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遼寧省實驗中學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shù)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zhì)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xiàn)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shù)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tǒng)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xiàn)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qū)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fā)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xiàn)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xiàn)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tài)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shù)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xiàn)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人世無常,可以生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fā)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D.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tǒng)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A.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組卷:19引用:20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北中國
蕭紅 一早晨起來就落著清雪。在一個灰色的大門洞里,有兩個戴著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響著大鋸。
“扔,扔,扔,扔……”好像唱著歌似的。
不遠就有一段樹林,沿大道的兩旁長著。說是養(yǎng)了一百來年的大樹,從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將來還要傳給第二代、第三代兒孫,最好是永遠留傳下去,好來證明這門第的久遠和光榮。
可是,今年卻是這樹林的主人自己發(fā)的號令,用大鋸鋸著。
樹上的喜鵲窩,新的舊的有許多。樹一被伐倒,喜鵲窩也跟著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則整個的滾下來,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樹,現(xiàn)在沒幾棵了。
上房的門喀喀的響著就開了,老管事的手里拿著一個信封,從臺階上下來,懷懷疑疑,把嘴唇咬著。那兩個拉鋸的,一看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邊鬧了。
老管事的走進大門洞,把信封拿給他們兩個細看。他們都不識字,老管事的也不識字。不過他閉著眼睛也可以背得出來,這樣的信,他的主人從生了病的那天就寫,一天或是兩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經(jīng)寫了三個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頭朝下、腳朝上的倒念著:
中華抗日英雄
耿振華吾兒收
父字 全念對了,中間寫在紅綬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華收”。一個拉鋸的,連忙補添著說:“耿振華吾兒收?!?br /> 清雪還照舊的下著,兩個拉鋸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來。這樣好的木頭那里去找去!現(xiàn)在鋸了,毀了,劈了燒火了。好像他們自己的命運一樣,看了未免有幾分悲哀。
“百多棵樹,耿大先生想兒子想瘋了。”
大少爺一走,開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見。他想過了一些時候,就會回來的。自己年輕時,也是那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時候,還偷偷的加入了革命黨呢。只希望他在外邊碰了釘子就回來了。
兒子的母親,一哭哭了三四天,說兒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點不對。眼泡是紅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過了的,還有他問過母親一句話,他說:
“媽,弟弟他們每天應該給兩個鐘頭念中國書。盡念日本書,將來連中國字都不認識了,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還滿口日本話,那該多么恥辱?!眿尵驼f:“什么時候會打跑日本?”兒子說:“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這不明明跟母親露一個話風嗎?可惜當時她不明白,現(xiàn)在她越想越后悔。
兒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時,有過兩封信。以后就音信皆無了。傳說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隊里,當了兵。后來,又說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陜西八路軍里邊工作。
母親在這三年中,會說東忘西的,無所因由似的說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則不然,關于兒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覺,靜靜的坐著,往往一坐坐個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頭發(fā)坐白了。
大少爺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墻倒了,用一排麥稈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塊磚頭壓上。一切的光輝生氣隨著大少爺?shù)某鲎呤チ恕?br /> 現(xiàn)在耿大先生早已經(jīng)病了,有的時候清醒,有的時候則昏昏沉沉的睡著。
今年陰歷十二月里,他聽到兒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這消息是兒子從前的一個同學那里傳出來的。
耿大先生拿起這些日子所有的報紙,看了半夜。直到雞叫天明,他枕著那些報紙,忽然做了一夢。在夢中,他的兒子并沒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帶著千軍萬馬,從中國殺向“滿洲國”來了。
耿大先生一夢醒來,從此就病了。
清醒的時候,他就指揮著伐樹。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樹木都鋸成短段。
“燒?。〔粺撞粺?,留著也是小日本的?!?br /> 等他昏迷的時候,他就要筆要墨寫信。
只要客人來了,他就說:“你等一等,給我?guī)б环庑湃?。?br /> 家里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情形。若是來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帶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從他一發(fā)了病,也就被幽禁起來,把他放在花園角上那涼亭子里去了。那花園里素常沒有人來,一到了冬天,滿園子都是白雪。涼亭里邊生了一個炭火盆,他寂寞的時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廚子給老爺送飯的時候,一開門,滿屋子的藍煙。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邊臥著,一只手按著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覺,又好像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刪改)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體的文學創(chuàng)造中,會采用很多策略加強時空敘事的張力和粘合力,使敘事中的時間進程和空間拓展趨于復雜化,豐富文本的審美意蘊,蕭紅的小說擅于在單一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蘊涵隱性情節(jié),把時代風云變化的隱性情節(jié)隱藏在具體平實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層情節(jié)發(fā)展中,讓表層情節(jié)和隱性情節(jié)相互滲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層情節(jié)進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釋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豐富和拓寬了小說風云變化的時代背景,這樣處理不僅能夠揭示時代特征,還能巧妙地展現(xiàn)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作家的主觀意圖。
