經(jīng)進入了夢鄉(xiāng),但在開始真正做夢前,他又已醒過來了。他在浴缸里用早餐,在穿衣時看報紙,一座自制的滑梯將他從屋里送進屋前已發(fā)動了的汽車里,然后箭一般飛馳而去。
他話說得不多,像電報用語那么簡練,慢條斯理的人很少能聽懂他在講些什么;他從不錯過那些比速度的體育比賽,出高價獎賞獲得最好成績的運動員,可誰也未得到過這些獎金,因為要求太高,條件過于苛刻。他用短時間內(nèi)賺來的一部分錢來制造火箭,第一枚發(fā)射升空的載人火箭,里面坐著的就是他,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旅行。
這種匆忙的快節(jié)奏生活并不是沒有負面影響的,他衰老的速度比起他周圍的人要快得多,二十五歲就滿頭白發(fā),三十歲時就成了個顫巍巍的老頭兒。在科學能解釋這種罕見現(xiàn)象之前,他就死去了。因為他沒有耐心等待火化,在死亡的瞬間,立時就化為了灰燼。令他失望的是,報紙在第二天才登出訃告。他去世以后,一分鐘又慢慢地恢復為原來的六十秒。
(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人公沒有理睬招手的人群,而將公共汽車高速開出市區(qū),是因為他不喜歡停滯和等待。
B.“匆匆”,換個說法,其實就是速度,而且是快節(jié)奏的速度,這種速度體現(xiàn)在主人公的多個方面。
C.女子被“趕到婚姻登記處”,是被逼迫著結(jié)婚的,可見“她”與“他”結(jié)合非真心自愿。
D.匆忙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他”獲得了很多成就,同時也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
(2)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圍繞主人公“見了風似的瘋長”展開寫作,用簡練的語言暗示了小說的主題。
B.不斷加快生活速度是主人公的不懈追求,小說大量運用夸張手法來突出表現(xiàn)這一特點。
C.小說用很短的篇幅展現(xiàn)了小人物與時間賽跑的一生,用荒誕的故事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
D.主人公是一個扁平人物,作者沒有描寫他的肖像和語言,也沒有展現(xiàn)他的人物復雜性。
(3)在敘寫人物的過程中,作者采用了述評性的語言,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其敘述特點。
(4)小說是如何表現(xiàn)“匆匆人生”的?請簡要分析。組卷:10引用:5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顏淵》)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br />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br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歸:稱許,贊許。 B.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事:從事,實行。 C.堯舜其猶病諸 病:弊病。 D.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約:貧困。
A.從孔子與樊遲的對話可知,樊遲向孔子問“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認為只有做到“克己”,讓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禮”,并且能夠“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才可以被稱作“仁人”。
C.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著對每一個人來說,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備仁德,而是他喪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處樂”,因為這些人如果長期處在安樂中,會忘乎所以,流于淫濫。古今中外那些“富貴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5)關(guān)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顏淵、樊遲分別是“克己復禮”“愛人”,回答仲弓、子貢分別是什么?然后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對孔子所說的“仁”的理解與認識。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1分)
-
8.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相對簡單的推理形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jié)論三個部分。請仿照下面示例,完善材料的推理內(nèi)容。
示例: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大前提:①只有出使狗國,才從狗門進。
小前提:②我出使的不是狗國。
結(jié) 論:③我不從這個狗門進。
材料: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了的客觀真理。
大前提:①
小前提:②
結(jié) 論:③組卷:2引用:3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所謂禮射,就是帶有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射箭技藝,是在起源于商周時期“射禮”基礎上,用于外修自身體魄、內(nèi)修品格精神的練習射箭技藝的一種方式。射者在開弓射箭過程中,每個步驟張弛有度、禮儀嚴謹、行為規(guī)范,通過長期的練習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
有人認為,射箭就應該追求“百發(fā)百中”,不應遵循“禮”;也有人認為“禮射”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fā)而不中、反求諸己”,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注重人的道德自省,在激烈競爭的今天更有學習借鑒意義。
對此,你怎么看?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8引用:7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