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xué)年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5/29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4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8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lián)系。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李白的《梁園吟》寫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逼渲械摹澳尽本褪菍懴募靖叽竺⒌臉?。還有杜甫有名的詩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韋應(yīng)物的“春深草木稠”(《游靈巖寺》,寫的都是春天長勢挺拔、生機(jī)盎然的樹,但都未用“樹”而用“木”。
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呢?其實也不然?!皹洹币渤31还旁娙擞脕砻鑼懼Ω煽荻d、少葉或無葉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馬戴的詩句“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卻是“樹”。李白的有些詩也是如此,如“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fēng)”(《秋下荊門》),“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戰(zhàn)城南》);而馬致遠(yuǎn)的“枯藤老樹昏鴉”(《秋思》則更是眾所周知的了。
③至于古人為何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是“樹葉”呢?筆者認(rèn)為可以這樣解釋:“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diào)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還有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xiàn)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jīng)典,加上“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yōu)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yù)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
(摘編自李?!兑舱f“木葉”》,有刪改)材料二:
①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詩人沿用“木葉”而不隨著以“樹”代“木”的文字之變改用“樹葉”呢?原因并不復(fù)雜,因為“詩家語”(還不限于詩詞之中)講究有“出處”有“來歷”,既然前人——特別是像屈原這樣偉大的前人有了這樣的說法,自然就“一用再用”了。這在詩詞的創(chuàng)作史上是一個習(xí)見的現(xiàn)象,而像這樣被“沿用”的詞語也多得很。以“木”字的構(gòu)詞為例,就有“喬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等,至今大家都還沒有改為“喬樹”“草樹”“苗樹”等等的意愿。
②為什么除了“木葉”,一般說到“樹葉”時常常只用一個“葉”字?
③林先生還是強(qiáng)調(diào)“木葉“與”“樹葉”的不同,以為大凡只用一個“葉”字的,都是“樹葉”之省,而這里的“樹”就意味著繁茂,“木”本身則仿佛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事實并非如此。
④北朝民歌《紫騮馬歌詞》:“高高山頭樹,風(fēng)吹葉落去。”王禹偁《次韻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詩:“夏課詩成又旅游,離離秦樹葉驚秋?!标淌狻渡倌暧巍吩~:“重陽過后,西風(fēng)漸緊,庭樹葉紛紛?!薄@里都用的是“樹”字,而仍不免“風(fēng)吹葉落去”,仍是“驚秋”而“葉紛紛”。
⑤再說,單用一個“葉”字,怎么就見得一定是“樹葉”之省而不是“木葉”之省呢?南朝?梁?沈氏《晨風(fēng)行》:“風(fēng)彌葉落永離索,神往形返情錯漠?!崩疃恕杜P病寄苗員外》:“月明應(yīng)獨醉,葉下肯同仇。”上官昭容《彩書怨》詩:“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余?!标惻c義《居夷行》:“洞庭葉稀秋聲歇,黃帝樂罷川杲杲。”——既是“葉落”“葉下”,此“葉”是“樹葉”還是“木葉”?“葉下洞庭”“洞庭葉稀”,顯系本于屈賦,按林先生的思路,此處是不應(yīng)該省去“木”字的,但實際是省了。說到底,是用“葉”還是用“木葉”,其實只是根據(jù)音節(jié)的需要:此處只能是一個單音節(jié),就用“葉”,需要雙音節(jié),就用“木葉”,并不存在更多的“奧妙”。
⑥再說“高樹”與“高木”。林先生以為“‘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案吣尽迸c“高樹”果然有這樣的區(qū)別嗎?事實是,或“飽滿”或“空闊”,與用“樹”用“木”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說“高樹”不一定“飽滿”。例如馮延巳《醉花間》詞:“晴雪小園春未到,池邊梅自早。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薄@是雪后初晴、春天未到、喜鵲銜枝筑巢之時,此時之樹豈不疏朗空闊?柳宗元《早梅》詩:“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早梅之樹又豈能“飽滿”?
