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勤建學校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幸福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生活狀態(tài)。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對幸福作了大量論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觀。2000多年來,先秦諸子的幸福觀被許許多多中國人奉為立身準則和處世圭臬。今天,先秦諸子的幸福觀對我們認識什么是幸福、怎樣實現幸福仍然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不沉溺于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快樂。幸福在《論語》《道德經》等諸子典籍中也被稱為“樂”。那么,在先秦諸子看來,幸福有著怎樣的內涵呢?先秦諸子認為,物質財富對幸福來說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較而言,精神快樂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們主張對物質財富、生死壽天、貴賤達窮、外在環(huán)境持淡泊態(tài)度,應該更加注重心靈的知足,關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來自于內心的幸福。老子認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順性無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鬃诱J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對安貧樂道的弟子高度贊賞。孟子認為,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鼻f子認為,幸福并非享樂的感覺而是心靈的頓悟與超越,“與天合者,謂之人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在先秦諸子看來真正認清了幸福的本質、領略了精神的高貴,就不會沉溺于物質享受,而會自覺修身行道。今天,這些觀點對于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考量?!抖Y記?大學》明確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個人發(fā)展放在“平天下”這樣一個宏闊的視野里來看待。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共同性”。苗子認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薄氨M倫”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實現個體幸福,“盡制”就是心懷天下為社會謀福利。老子認為,“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強調與別人分享快樂可以使自己更快樂,為別人奉獻才能體現自己的幸福。墨子認為,造成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眾人之不愛”,實現幸福的根本途徑是“兼愛”,也就是將愛無私地散播于全社會。這種反對自私自利,主張將自身幸福與他人幸福、社會福祉結合起來的幸福觀,對當下社會形成和弘揚正確的幸福觀具有重要意義。
          以堅守志向為快樂,以責任擔當為幸福。孟子主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諸子看來,一個人即使生計維艱也不能見利忘義、喪失操守,不能因為外在誘惑而喪失氣節(jié),不能因為外在壓力而改變主見。只有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先秦許多思想家始終以心中的幸福標準要求自己,即使時運不濟、屢遭困頓也不改志向,而是堅忍不拔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為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正因為有著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他們才會苦讀圣賢之書、深究經濟民之道,積極為百姓的幸福謀利解難、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盡職盡責,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為天下人幸福勇于擔當奉獻的責任意識,今天仍值得大力傳承與弘揚。
          材料二:
          在我國公眾持有的各種幸福觀中,有兩種十分流行。一種可謂之為資源占有幸福觀,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資源(金錢、財富、權力等等),認為占有的社會資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種把幸??醋魇歉行杂ㄎ镔|欲望)的滿足,以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滿足、獲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這種物質享受幸福觀比前一種幸福觀更為流行,為更多的人所奉行。
          資源占有幸福觀和物質享受幸福觀都是偏頗的幸福觀,已經導致和可能導致人生與社會問題。資源占有幸福觀最大的問題是會導致人生異化,即將作為幸福條件的占有資源當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從而損害人生和社會。占有一定的資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條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條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將資源占有當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當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會不斷膨脹,最后充斥整個心靈,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為不斷膨脹的貪欲的奴隸。
          物質享受幸福觀的問題不在于追求物質享受,而在于僅局限于此而忽視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滿足,容易導致心理問題。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層次,物質需要是人的最低層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還有情感的需要、社會尊重的需要,以及馬斯洛所說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實現需要。所有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心理才能平衡與和諧,否則就會發(fā)生心理問題,甚至會患上抑郁癥之類的心理疾病把物質欲望的滿足作為唯一追求,必然會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欲望得不到滿足會感到痛苦、郁悶、憤滋望之重。
          如果我們不能將幸福理解為社會資源的占有或物質欲望的滿足,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說,幸福的真實含義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能通過努力奮斗逐使其人性閃耀善和美的光輝,人格完善而高尚,個性獲得健康而豐富的發(fā)展,生活充滿樂趣、充滿創(chuàng)意和充滿魅力。顯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狀態(tài)就是人的幸福狀態(tài)。
    (摘編自江暢《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幸福觀》)       材料三:
          最近相繼召開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紛紛透出“幸?!毙盘?,構建幸福城市、提高國民幸福指數被各地列為主要奮斗目標。它意味著不少地方正從見物不見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見物更見人的“以人為本”轉變。
          對于提升公眾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眾對幸福的理解有差異甚至有天壤之別,會不會出現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過是強加于公眾但實質上公眾并不能感受到的“幸?!蹦??要解決這樣的矛盾,其實沒那么難。評判幸福固然很難,但評判不幸福卻很容易。比如說,機會不公平就是一種不幸福,不能給人以穩(wěn)定預期,人就會有不幸福感,等等。我們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們肯定有能力消除這些不幸福因素。當越來越多的導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滅,幸福感必然會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對幸福感的評判權要掌握在公眾手中。雖然有評判權的公眾不一定能說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眾手中的權利無法約束政府的權力,那公眾一定不幸福。
    (志靈《幸福感是否提升,請把評判權交給公眾》)(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諸子認為物質財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內容,而精神層面的快樂則是必須的,是更應該看重的內容。
    B.“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中提出的觀點說明個人的發(fā)展終究要以“平天下”為根本目標。
    C.物質享受幸福觀把物質欲望的滿足當作幸福,錯誤地以為獲得物質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資源占有幸福觀。
    D.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社會資源的占有或物質欲望的滿足,而是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一個人如果達到這一狀態(tài),就是幸福的。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對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處,但談論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張人生幸福的真諦是“三樂”,在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有重要意義。
    C.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資源當作人生目標與自我實現的標志。
    D.要想真正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就必須把幸福感的提升納入政府的施政目標,采用一定的標準進行評比。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政府積極推進“精準扶貧”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會幸福。
    B.讓個體通過奮斗實現人生價值,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生活快樂,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將來有一個好工資,家庭就會幸福。
    D.大幅度提高國民的工資待遇,國民就會幸福。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請結合材料和社會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幸?!钡目捶?。

