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西北部八校高一(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任何事物的興起和發(fā)展都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以及特定環(huán)境下的文化背景,元雜劇也不例外。元代是我國戲曲發(fā)展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黃金時期,元雜劇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不僅出現(xiàn)了許多本色通俗、情感真摯熱烈的戲曲作品,同時也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戲曲理論體系。中國戲曲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就已經開始萌芽,但它發(fā)育成熟的過程卻很漫長,直到元代才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形態(tài)。在中國戲曲的發(fā)展過程中,元雜劇吸收多種技藝優(yōu)勢,逐漸成為一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雜劇興盛的原因與元代廢除科舉制有關。元代的統(tǒng)治者、蒙古貴族及一些權臣輕視儒士,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對科舉考試進行多方阻撓。他們認為儒士只會“空談誤天下”,把南宋和金的滅亡歸結為儒生的文弱習氣,飽學詩書的儒士是于國無利的迂腐之輩,所以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一直到延祐時期,科舉制一直處于被廢除的狀態(tài)。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提到了“儒生不幸文壇幸”的說法,認為知識分子遭到不公的待遇,導致他們擁有極為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這一點成為促進元雜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的確,科舉制的廢除導致文人的抱負得不到實現(xiàn),心懷滿腔憤懣之情無處可發(fā),他們混跡于市井之中,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一腔熱血來創(chuàng)作戲曲作品,痛斥社會不公,成為百姓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元代大都經濟繁榮,吸引眾多戲劇家匯集于此,大都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元代雜劇帶來了充足的觀眾群體與創(chuàng)作人才。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元統(tǒng)治者開始擯棄落后的生產方式,注重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因而當時的社會出現(xiàn)了比較清平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但與此同時,與經濟高度繁榮發(fā)展相對的卻是社會的黑暗,官府貪污腐敗,草菅人命,權豪勢要殺人不償命,高利貸的盛行,這又促使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公案劇大量出現(xiàn),如《竇娥冤》《魯齋郎》等作品都激烈地抨擊了元代暗無天日的社會。
          在雜劇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趨于穩(wěn)定和成熟的敘事文學——說唱藝術的發(fā)展也與元雜劇的勃興有密切聯(lián)系。元雜劇獨特的音樂體制則是在唐、宋以來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唐宋大曲、轉踏、鼓子詞、唱賺、諸宮調等說唱藝術的藝術特色,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音樂形式,確立了曲牌聯(lián)套的結構體制。在戲曲發(fā)展的過程中,唱賺和諸宮調的藝術形式對元雜劇的影響極大,元雜劇有著一本四折的劇本體制,一折一個宮調的音樂體制,有著一人主唱的要求,結構嚴謹、短小精悍。其中“一人主唱”的演唱方式便是從諸宮調里男、女演員獨唱的形式轉化而來的,盡管在現(xiàn)在看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形式可能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樣的要求導致其他演員沒有演唱的機會,但有利于通過歌唱來抒發(fā)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真實情感,也有利于刻畫主要戲曲人物形象。
    (摘編自《元雜劇勃興原因探討》)材料二:
          提到大團圓的創(chuàng)作模式,首先我們必須對它進行一個界定。這里所說的大團圓是一種“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的中國戲劇結構模式,而非單指一個團圓的結局。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歷來為研究者所關注,人們多從表層揭示這種現(xiàn)象對作品的積極或消極影響,較少探究“團圓之趣”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評論》一文中提出“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的觀點,明確指出中國文化的精髓之——樂天精神。當代美學家李澤厚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中國文化用樂感文化形容更恰當,它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普遍意識或潛意識,成為一種文化——心理結構或民族性格。這種樂感文化的心理積淀折射到戲劇文學中,集中表現(xiàn)在大團圓的結局上,即使是悲劇,也少有例外。以“中國十大古典悲劇”為例,《竇娥冤》清官昭雪,《趙氏孤兒》孤兒復仇,《漢宮秋》夢里團圓,《琵琶記》玉燭調和,《精忠旗》一門旌表,《嬌紅記》鴛鴦翔云,《清忠譜》除奸慰靈,《長生殿》蟾宮相見,《雷峰塔》雷峰佛圓;只有《桃花扇》是一個例外。因此,大團圓結局并不能簡單理解為作家之間創(chuàng)作模式上的因襲,從本質上講,它是我國古代作家群體長期的、不斷重復的文化行為,反映了整個民族和社會群體的文化心態(tài)和民族心理。
    “和”作為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體現(xiàn)了客觀世界各類事物的構成觀念??鬃犹岢觥皹范灰?,哀而不傷”的美學標準,《毛詩序》中提出“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審美追求,強調對立面的均衡統(tǒng)一與和諧。這種以中和意識為內核的美學觀念,反映到古代戲劇文學中,則集中體現(xiàn)在情感色彩的冷熱相濟,悲喜交集。在中國古典戲劇中,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極少有一悲到底或一喜到底,更多的是苦樂相錯。如喜劇《墻頭馬上》中有李千金被逼回家的悲調,《西廂記》中有長亭送別的凄傷,都反映出我國古代喜劇悲喜互藏、以樂寫哀、以哀襯樂的特點。目的則在于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和順積中的理想境界。至于悲劇則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中和美學思想。悲劇的基礎雖然是悲的,但為了便于對立的情感在相克中互相抑止和中和,于是便有了趙盾一家滿門抄斬后程嬰等人的舍生取義,竇娥被冤斬后三樁誓愿的靈驗,以此來沖淡、緩和悲劇,使哀不致傷,給觀眾以情感上的調劑和精神上的滿足。元明清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正是這種“節(jié)有度”的中和思想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的反映。
    (摘編自《中國古典戲劇大團圓結局的文化底蘊》)(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雜劇發(fā)端于上古原始社會,它發(fā)育成熟的過程漫長,直到元代才形成了完整的藝術形態(tài)。
    B.元代儒士雖然飽學詩書,但都充滿文弱習氣,只會“空談誤天下”,都是于國無利的迂腐之輩。
    C.在元朝統(tǒng)治者的治理下,元朝的經濟得到發(fā)展,但也出現(xiàn)了官場貪污腐敗等社會黑暗面。
    D.文學研究者認為大團圓的創(chuàng)作模式削減了作品的文化底蘊,這種模式不利于戲曲的發(fā)展。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雜劇受諸宮調的影響,采取“一人主唱”的形式,這有利于舞臺上的戲曲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抒發(fā)真實情感。
    B.李澤厚認為用樂感文化形容中國文化更為恰當,他的“樂感文化”說與王國維“樂天精神”的觀點具有一致性。
    C.《墻頭馬上》和《西廂記》作為喜劇,并沒有一喜到底,而是苦樂相錯,這樣做可以使作品顯得樂而不淫。
    D.我國古代戲曲中多數(shù)悲劇以大團圓作為結局,使作品哀不致傷,但《桃花扇》以悲劇結尾,不符合戲曲發(fā)展規(guī)律。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儒生不幸文壇幸”觀點的一項是
     

