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三中高二(上)第二次驗收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9/4 17:0: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題1.5分,共48分)
-
1.《哈佛極簡中國史》中寫道:“這一時期,中國人清理土地并焚燒表層,種植粟、白菜,稍晚期開始種植水稻和大豆。這一時期的工具均為石器:石斧、石鋤等,居民畜養(yǎng)豬、羊、牛、狗、雞等,狩獵依然是重要的經(jīng)濟活動?!边@一時期是( )
組卷:40引用:15難度:0.6 -
2.據(jù)《史記?殷本紀》所載,從開國之君成湯到亡國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繼兄為王者有外丙、仲壬等14王。以子繼父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梢?,“有殷一代,繼王位者,弟為多數(shù),兄為少數(shù)。弟之繼位有兩種情況,一是繼父之位,一是繼兄之位”。這反映出( ?。?/h2>
組卷:19引用:5難度:0.7 -
3.“家”字由“宀(房屋)”和“豕(豬)”兩部分構成,如圖所示。據(jù)此,“豕”應解讀為( ?。?/h2>
組卷:9引用:9難度:0.7 -
4.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蓋有三端,懾服他部,貴令服從,一也。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開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庇纱丝芍?,西周“封建之道”( ?。?/h2>
組卷:21引用:23難度:0.6 -
5.如圖為某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特征的描述。其意在說明這一時期( ?。?br />
◎諸侯爭霸與華夏認同——紛爭中有統(tǒng)一
◎經(jīng)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動蕩中有秩序
◎諸子百家思想爭嗚——爭鳴中有共性組卷:7引用:7難度:0.5 -
6.周平王東遷之后,鄭國不斷侵擾王室。平王死后,其孫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隨后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卻忍氣吞聲,不了了之。這表明( ?。?/h2>
組卷:5引用:10難度:0.5 -
7.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在經(jīng)濟領域的核心任務,是圍繞“耕戰(zhàn)”目標,推行重農政策,強化國家經(jīng)濟汲取力與社會動員力。比如,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措施,就體現(xiàn)了這一任務。據(jù)此判斷,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
組卷:23引用:9難度:0.6 -
8.現(xiàn)代考古在秦、魏等國故地出土了許多生鐵鑄造的農具。1950~1951年河南輝縣發(fā)掘了5座大型魏墓,1號墓出土鐵器65件,其中農具占58件,包括、鋤、鏟、鐮、犁鏵等一整套鐵農具。材料說明戰(zhàn)國時期( ?。?/h2>
組卷:172引用:100難度:0.9 -
9.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chǎn)、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h2>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10.《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反映了( ?。?/h2>
組卷:28引用:10難度:0.7 -
11.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蹦觿t認為欣賞音樂先要“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因此要“非樂”。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組卷:16引用:11難度:0.8 -
12.“智庫”,又稱智囊團、思想庫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執(zhí)政卿和君子(士)是構成“智庫”群體的典型代表,到戰(zhàn)國時期則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間的游說之士和民間教育群體等。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當時( ?。?/h2>
組卷:7引用:8難度:0.7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
-
3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初延續(xù)了秦代御史監(jiān)郡的制度,但是后來發(fā)生了監(jiān)郡與被監(jiān)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現(xiàn)象。于是,漢文帝又開創(chuàng)了一項新的中央巡視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無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視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監(jiān)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權力更大,他負責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對郡一級地方長官的行政能力進行賞罰,糾正冤獄。監(jiān)郡御史是一個御史監(jiān)一個郡,州部刺史是一個刺史監(jiān)若干郡??な貎汕环介L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臨尊”。在整個權力結構中,刺史獨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資歷又相對較淺,正處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彈劾,敢于承擔責任,保證刺史制的有效性。
——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材料二:東漢建立之初,為迅速消滅割據(jù),加強地方軍政協(xié)訓統(tǒng)一,以應戰(zhàn)時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將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據(jù)務力頭目為州牧,以籠其心,祚其力。因戰(zhàn)時經(jīng)濟政治的需要,光武帝還擴大了州牧對地產(chǎn)政務的參與權,并且自光武帝時,州牧在政務上也領導了郡守。不過,劉秀今州牧統(tǒng)兵、領郡縣乃為迅速平定各地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之需要,其后,“遂罷州牧,復反刺史”,然光武及繼承者在剝奪州牧軍權的同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其行政權力,乃至后來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亂州重新委任刺史領兵作戰(zhàn)。這一時期,刺史、州牧只為反復,但無論是州牧,還是刺史,其主要職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撫民。東漢末年的州心,利史“內親民政,外領兵馬”,勢大權重,跨州連郡,割據(jù)混戰(zhàn)。
——史云貴《漢代刺史制度述論》(1)根據(jù)材料一,概話西漢初期刺史制度的特點。
(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括兩漢時期刺史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的影響。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fā)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二:漢武帝時代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學儒者至教百人,實現(xiàn)了治國方略的歷史性轉變。漢武帝大舉賢良文學之士,著名儒學大師董仲舒以賢良身份,就漢武帝提出的命題發(fā)表對策,討論成就治世的策略。齊地儒生公孫弘以精通《春秋》之學升遷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繼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風矣”。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人事問題”提出的主張,并分析其時代背景。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時期儒學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組卷:7引用:9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