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安徽省安慶二中高二(下)段考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家”不僅承載著中國人生命實踐的美好愿景,而且還體現(xiàn)著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家文化是理解中國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基因密碼,是見證中國社會變遷的重要標示,同時,它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社會未來發(fā)展的邏輯進路。
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建構起系統(tǒng)而完備的家族宗法制度,并通過嫡子之制、分封之制等延伸至國家政治制度之中,最終形成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上的高度共通性,這種“家國同構”的基本格局導致了忠孝相通、忠孝同義,使家庭道德成為社會和國家存續(xù)的精神紐帶。我國商朝的王位繼承方式是兄終弟及制,周代王室則采取嫡長子繼承制。秦漢以后,盡管中國社會時常遭遇周期性動蕩,但因深受“三綱五?!彼枷氲难?,由血緣紐帶聯(lián)系起來的家庭文化自始至終非常穩(wěn)固。到魏晉南北朝,特別是隋唐時代,豪門大族層出不窮,家譜族譜的編寫蔚然成風。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將宗子立法視作尊族重本和收拾人心的重要手段,民間建造宗祠之風興起。元明清三代在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影響下,以家庭道德為核心的禮儀教化活動進一步得到加強。直到鴉片戰(zhàn)爭和辛亥革命之后,在外來沖擊和內部激蕩雙重因素作用下,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開始走向緩慢而艱難的現(xiàn)代性蛻變歷程。
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在氤氳化潤華夏文明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架構。《尚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這里展現(xiàn)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其間,“仁”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它為歷代統(tǒng)治階級和普通百姓所普遍認可。仁德的核心是愛人,愛人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根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生發(fā)出中國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即《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正是這種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宗族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的一以貫之,建立起中華民族悠遠豐厚、恢宏龐大的家庭美德傳統(tǒng)。
與歐美國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具有三種典型特質。一是義務至上主義。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中被反復闡明的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強調道德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契約主義傾向存在本質區(qū)別。二是道德理想主義。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高度重視家庭成員的修身養(yǎng)性,家庭生活的實質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斷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對錯,先要反求諸己;在個體欲望與家庭秩序、社會要求發(fā)生沖突時,寧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減損個人的正當利益,也要維護家族與社會的公共利益。三是倫理中心主義。在中國的家庭人倫設計中,人只有在以血緣為本位的各種關系中才能確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個人的人倫身份角色,個體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古人云:“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蔽覀兘沂局袊鴤鹘y(tǒng)家庭道德的歷史淵源、理論邏輯及其本質特征,就是要通過抵達歷史深處、傾聽歷史回響,來明晰新時代中國家庭美德建設的具體內容。其間,我們必須采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tǒng)家庭道德,在取其精華和棄其糟粕基礎上,對之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推動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摘編自靳鳳林《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光明日報)(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文化已滲透到中國人的血脈中,它對于中國的文明歷史、社會變遷以及未來發(fā)展的道路,都有重要的影響。