    A.孔子稱贊顏回具有“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即使生活清苦,顏回也能夠自得其樂。
    B.陸游一生仕途坎坷,遭到權臣的排擠,他只能將自己的愛國熱情傾注到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
    C.朱耷經歷了人生巨大變故之后,借畫筆曲折地反映自己所經歷的痛苦。
    D.林逋是北宋著名隱逸詩人,他隱居杭州西湖,他的詩歌多反映他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大團圓式的戲劇模式缺少文化價值。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4引用:2難度:0.6

四、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4.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題。
    [雙調]湘妃怨?和盧疏齋西湖
    馬致遠
          采蓮湖上畫船兒,垂釣灘頭白鷺鷥。雨中樓閣煙中寺,笑王維作畫師。蓬萊倒影參差。熏風來至,荷香凈時。清潔煞避暑的西施。
    (1)下列對這首元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采蓮湖就是西湖,然而作者不稱西湖而稱采蓮湖,湖的名稱就提供了豐富的形象。
    B.第一、二句寫采蓮、垂釣的熱烈喧騰,然后剝離游人寫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寧靜,形成對比。
    C.“熏風”二句擺脫了視覺,轉而從觸覺和嗅覺入手描寫切身感受,凸顯清潔與和諧。
    D.這首曲描繪的畫面是各異其趣的,但又統(tǒng)合成一個遠近高低、結構成立體的空間。
    (2)“笑王維作畫師”插在前后都是寫景的句子中間,頗具匠心,請結合曲文對這一句進行賞析。

    組卷:10引用:2難度:0.6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桃花源記》中,“
     
    ,
     
    ”兩句綜合視覺和聽覺,描寫桃花源社會環(huán)境的安定平和。
    (2)《登高》中寫出詩人郁積已久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
     
    ,
     
    ?!?br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寫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組卷:1引用:1難度:0.9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