(摘編自楚金波《論蕭紅短篇小說的時空敘事策略》)(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耿少爺走后音信渺茫,連死訊都只是傳言,寫出了動蕩時局中投身抗戰(zhàn)的東北青年輾轉(zhuǎn)不定的處境。
B.耿大先生年青時也參加過革命黨,小說以此將兩代人的青春關聯(lián)起來,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青年同樣的擔當精神。
C.小說寫耿少爺離家之后家中環(huán)境日益破敗、人心散了,預示著家庭最終敗落的命運和耿大先生的悲劇結局。
D.從“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釘子”,到稱兒子為“抗日英雄”,這體現(xiàn)了耿大先生對兒子前后矛盾的態(tài)度。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一段的場景描寫,展現(xiàn)了侵略者占領之下的小城單調(diào)壓抑的日常生活圖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
B.耿大先生夢見兒子率軍歸來收復家園的景象,與夢醒后兒子已不在的現(xiàn)實形成強烈反差,強化了故事的悲愴色彩。
C.小說結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園中,孤憤難言,他的死是時代的悲劇,也與周圍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離有關。
D.小說從當前耿大先生的病寫起,以耿家為中心,將家國浮沉、兩代人的故事凝聚一處,體現(xiàn)了構思的匠心。
(3)小說中“樹”多次出現(xiàn),富有意味。請分析這樣寫的用意。
(4)請從表層情節(jié)和隱性情節(jié)相互滲透的角度,對畫線處耿振華母子的對話進行評析。組卷:31引用:13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驥,字尚德,郯城人。舉洪武二十六年鄉(xiāng)試。入國學,居三年,授戶科給事中。時關市譏商旅,發(fā)囊篋,驥奏止之,尋坐事免。建文時,薦起新鄉(xiāng)知縣,招流亡,給以農(nóng)具,復業(yè)者數(shù)千人。內(nèi)艱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數(shù)四,不許。永樂初,服闋,改知東安。事有病輒奏于朝,罷免之。有嫠婦子嚙死,訴于驥。驥禱城隍神,深自咎責。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薦,擢刑部郎中。奏陳十余事,多見采納。坐累,謫役保安。
洪熙時,有詔求賢,薦為御史。陳經(jīng)國利民十事,仁宗嘉納。宜德五年巡視倉場,軍高祥盜倉粟,驥執(zhí)而鞠之。祥父妄言,祥與張貴等同盜,驥受貴等賄,故獨罪祥。刑部侍郎施禮遂論驥死。驥上章自辯,帝曰:“御史既擒盜,安肯納賄!”命偕都察院再訊,驥果枉。帝乃切責禮,而復驥官。其年十一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郡守,奉敕以行。驥授河南知府,肇慶則給事中王瑩,瓊州則戶部郎中徐鑒,汀州則禮部員外郎許敬軒,寧波則刑部主事鄭珞,撫州則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績著。
河南境多盜,驥為設火甲,一戶被盜,一甲償之,犯者,其門署曰盜賊之家。又為《勸教文》,振鐸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遺。郡有伊王府,王數(shù)請囑,不從。中官及校卒虐民,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后期執(zhí)而桎梏之次旦乃釋。驥奏聞,帝怒,貽書讓王,府中承奉、長史、典儀悉逮置于理。
驥持身端恪,晏居雖幾席必正。蒞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聲。
(選自《明史?李驥傳》,有刪減)(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后期執(zhí)而桎梏之/次日乃釋
B.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后期執(zhí)而桎梏之/次日乃釋
C.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后期/執(zhí)而桎梏之/次日乃釋
D.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后期/執(zhí)而桎梏之/次日乃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學,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如“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而現(xiàn)在多指我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B.內(nèi)艱,舊時指母喪。古代居喪也叫“丁憂”“丁艱”,又叫“守孝”,是子女對父母孝心的體現(xiàn)。
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約自秦朝開始,御史負責監(jiān)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學家韓愈就曾任監(jiān)察御史。
D.“貽書讓王”中的“讓”意為“謙讓”,和《鴻門宴》“大禮不辭小讓”中的“讓”含義是相同的。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驥因為母親去世而向朝廷申請離職,很多官員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請想挽留他,李驥沒有答應。
B.對民眾不利的事情,李驥就向朝廷稟明免去;他向朝廷陳奏多件經(jīng)國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納。
C.李驥在河南任職期間,通過設立制度、廣泛宣傳等措施教化百姓,使當?shù)匕傩掌沸愿淖儯耧L變得淳樸。
D.李驥在官場屢遭挫折,但他敢于維護自身權利。如當刑部侍郎施禮枉定李驥死罪時,他上章自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薦起新鄉(xiāng)知縣,招流亡,給以農(nóng)具,復業(yè)者數(shù)千人。
②犯者,其門署曰盜賊之家。又為《勸教文》,振鋒以徇之。
(5)李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聲”,可見他深受百姓愛戴,請結合文本概括其受愛戴的原因。組卷:3引用:1難度:0.6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最多字數(shù)不超過12個字。
不管是語文教學還是其他功課的教學,都不是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①組卷:24引用:2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后疫情時代,中醫(yī)藥發(fā)展迎來了春天,擺在中醫(yī)人面前的不僅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如中醫(yī)臨床上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開了藥方給病人,但效果不太明顯,是守方再服,還是變方呢?
所謂“守方”,指方藥對癥、切中病機時,短期未見明顯療效,但堅持使用原來的藥方,直至達到治療目的。所謂“變方”是指應用原方療效不明顯,相應地對原方進行調(diào)整或改變,以適應新的病機。
是否要守方?守方服用多久?何時可以變方?如何守方?如何變方?這些問題都考驗著醫(yī)生的辨證功夫。
上述材料對你有怎樣的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內(nèi)容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組卷:7引用: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