⑦最后,說一點方法論的問題。我們平時強(qiáng)調(diào),在解讀鑒賞詩文時,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這無疑是正確的。今先生此文,不但離開句篇而單提“木葉”,且舍“葉”而單講一個“木”字,其所感所思,從見仁見智的角度說,固然不能視為無謂,但總不免是匪夷所思。“木葉”作為一整體,不好分而析之。離開了“葉”,“木”固有“木材”義,且有“棺木”義,甚至引申有“質(zhì)樸”“麻木”等義項。但“木”一旦與“葉”組合起來,它與“木材”“棺木”就毫不相干了。更重要的是,“木葉”,離開具體的句子、篇章,它就只是一個名詞而已,詞典的解釋就是“樹葉”;只有進(jìn)入某種語境,作為語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才可能獲得一般“概念”之外的有一定指向性的“暗示性”。這已是文藝鑒賞的一般問題,茲不贅述。
(摘編自王俊鳴《也說“木葉”》,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作者羅列了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用“木”而不用“樹”的詩句,用以證明木并未帶來整個舒朗的清秋的氣息。
B.材料一認(rèn)為,“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被胡應(yīng)麟贊為“千古言秋之祖”,這才使得“木葉”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
C.材料二中,作者引用馮延巳的《醉花間》“高樹鵲銜巢”和柳宗元《早梅》“早梅發(fā)高樹”,反駁了林庚的觀點,旨在論證“高樹”是空闊的,而“高木”則是飽滿的。
D.材料二認(rèn)為,之所以大家用“木”來稱呼“喬木”“灌木”“草木”“花木”“苗木”等,而不用“樹”稱之,是因為人們沿用了前人的說法。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結(jié)合,可謂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論證結(jié)構(gòu)明晰,條理清楚。
B.材料二比較了“木葉”與“樹葉”“高樹”與“高木”等概念,然后提出解讀、鑒賞詩文的方法論——結(jié)合語境。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的論證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對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提出了異議,可見兩位作者“不以名家之是為是”的質(zhì)疑精神。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高駢的“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山亭夏日》)
B.張耒的“木葉亭皋下,重陽近,又是搗衣秋”。(《風(fēng)流子》))
C.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破山寺后禪院》)
D.張翰的“秋風(fēng)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思吳江歌》)
(4)材料一認(rèn)為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5)必修下第六單元的“單元任務(wù)”中,提出了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的三條要求:
①要對事理有準(zhǔn)確、深入的認(rèn)識。
②要著重說清其中的關(guān)鍵要素。
③要考慮到人們認(rèn)識事理的一般規(guī)律,根據(jù)說明對象的具體情況安排說理順序。結(jié)合文本,談?wù)劜牧隙侨绾吻逦卣f明事理的。組卷:5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浣衣母
廢名 ①自從李媽的離奇消息傳出之后,這條街上,每到散在門口的雞都回進(jìn)廚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們,按著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許多小堆,詫異、嘆惜而又有點愉快地擺著頭:“從哪里說起!”