B.中國古代的家庭道德之所以能成為社會和國家存續(xù)的精神紐帶,源于家族宗法制度延伸至了國家政治制度中。
C.中國的家庭道德與西方家庭道德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強調道德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認為自由與權利在義務之下。
D.為維護家庭秩序、滿足社會要求,個體有時需要犧牲自我利益,這便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理想主義的體現(xiàn)。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列舉了我國列朝列代的做法,表明了家庭文化在政治、禮儀教化等方面的作用。
B.第三段引用古籍的相關內容,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在文明發(fā)展中形成的理論架構。
C.文章將中國家庭道德在歷史傳統(tǒng)和新時代建設兩個方面進行了關聯(lián)性闡釋,說理清晰。
D.文章整體采用并列結構,從歷史淵源、理論架構及典型特質等方面詮釋了中國的家文化。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tǒng)家庭道德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只有在外來沖擊的作用下才有可能走向蛻變。
B.孝悌之德生發(fā)出五倫,因此父子相親是五倫的基礎,也是建立起家庭美德傳統(tǒng)的前提。
C.中華傳統(tǒng)家庭道德也有不合理的內容,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D.依據(jù)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的方向,國家印發(fā)了相關文件,指出了家庭美德的主要內容。組卷:12引用:5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彈幕通常是觀眾對屏幕之中的劇情發(fā)表的即時評論,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兩句話,甚至一個詞。即時評論的內容五花八門,從崇拜、感嘆、喜悅、劇透,到不解、調侃、吐槽,其中包含了許多彈幕文化的暗語行話,例如“前方高能反應”“大豬蹄子”“勸你善良”如此等等。
盡管彈幕被納入評論范疇,彈幕文化與傳統(tǒng)文藝批評仍存在巨大的鴻溝。傳統(tǒng)文藝批評來自閱讀之后的深思熟慮。對作品的整體觀照與解讀、分析、闡釋構成了傳統(tǒng)文藝批評基本的工作方式。盡管金圣嘆、毛宗崗、張竹坡等人擅長的評點式文學批評與彈幕存在某種相似形式,但是,對文本的細讀以及品鑒、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
相對地說,彈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時”。彈幕的評論對象往往是作品的一個短暫碎片,譬如一個角色的相貌,出場那一刻的步態(tài),他或者她的服飾、表情、語調,一句臺詞,一個鏡頭,道具是否逼真,如此等等。彈幕評論帶有明顯的即興意味,令人矚目的是現(xiàn)場、此刻與交互性的狂歡氣氛,而不是嚴肅的反思與真知灼見。
“彈幕”這個詞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狀態(tài):電光石火,只言片語,率真,機智,反諷,偶爾一兩句奇思異想,還有相當一部分表態(tài)式的感嘆,碎片化狀態(tài)缺乏對作品的整體理解。嚴格地說,對作品的整體理解并非彈幕的即時評論愿意考慮的問題。
(摘編自南帆《彈幕:一個奇特的屏幕現(xiàn)象》) 材料二:
彈幕評論的出現(xiàn),為觀眾提供了無門檻、無限制的文化場域,觀眾可以在這個公共表達空間里暢所欲言。范式標準和用詞考究的評論樣式,在碎片化、無深度的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中似乎失去了話語魅力,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更適合現(xiàn)代社會的表現(xiàn)特質??谡Z化的評論在顏色各異、字體不一甚至夾雜表情符號的彈幕評論中顯得個性十足,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評論的連貫成篇和一氣呵成,而是具有個體表達特征的公共話語體系,是視覺的延伸,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延伸。
彈幕在“虛擬社區(qū)”中讓觀眾有群體存在和共同觀看的錯覺,個體觀看行為與群體線上評論在虛擬共時中相融,能激起觀眾的收視欲望,也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既有“我與你同在”的陪伴感,也有“英雄所見略同”的認同感。觀眾的個人化觀看行為和私密化情感體驗,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有了安全保障。觀眾可以隨心所欲地抒發(fā)情感,而不必擔心身份被識破后的尷尬。只言片語豐富了畫面稍縱即逝的隱蔽含意和個人感悟。
彈幕評論是瞬間靈感的迸發(fā),是當下情感的傳達,也是審美觀感的表達。觀眾在觀看視頻內容時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感同身受,也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青春喟嘆。
