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重慶市兩江育才中學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莊子哲學持一種有機的自然觀,認為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并非各自獨立隔絕的,而有著許多共同之點與相互感通之處。人們常因景物的觸發(fā)而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并將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轉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謂“觸景生情”。濠上觀魚之樂,揭示了情景交會時審美主體在美感經(jīng)驗中透過移情作用,將外物人性化,將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
          惠莊觀魚之樂是則著名的故事,現(xiàn)在針對與莊子情論有關的議題,依著故事情節(jié)的順序,將對話中的關鍵語詞作如下幾點詮釋:
          a.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情景交會
          莊子與其摯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這里,“游”是主體的審美活動,“濠梁”是審美的客體,主體“游”于客體,便產(chǎn)生了情景交會?!肚f子》哲學的最大特點莫過于闡揚“游”與“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適意的莊周,由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交接,而導致主體之情與客體之景的交會融合,進而表現(xiàn)出對山水的歡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發(fā)了人的想象力與情思,莊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間,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讓人倍感親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交流與契合,故而莊子有感而發(fā)地說魚是快樂的。
          b.“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作用
          莊子由小白魚“出游從容”的姿態(tài)而欣然地說“是魚樂也”,這使我們想起《田子方》篇所謂“兩類相召”——物與物相互招引。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是“一氣相同通”的,主體之情與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單邊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這就是古人所謂的“情以物遷”。(《文心雕龍?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體的“情”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動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莊子,游目騁懷,油然產(chǎn)生無可言喻的愉悅之情——這即是外在景物對審美主體的心境所產(chǎn)生的安情作用,體現(xiàn)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現(xiàn)出的特有神態(tài)引發(fā)了觀賞者的情思(“出游從容”),使其將自己的感情附著于外物之上——這即是審美主體的移情作用。莊子說“是魚樂也”,即是將自身的愉悅之情投射于小白魚之上。
          c.“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理性分析與感性同通的區(qū)別
          同樣是遨游于自由自適的環(huán)境中,莊子感受到“魚之樂”,惠子卻提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問題,惠子對莊子的質疑彰顯了理和情的對顯。莊子具有藝術家的心境,對于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tài)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態(tài)的同時,將主體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產(chǎn)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葑觿t帶有邏輯家的性格,強調概念的清晰性與判斷的有效性。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一個是在觀賞事物的美、悅、情,一個是在進行理性的認知活動,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故而一個有所斷言,一個有所懷疑。盡管如此,惠莊依然有其共通處,惠子曾說:“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可見二人都認同天地萬物一體的觀點。更重要的是,雖然惠莊二人思維有著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別,然而縱觀《莊子》全書,莊子并沒有將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聯(lián)系。《秋水》篇說:“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br />濠上觀魚的故事隱含著許多重要的意涵。從文化發(fā)展史上看,它成為后代文學的重要素材。就這則故事的現(xiàn)代意義來說,濠上觀魚的審美情懷,一方面教我們懂得欣賞萬物之美,進而產(chǎn)生生態(tài)保護的意識;另一方面教我們親近大自然,透過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將我們從人與人、人與物間的疏離感、孤立感中解放出來。
    (摘編自陳鼓應《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      材料二:
          我們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氣,因為有這個脾氣,對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莊子看到鯈魚“出游從容”便覺得它樂,因為他自己對于“出游從容”的滋味是有經(jīng)驗的。人與人,人與物,都有共同之點,所以他們都有互相感通之點。假如莊子不是魚就無從知魚之樂,每個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著一層密不通風的墻壁,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中便無心靈交通的可能了。
          這種“推己及物”“設身處地”的心理活動不盡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發(fā)生幻覺。魚沒有反省的意識,是否能夠像人一樣“樂”,這種問題大概在莊子時代的動物心理學也還沒有解決,而莊子硬拿“樂”字來形容魚的心境,其實不過把他自己“樂”的心境外射到魚的身上罷了,他的話未必有科學的謹嚴與精確。
          我們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作我們的儕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摘編自朱光潛《談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認為,人會因外物觸發(fā)感受、產(chǎn)生情趣,并且在外物身上注入人的情感,所以人與外物是相通的。
    B.莊子認為魚是快樂的,是因為在自然景物中感受到了親和與愉悅,繼而與外物產(chǎn)生了精神上的交流與契合。
    C.莊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維去觀賞事物的美、悅、情,這缺少了理性的認知活動,所以他是很難理清情和理的關系的。
    D.朱光潛先生認為人與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與物之間隔著密不通風的墻,這與材料一的觀點截然相反。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移情作用的發(fā)生需要審美主體的情感與審美客體有相同之處,并且二者能夠相互感通或交融。
    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騁懷,此時的莊子如果內心是沮喪的,他可能就不會感受到小白魚是愉悅的。
    C.莊子認為親近自然,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能夠將我們從人與物間的疏離感中解放出來。
    D.古代的動物心理學沒有辦法來解決魚是否能夠像人一樣“樂”的問題,莊子認為的“魚樂”未必有科學的謹嚴。
    (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B.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C.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D.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飽含詩人的情懷和哲思。請結合上述兩則材料談談張若虛的這四句詩是如何體現(xiàn)“移情作用”的。