②李媽今年五十歲。祖父們常說李媽曾經(jīng)住過高大的瓦屋,李媽的李爺,是一個酒鬼。當(dāng)李媽還年輕,家運剛轉(zhuǎn)到蹇滯的時候,李爺確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給李媽的是兩個哥兒,一個駝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間茅草房。
③這間茅草房建筑在沙灘的一個土坡上,背后是城墻,左是沙灘,右是通到城門的一條大路,前面流著包圍縣城的小河,河的兩岸連著一座石橋。李媽利用這天然形勢,包洗城里幾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還小,自己生來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飽了。太太們也不像打發(fā)別的粗糙的婆子,逢著送來衣服的時候,總是很客氣地留著,非待用過飯,不讓回去。
④城里太太們的孩子,起初偶然跟著自己的媽媽出城游玩一兩趟,后來也舍不得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媽的荷包,從沒有空過,加以善于鑒別糖果的可吃與不可吃,母親們更是放心。太太們的姑娘,吃過晚飯,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媽在河的上游陽光射不到的地方尋覓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們是一種游戲,好像久在樊籠,突然飛進(jìn)樹林的雀子。李媽這時剛從街上回來,坐在門口,慈愛地張視她們。她們有了這公共的母親,越發(fā)顯得活潑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們回家去便是晚了一點,說聲李媽也就抵得許多責(zé)備了。
⑤傍晚,河的對岸以及寬闊的橋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剛從教師的羈絆下逃脫的,有趕早做完了工作修飾得勝過一切念書相公的。賣柴的鄉(xiāng)人卸下?lián)釉跇蝾^一棵楊柳樹下乘涼,時常意外地得到李媽的一大杯涼茶,他們漸漸也帶點自己田地里產(chǎn)出的豌豆、芋頭之類作報酬。
⑥李媽的哥兒長大了,酒鬼父親的模樣,一個終于死了,那一個逃到什么地方當(dāng)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漸漸同李媽認(rèn)識,李媽的名字遍知于全營。有兩個很帶著孩子氣的,簡直用了媽媽的稱呼,從別處訛索來的蔬菜同魚肉,都拿到李媽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媽。衣服請李媽洗,有點破敝的地方,又很頑皮地要求縫補(bǔ)。李媽的柴木快要燒完了,趁著李媽不在家,站在橋頭勒買幾擔(dān),李媽回來,很窘地叫怨,他們便一溜煙跑了。李媽用了寂寞的眼光望著他們跑,隨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媽的不可挽救的命運到了——駝背姑娘死了。這小小的死,牽動了全城來吊唁:祖父們從門口,小孩們從壁縫;太太用食點,同行當(dāng)?shù)钠抛佑冒г~。李媽只是沉沉地想,抬頭的勇氣,大約也沒有了。
⑨今年夏天來了一個單身漢,年紀(jì)三十歲上下,背地里時常奇怪李媽的哥兒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媽門口樹蔭下設(shè)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媽商量。自然,李媽是無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們不像從前吝惜了,用的是雙銅子,每碗掏兩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錢,除償茶葉同柴炭,可以賺米半升。那漢子苦央著李媽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還是跪!”李媽也就過著未曾經(jīng)歷過的安逸了。王媽帶著孫兒來談天:“老天的好緣法!”李媽也賠笑,然而不像王媽笑得自然。
?謠言轟動了全城,都說是王媽親眼撞見的。王媽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太太講過,三太太最是愛護(hù)李媽的,而且是本家!”李媽這幾日來往三太太很密,反復(fù)說著:“人很好,比我大兒子只大四歲?!?,享不到自 己兒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無精打采地答著。李媽也只有無精打采地回去了。
?姑娘們美麗而輕便的衣籃,好久沒有放在李媽的茅草房當(dāng)前。年輕的母親們,苦拉著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門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驢子貪戀河邊的青草一樣,時時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媽似乎看不見這爬來爬去的小蟲,荷包里雖然有銅子,糖果是不再買的了。
?那漢子不能不走。這樣,李媽在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兒子,倘若他沒有吃子彈,倘若他的脾氣改過來。
(有刪改)(1)下面選項中,對文本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dāng)人們聽到關(guān)于李媽的離奇消息時,感情是“詫異、嘆惜而又有點愉快”的。其中“愉快”是因為李媽的事使她們有了談資,同時她們也為李媽找到幸福而感到高興。
B.從“祖父們常說李媽曾經(jīng)住過高大的瓦屋”“生來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太太們也不像打發(fā)別的粗糙的婆子”等文字中,可推測李媽的家庭出身應(yīng)該是不錯的。
C.“李媽用了寂寞的眼光望著他們跑”中的“寂寞”一詞,是因為她想到自己的兩個兒子一死一走,自己沒有依靠,感到分外孤獨,這也為后文寫李媽尋找情感寄托的情節(jié)作鋪墊。
D.姑娘們美麗而輕便的衣籃,好久沒有放在李媽的茅草房當(dāng)前;年輕的母親們也不再讓孩子們到城外去玩;李媽不再買糖果等情節(jié)都暗示著人們對李媽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2)本文與魯迅小說《祝福》相比,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在《祝福》中的敘事,集中筆力向人物的靈魂深處挖掘,以探求精神病癥的根源,“引起療救的主義”?!朵揭履浮分械臄⑹聞t是向外擴(kuò)散的,除了開掘人物心靈和故事的社會意義,還渲染了氛圍,營造了意境。
