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九年級(上)期中化學試卷

發(fā)布:2024/10/25 1:0:1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每小題只有1個選項符合題意。)

  • 1.“綠色化學”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學工藝和產品向著環(huán)境友好的方向發(fā)展,化學必將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h2>

    組卷:61引用:8難度:0.9
  • 2.建設“強富美高”新寶應離不開化學。下列生產過程一般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h2>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3.”、“”表示質子數不同的原子,不能表示純凈物的是( ?。?/h2>

    組卷:48引用:4難度:0.5
  • 4.下列物質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質的是(  )

    組卷:8引用:1難度:0.8
  • 5.下列化學用語書寫錯誤的是( ?。?/h2>

    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6.小江同學將雞蛋殼放入食醋中,發(fā)現(xiàn)有氣泡產生,他認為可能是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來檢驗。就“可能是產生了二氧化碳”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組卷:981引用:25難度:0.9
  • 7.下列化學符號中,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物質的是( ?。?/h2>

    組卷:66引用:3難度:0.6
  • 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h2>

    組卷:1難度:0.7

二、非選擇題(共60分)

  • 24.如圖裝置A~F經適當組合可用于實驗室O2、CO2等氣體的制備、檢驗和收集。

    (1)寫出儀器的名稱:①
     
    ,②
     
    。
    (2)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為
     
    。如果要分別收集并檢驗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需要在發(fā)生裝置之后再連接兩個F裝置,則在后一個F裝置內加入的試劑是
     
    (填名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字母),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F裝置正放于桌面,收集生成的氧氣,則氧氣從
     
    (選填“a”或“b”)導管通入。
    (4)已知: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實驗室常用鋅粒和稀硫酸的反應來制取氫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字母),收集裝置可以是
     
    (從C、D、E中選),若用F裝置裝滿水,用排水法收集氫氣,則氣體應從
     
    (選“a”或“b”)端通入。

    組卷:13引用:1難度:0.5
  • 25.Ⅰ.第一化學實驗小組對燃燒的條件進行探究。

    (1)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
    A.試管中白磷燃燒;
    B.水中白磷未燃燒;
    C.試管中紅磷未燃燒;
    D.氣球a先變大后變小。
    ①由現(xiàn)象A、B可推知的結論是
     

    ②由現(xiàn)象A、C可推知的結論是
     

    ③從現(xiàn)象D分析:氣球a先變大的原因是
     
    。
    (2)利用圖1所示裝置進行燃燒條件的進一步探究。實驗測得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

    ①寫出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
    ②紅磷熄滅后,集氣瓶內的氧氣并未耗盡,氧氣的含量約為10%。你對燃燒條件的新認識是
     
    。
    Ⅱ.第二化學實驗小組另設計了兩種方法驗證空氣中的氧氣含量。
    方法一:
    (3)為了幫助同學更好地理解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原理,老師利用現(xiàn)代傳感器技術,實時測定了圖3裝置內壓強、溫度和氧氣濃度,三條曲線的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
    ①其中Y曲線表示的是
     
    (填“溫度”或“氧氣濃度”)。
    ②推測壓強變化:C點至D點時進行的操作是
     
    。

    方法二:
    (4)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得知四硫化鈉(Na2S4)固體可替代紅磷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反應原理為:2Na2S4+O2+2H2O═8S↓+4NaOH。
    【查閱資料】
    a.Na2S4受熱時,會與空氣中的水蒸氣反應,生成少量有毒氣體硫化氫(水溶液呈酸性)。
    b.硫代硫酸鈉(Na2S2O3)可溶于水,常溫下與NaOH溶液不反應。
    c.氫氧化鈉(NaOH)溶液的化學性質與澄清石灰水相似,都能與酸性物質反應。
    【實驗過程】
    ①取0.5g碳酸鈉、0.2g硫粉混合后置于試管中,加入(如圖1所示,夾持裝置已略去),制得Na2S4,反應為:4Na2CO3+12S+X
    2Na2S4+2Na2S2O3+4CO2,X的化學式為
     
    ,蘸有濃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

    ②冷卻后,取下棉花,放置一段時間,再向該試管中加入10mL水,迅速塞緊橡膠塞,充分振蕩。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1(如圖2所示)。
    ③將該試管插入水中(如圖3所示),拔下橡膠塞,觀察到
     
    ,塞緊橡膠塞。
    將試管取出,倒轉過來,測量液面至橡膠塞下沿的距離,記錄數據h2。
    理論上h2:h1=
     
    。
    ④按照①~③再重復實驗2次.3次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h1/cm 11.0 11.4 11.6
    h2/cm 8.7 9.1 9.2
    【解釋與結論】
    根據第1次實驗數據,計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結果精確到0.1%)。
    【反思與評價】
    ⑤若要保證實驗的效果,至少需要生成四硫化鈉(Na2S4)0.174g,則理論上實驗時至少取碳酸鈉粉末
     
    g?(寫出計算過程)

    組卷:70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