    組卷:7引用:3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草原深處的笑聲
    唐均
          很久沒去祝桑鄉(xiāng)了。周末,我和幾個輪休的同事一起去祝桑鄉(xiāng)回訪幫扶過的貧困戶,其實稱其為貧困戶已不合適,因為他們都在去年集體脫貧了。我們像以往幫扶時那樣,說去走親戚,才最為恰當。
          祝桑鄉(xiāng)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境內。汽車爬上3800米高的黑石山,遼闊的祝桑草原映入眼簾。
          遠方,一頂牛毛帳篷冒出牛糞餅燃燒散發(fā)出的余煙。成群的牦牛,安靜地散落在山坡上。草坪中,各種花兒爭奇斗艷,格桑花和著微風跳起了弦子舞,蒲公英把成熟的花籽傘兵般輕輕地放飛到空中,孕育來年的繁盛。
          平整的柏油馬路邊,兩條木凳,一塊門板,便是我們的回訪對象仁青措一家出售高原特產(chǎn)的簡易店鋪。圓柱形的酥油餅整齊地碼在木板上,在陽光下閃耀成一塊塊“金磚”;玻璃罐里黃燦燦的蟲草,宛若熟睡的金蠶;一方不銹鋼托盤里,珍珠般的貝母堆成了小山。
          脫貧后的仁青措打扮得精致干練:混編著紅色絲線的麻花辮盤在頭上,戴著一副小巧的藏式金耳環(huán),穿著一身褐色暗花拉薩長裙,搭配一雙黑色小羊皮矮跟鞋。仁青措在遮陽傘下,望著來來往往的自駕游小汽車,不斷地向游人們招著手:“買酥油,買酥油嗎?新鮮的。還有今年新采的蟲草、貝母,貨真價實。”
          我們的車在不遠處停下來,仁青措不失時機地跑來向我們招攬生意。待我們取下遮著臉的口罩,她見是熟人,一下子害羞起來,用手捂著嘴偷笑,臉上悄然綻放出兩朵粉紅的高山杜鵑。
    “哎呀,辛苦了!”仁青措的丈夫丁則尼瑪迎了過來,熱情地與我們打著招呼。
          得知我們的來意,丁則尼瑪把我們帶向身后的帳篷。帳篷前鐵鏈拴住的藏獒搖著尾巴,大家都是熟面孔了。掀開帳篷的門簾,我們圍坐在鋼爐邊。一碗碗噴香的酥油茶,恭敬地遞到我們面前。
    “伙計,生意做得好哦。天天讓老婆在那里招攬顧客,小心被別人拐跑了?!蓖械那叭蔚谝粫浐投t尼瑪調侃。
          丁則尼瑪豪爽地拍了一下巴掌,哈哈大笑起來:“現(xiàn)在的她呀,怕是趕都趕不走了?!彼呎f邊取出手機,翻到一條銀行存款信息,遞給第一書記看。
    “哇!個、十、百、千、萬、十萬,厲害啊?!钡谝粫浺贿呌檬种更c數(shù)著數(shù)字,一邊驚喜地瞪大了雙眼。
    我們也湊上來,一起分享丁則尼瑪?shù)牡靡馀c快樂。
          要知道,這對夫妻3年前結婚不到一個月時,就因為家庭貧困等矛盾鬧過離婚。幫扶工作組成員苦口婆心地勸導,特別是他家的幫扶責任人,更是三天兩頭地往他家鉆,甚至把自己一家都帶到高海拔的牛場來,用家庭的歡樂來帶動他們重新面對生活。
          如今的好日子得益于丁則尼瑪?shù)募覀鹘^活。他從小就在牛場長大,祖上代代相傳的放牧經(jīng)驗,讓他阿爺、阿爸都成了遠近聞名的放牧高手,更有一手騸牛、殺牛的好手藝。幾年前,第一書記鼓勵他,承包村合作社的牦牛放養(yǎng),不但每月有固定工資拿,還可以讓其他養(yǎng)牛群眾省出時間,去發(fā)展別的致富門路。對丁則尼瑪來說,放一頭牛是放,放十頭也是放,百頭、千頭也不在話下。
          在幫扶責任人和第一書記的擔保下,丁則尼瑪不但承包了村合作社的320頭牛,還把村里零散牦牛的放牧也承包下來,按每頭母牛每月固定交給主人一定量的酥油、其他酥油全部歸丁則尼瑪所有簽訂協(xié)議。丁則尼瑪將承包的公牛、母牛登記后打上記號,遇到哪家的母牛產(chǎn)子,就在哪家的登記簿上畫上一筆,同時在牛犢耳朵上做好標記。遇到主人要求騸掉牛犢作為菜牛喂養(yǎng)的情形,他們收費也很公道。對本村那些貧困戶,兩口子也會相視一笑,免了騸牛費用。
          到了年底,有著豐富養(yǎng)牛經(jīng)驗的丁則尼瑪,除去該上交給合作社的款項,第一年的收入就把貧困線甩得遠遠的,再加上代銷蟲草、貝母的業(yè)務,他的腰包一天一天鼓了起來。小兩口的腰桿挺直了,感情也越來越好了。
          說話間,帳篷外,幾頭小牛犢回來了,哞哞哞地呼喚著主人。丁則尼瑪從蛇皮袋里舀出一小碗紅鹽端了出去,幾頭小牛親熱地圍上來,用還未長角的小腦袋輕輕地碰觸著他的小腿,他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盯著它們舔舐。
          回訪結束,我們走出帳篷,雪域的陽光普照著萬物,晃得人睜不開眼。
          汽車飛馳在318國道上,同行的小護士得意地唱了起來:“是誰幫咱們翻了身呃,是誰幫咱們得解放呃,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chǎn)黨,呷拉羊卓若呃……”
          她高漲的情緒感染著大家。我們也情不自禁地放開嗓門,唱起了我們的縣歌:“高爾寺山,蜿蜒的臂膀,迎接遠方的朋友……”
          嘹亮的歌聲在青山綠水間回蕩。
    (選自2020年10月30日《中國民族報》有刪節(jié))文本二:
    “真”指向文藝作品的內容真實、態(tài)度真誠,它是對文藝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藝術立足生活真實,反映時代要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優(yōu)秀文藝作品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是折射時代精神的鏡子,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
    (摘自李昕揆《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評判標準》)(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把回訪說成“走親戚”,意在表明“我”和同事們現(xiàn)在把脫貧后的祝桑鄉(xiāng)村民當作了親人,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調。
    B.文中描寫前任第一書記和丁則尼瑪見面時的幽默調侃,著力表現(xiàn)出幫扶工作人員和鄉(xiāng)親們關系的融洽和諧。
    C.文中寫丁則尼瑪用紅鹽喂食小牛的情景,既表現(xiàn)了他與牛之間的親密無間,同時也暗示了他家庭生活的溫馨幸福。
    D.結尾寫歌聲,既表現(xiàn)了幫扶人員看到村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欣慰、喜悅,又表現(xiàn)了對黨和國家脫貧政策的歌頌贊美。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寫自駕游小汽車來來往往,與上文“平整的柏油馬路”相照應,側面表現(xiàn)了祝桑鄉(xiāng)村民生活狀況的改觀。
    B.文章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生動描繪了祝桑鄉(xiāng)色彩艷麗、充滿生機的草原景色,烘托出人民生活的幸福美好
    C.文中描寫仁青措的文字,著力刻畫了她的服裝打扮、動作、語言及神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她當前生活的充實和快樂。
    D.文章運用大量筆墨,插敘了丁則尼瑪一家脫貧致富的過程,意在贊美他們勤勞上進的美德,彰顯了文章的主題。
    (3)文章題目“草原深處的笑聲”有什么含義?
    (4)文本二提出了優(yōu)秀文藝作品應具備的重要品質。請結合文本二的內容,簡要分析文本一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這些品質。