B.在《祝?!分校斔睦蠣攲τ谙榱稚┑乃篮翢o同情之心:在《浣衣母》中,這種冷漠也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比如,人們對于李媽的駝背女兒的死并未表現(xiàn)出憐憫之心,反而打著吊唁的幌子來看熱鬧。
C.《祝福》和《浣衣母》這兩篇小說都用了倒敘的手法、回環(huán)敘述的形式?!蹲8!穼懴榱稚?,從其死于祝福夜的街頭開始敘述,結(jié)尾處回到祝福夜?!朵揭履浮窂睦顙屧馐芰餮则阏Z開始講述,最后也回到敘述的起點——李媽現(xiàn)在的生存環(huán)境。
D.廢名有意超度痛苦、沖淡悲痕的審美方式也體現(xiàn)小說《浣衣母》中。這使得《浣衣母》與《祝福》的冷峻簡潔的敘事風(fēng)格相比,呈現(xiàn)出一種溫馨柔美、清麗恬靜的藝術(shù)風(fēng)貌。
(3)小說中的李媽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jié)合文本進(jìn)行分析。
(4)有人說廢名的小說呈現(xiàn)出詩化的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他用寫詩的辦法寫小說”,請你結(jié)合文本,分析其在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上所呈現(xiàn)的詩化特征。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各題。
【甲】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藥殆可得也?!庇谑鞘蓟试唬骸拔崮秸嫒耍灾^‘真人’,不稱‘朕’?!蹦肆钕剃栔远倮飪?nèi)宮觀二百七十復(fù)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卑竼柲?/bdo>當(dāng)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節(jié)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乙】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jī)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節(jié)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氣與天地久長
B.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氣/與天地久長
C.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氣與天地久長
D.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蒸/陵云氣/與天地久長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行:舊時專指帝王更換常服,隱蔽身份,私行出訪。此處盧生建議秦始皇微服私訪。
B.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此處用“錙銖”比喻極其微小的數(shù)量。
C.戰(zhàn)國時的“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當(dāng)時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D.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qiáng)大。周制規(guī)定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
(3)下面對選段的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提到,為了實施盧生的建議,秦始皇從此徹底隱匿行蹤。他把咸陽旁邊二百里內(nèi)的宮殿都用復(fù)道、甬道連接起來。秦始皇往來于各個宮殿,居無常處,有敢泄露他行蹤的人,都要被判死刑。
B.乙文從“使負(fù)棟之柱”到“多于市人之言語?!边@六句話,用了排比、夸張、比喻、對比手法,表現(xiàn)了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種情形。
C.丙文對比了六國和陳勝的實力,而這一強(qiáng)一弱、一成一敗的對比目的不在于突顯誰強(qiáng)誰弱,而在于揭示秦戰(zhàn)勝強(qiáng)大的九國之師卻亡于弱小的陳涉的原因。
D.甲文選自《史記》,其體例為紀(jì)傳體通史,選段的表達(dá)方式主要是記敘,丙文選自《過秦論》,選段作為史論,其表達(dá)方式以議論為主,本段敘中帶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5)請結(jié)合三則選文,簡要說明秦朝滅亡原因。組卷:8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Ⅲ(本題共2小題,6分)
-
9.下列對于加點字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2引用:1難度:0.8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蘭言解疑癖,瀟湘子雅謔補(bǔ)余香》中,薛寶釵在指導(dǎo)惜春繪畫時,指出繪畫構(gòu)思需要經(jīng)歷兩個階段:其一,“肚子里頭有幾幅丘壑”供參考借鑒,其二,要結(jié)合紙張“地步遠(yuǎn)近”的特點,“分主分賓,該添的要添,該減的要減,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起了稿子后,端詳斟酌,“方成一幅圖樣”。
以上看法,不僅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給我們以啟示,也能在更廣泛的領(lǐng)域引發(fā)我們的深入思考。請你結(jié)合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經(jīng)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zhǔn)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3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