    組卷:14引用:4難度:0.7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故都的秋
    郁達夫
          ①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池池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③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砣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鎢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矢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祇。
          ④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⑥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京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⑧“唉,天可真涼了一—”(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⑨“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⑩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反反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束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烓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束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束樹葉落,束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束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杪,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茄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千,稀飯之與饃饃,鲇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1)作者認為牽?;ǖ纳省耙运{色或白色者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對之理解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充分說明作者對色彩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也反映了作者對顏色的看法。
    B.這與“文眼”一致,從視覺效果上突出了北國秋的“清、靜、悲涼”,恰當地傳達了了作者的情感。
    C.四種顏色里,確確實實是藍、白色最好,不濃不淡,不妖不艷,恰到好處。
    D.作者僅僅是為了表達一家之言,末必可信,實際上,淡紅色的牽?;ㄟ€是蠻不錯的。
    (2)選文中,兩次寫到聲音:一是“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是“秋蟬的衰弱的殘聲”。對這樣寫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兩種聲音的描寫,巧妙地告訴讀者,北國的秋天有“清、靜、悲涼”的一面,也有生機勃勃的一面。
    B.兩種聲音的描寫,其實沒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寫實而已,這兩種聲音那時那地確實有。
    C.兩種聲音的描寫,很好地寫出了北國秋天景色的多樣性,不然,就顯得單調而乏味。
    D.兩種聲音的描寫,以聲寫靜,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
    (3)題目是故都的秋,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宕開一筆先寫江南之秋,試分析?
    (4)本文是寫景散文,為什么在第?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組卷:5引用:4難度:0.5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9分)

  • 7.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硯臺是用來研墨的器具,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的歷史悠久,①          。唐朝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虛中傳》,從此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王邁詩云:“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碧K軾為產于婺源龍尾“萬石君”的名字亦流傳開來。
          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②          ,逐漸演變?yōu)榫碌乃囆g品,③          。古人常以硯比德,俗諺也有“硯田有谷,耕之有?!钡恼f法。民間常把祖?zhèn)鞯某幾鳛榧疑斤@貴、家道興隆、書香綿遠的象征。人們還認為硯是文人秀士或達官顯貴的寶器,有驅邪避妖、鎮(zhèn)惡揚善的功能。( ?。?。硯雖小,卻承載著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歷千載不衰,傳萬代不朽,是我國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人們將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們寄托于方寸之硯臺上
    C.方寸之硯臺,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D.方寸之硯臺,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3引用:6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1996年開始為第一個世界讀書日。
          巴金曾這樣說:“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yǎng)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饑似渴地讀著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純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發(fā)了我的愛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覺中我逐漸改變自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優(yōu)秀的作品給了我生活的勇氣,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輝。前輩作家把熱愛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光明?!?br />      你有過怎樣的閱讀體驗?對讀書的意義有過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一段關于閱讀的故事,可以寫自己閱讀時的領悟,也可以寫自己對讀物的認識,也可以分享閱讀的氛圍與樂趣。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

    組卷:33引用:4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