    組卷:14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肉里都長刺了,不得疼死啊?“肉中刺”真的能除之而后快嗎?事實上,從專業(yè)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骨刺”都會引起疼痛,也不是所有的骨刺都需要“連根拔起”。以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為例解釋,這個部位極易生出“骨刺”,堪稱是骨性關節(jié)炎最常見的表現(xiàn)之一。目前除了施行關節(jié)置換術,還沒有很好的辦法把所謂的“骨刺”去掉,并且也沒有去除的必要。只要按照醫(yī)生的醫(yī)囑,控制炎癥,①
     
    ,改善關節(jié)功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骨質增生不一定弊大于利。在中醫(yī)中尚無骨質增生的命名,從其病理而論,可歸屬于中醫(yī)“骨痹”范疇,臨床以“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為主癥,病機則有“腎不生髓,髓不能滿”及“寒氣至”的內因及誘因等。辨證來看,②
     
    ;骨質增生其實是關節(jié)自身“維穩(wěn)”的表現(xiàn)形式;“骨刺”的生成既是一種尋常的疾病,同時也是機體為了穩(wěn)固關節(jié),恢復新的受力平衡而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當關節(jié)新的力學相對平衡樹立,叫停關節(jié)持續(xù)磨損,骨質增生自然會被悄悄地停止。同樣道理,③
     
    ,骨質增生將再次開啟和履行其修復功能,尋找新的平衡和穩(wěn)定基礎。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肉中刺”因為骨頭生長骨刺,引起人體的疼痛,而“眼中砂”與此類似。請簡述“眼中砂”的含義及其比喻義。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5引用:6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從含辛茹苦的拓荒者到苦學力文的先驅,從救苦彌災的自發(fā)者到志堅行苦的自覺者,華夏民族苦盡甘來。
          但“苦”在現(xiàn)代人身上更多地表現(xiàn)為精神層面:讀書學習是忍受寂寞的苦,堅守本職是默默奉獻的苦,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上下求索的苦……
          對“苦”,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自擬題目。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套作。

    組卷:4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