(摘編自郝靜靜《視覺文化的新生力量--關于彈幕的幾點認識》) 材料三:
“彈幕族”在參與創(chuàng)作時能獲得快感和滿足感,他們在放肆宣泄和盡情表達中能不斷得到狂歡性體驗,凡此種種讓他們很難理性地思考相關的法律問題。彈幕的出現(xiàn)還可能分散參與者的注意力,使受眾的關注點流于淺層和表面,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不利于受眾完整的審美體驗質量的提高。這種觀察世界的模式會使許多整體性現(xiàn)象變成碎片,碎片化的內容會讓受眾無法把握現(xiàn)象真正該有的內涵。脫離原本的語境,部分依賴原文本的信息便無法獲得。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的匿名性會降低個人責任感,于是許多參與者便會無壓力地進行宣泄,甚至參與網(wǎng)絡暴力,即時性的評論互動經(jīng)常引發(fā)不同觀點的交鋒,在網(wǎng)民素質不高的情況下就可能形成罵戰(zhàn),抑或產生地域黑、群體黑、職業(yè)黑等現(xiàn)象。此外,彈幕語言的低俗化以及逆反化傾向不利于維護網(wǎng)絡言論安全和構建網(wǎng)絡和諧環(huán)境。
(摘編自張敏《“彈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角色出場那一刻的步態(tài),他或者她的服飾、表情、語調,一句臺詞,一個鏡頭,都是彈幕的評論對象,而不是傳統(tǒng)文藝批評的對象。
B.自己的快樂或者嫌惡,以及瞬間的感覺,都可以被置換為一句話投射到屏幕之,上,顯而易見,彈幕評論中沒有嚴肅的反思與真知灼見。
C.彈幕評論者在放肆宣泄和盡情表達中能獲得快感和滿足感,而他們的互動經(jīng)常引發(fā)觀點的交鋒,甚至會產生地域黑、群體黑、職業(yè)黑等現(xiàn)象。
D.“彈幕”這個詞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狀態(tài),而碎片化狀態(tài)缺乏通過多維分析與衡量對作品進行整體理解,因此彈幕不是真正的評論。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彈幕長不過一兩句話,短可以是一個詞;就內容而言,從崇拜、感嘆、喜悅、劇透,到不解、調侃、吐槽,可謂五花八門。
B.對作品的整體觀照與解讀、分析、闡釋,對文本的細讀以及品鑒、沉吟、揣摩,一直都是傳統(tǒng)文藝批評的方法步驟。
C.金圣嘆、毛宗崗、張竹坡等人的評點式文學批評,就是古代的彈幕,且是高水平的彈幕。因為這都是金圣嘆等人深思熟慮的結果。
D.彈幕是觀眾對屏幕之中的劇情發(fā)表的即時評論,因為可匿名發(fā)表的,所以觀眾能隨心所欲地抒發(fā)情感,而不必擔心身份被識破后的尷尬。
(3)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彈幕評論存在哪些問題?組卷:2引用:1難度:0.3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果樹園
丁玲
這時張裕民和楊亮①還留在果樹園里。從樹葉中漏進來的陽光,斑斑點點鋪在地上,灑在他們身上。他們吃著果子,摘了滿滿一籃。這是張裕民舅舅郭全的,他在去年清算復仇后,分了許有武的五分果木園子。楊亮從來沒看見過這樣的景致。葫蘆冰的枝條,向樹干周圍伸張,像一座大的寶蓋,上邊密密地垂著深紅,淺紅,深綠,淡綠,紅紅綠綠的肥頌的果實。
楊亮每走過一棵樹,就問是誰家的。當知道又是屬于窮人的時候,他就禁不住喜悅。他問道:“這么一株樹的果子,至少有二百斤吧?”
“差太遠了。像今年這么個大年,每棵樹至少也有八九百斤呢?!?br /> 他們走了一陣,仍覺得園子里很靜,沒有什么人。只有郭全老頭兒在他們摘過果子的樹下耙松土。
他們把果子賬算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張裕民又接著他們在路上沒談完的話:“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干部里面有他②的耳目呢。再說,提出來了,通不過也是白費?!?br />“你不是已經(jīng)派了民兵暗地監(jiān)視著嗎?”
“民兵也不敢全告訴呀!要是都能像張正國那才好。這是一條漢子,大義滅親,死活只有一個黨?!摆w得祿是老村長了,他家里窮得那樣子,老婆連件上衣也沒有,這樣的人也靠不???”
“這人心里明白,就臉軟,拉不下來。唉,各有各的藤藤絆絆,斗哪一個,也有人不愿意!”
“要斗這個人,首先干部就不可靠,是么?”
“老楊,老百姓的眼睛在看著干部,干部卻不肯帶頭,你說這事怎么辦嘛!”
“干部不出頭,咱們先找群眾,只要群眾肯出頭,就不怕干部講私情?!?br /> 接著楊亮又鼓勵了張裕民。當張裕民覺得楊亮并非一個沒有辦法的人,他就更感到有依靠了。他聽從了楊亮的囑咐,要與大家共同商量出一個辦法來。他看到天色已經(jīng)不早,就先提著一籃果子走回去。楊亮便再走到郭全住的看園子小屋來。
這個老頭有兩撇八字胡,是一個不愛多說話的老頭子。他靠在屋外的一個樹根上,仿佛很悠然自得。
楊亮看見他膝前籃子里撿得有十幾個爛了的果子,便問:
“這有什么用呢?”
老頭子笑了,含糊地說:“全是爛的,唉……還有半邊不壞,曬干喝茶可好呢……”后來他睜眼望著楊亮說:同志,以前連撿這么個爛的也不成呀!干望著這幾棵樹五六十年了,今年才算有了三棵半樹,就敢把這爛的丟了?不丟,不丟!”
楊亮聽他這樣說,又想起適才當他外甥來摘果子時他的慷慨樣子,他指點著,叫他們多摘些,還說吃完了他會再送去,要張裕民不要來,他明白他外甥是個忙人。楊亮便說:你這人太好了,看我們剛才摘了你那么多。”“多?不多?!崩项^子又正經(jīng)地說,“這還不全是你們給咱的。你們是好人,你們把富人的東西全分給咱們窮人了。你們這回又來干這號子事,村子上人全明白呢?!?br />“咱們是什么人呢?為啥要干這號子事呢?”楊亮覺得這老頭很有趣。
“你們,”老頭子確切的笑了,“你們是八路軍,是共產黨。你們的頭子毛主席叫你們這么干的嘛!”
“毛主席又為啥呢?老伯,你說說看。
“他為咱們嘛!他為的是窮人,他是窮人王。”老頭子仍然很肯定地笑著。
“哈……”楊亮也靠在樹干上笑開了。他笑過之后,悄悄地問老頭子:你們村上有共產黨沒有?”
“沒有。咱們沒有這個。”
“你怎么知道沒有呢?”
“咱村子上的人咱全認識,都是老百姓,沒這個?!?br />“老伯,假若你們村上有共產黨,你入不入?”楊亮試探著他。
“為啥不入?只要有人我就入,要是沒有人,我一個人就不入。”
“一個人怕什么呢?”
“不怕什么,一個老頭子辦不了事呀!”
“呵……”楊亮覺得意外地高興了,勸他參加黨,共產黨是為了許多許多人的幸福的。老頭子聽得迷迷糊糊地笑著,結果他也告訴楊亮,假如他入黨,得先找一個人商量商量。楊亮說:“這種事怎么能找人商量呢?只能你自己做主呀!萬一碰著壞人了呢?”老頭子便顯出為難的樣子,最后楊亮只好問他想和誰商量,老頭子低低地說:“咱外甥嘛!你看能成不能?”楊亮呵呵笑了,連連點頭說:能成,能成。
天已經(jīng)在黑下來,楊亮覺得這果園真使人留戀,他再三地去握老頭子的手,告訴他,他會再來看他。老頭子憨憨地笑著,要留楊亮吃晚飯。但楊亮卻不得不去了,走以后還時時地回頭望著這漸漸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頭兒。
(節(jié)選自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注】①張裕民是暖水屯的黨支部書記。楊亮是上級派來領導土改斗爭的干部。②指惡霸地主錢文貴。當時因為群眾尚未發(fā)動起來,所以還難以展開對他的批斗。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在“深紅”“淺紅”“深綠”“淡綠”之間用逗號,表示一個完整句子的濃縮,用“紅紅綠綠”重復前面的內容,目的在于強調葫蘆冰果子色彩鮮艷,令人喜悅。
B.“在會上我當然不能提”的話語可以暗示出楊亮曾經(jīng)問他為什么不在會上提出斗錢文貴,這話也引出了張裕民對干部們情況的介紹,推動了對話的展開。
C.郭全老頭的話語具有濃郁的口語色彩,如“你們這回又來干這號子事”“你們的頭子”“他是窮人王”之類,這與楊亮文縐縐的話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D.小說最后所寫的“漸漸被黑暗模糊了的果木林,和模糊在林中的郭全老頭兒”寫出了景物與人物在黑暗中逐漸消失的過程,富有動感,也有很強的畫面感。
(2)楊亮覺得這果園真使人留戀的原因有哪些?試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3)楊亮與張裕民第二階段(5-12自然段)的對話在小說中有怎樣的作用?組卷:4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文藝工作者座談時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我國文學史上有著眾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學作品,它們書寫著歷史和時代,弘揚著偉大的中國精神。
你所在學校的??瘻蕚涞禽d“中國精神”系列文學作品推介,請你從《離騷》《竇娥冤》《水滸傳》《吶喊》中任選一部或一篇,寫一段評價文字,結合作品內容展現(xiàn)其“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其中的一方面或兼而有之的特點。要求:觀點鮮明,內容具體,表述準確,語言生動,100字左右。組卷:4引用:6難度:0.8
四、作文(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①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出名早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更多的資源,易于取得更大的成功。
②張國福原名張國富,是我國第一批特等戰(zhàn)斗英雄。他復員后在家鄉(xiāng)當了農民,改名為張國福,隱姓埋名四十多年,連他的妻子和子女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直到病重住院,他真實身份才被發(fā)現(xiàn),住院第二年去世。
③華為崛起,引起了美國的害怕,受到美國打壓。但這卻讓全球人都知道了華為的強大。面對未來的發(fā)展,華為非常有信心。其強大的研發(fā)能力,讓華為擁有了自己的技術,不再束縛于人。
④江西九江一名15歲女孩為出名想當“網(wǎng)紅”,受到并不了解的網(wǎng)友的慫恿,突然離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尋助其回家。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你對“成名觀”的認識與思考的文章,并為《中國青年報》的《青年話題》欄目撰稿。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引用:1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