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重慶市縉云教育聯(lián)盟高一(上)期末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滿分45分)

  • 1.御門聽政是康熙帝接見朝臣、處理日常政務的主要方式??滴醯墼谖?1年間,始終不渝地恪守時間、堅持御門,十分勤謹;御門時反對空話、套話,提倡臣下封駁和進諫。康熙帝堅持御門聽政旨在( ?。?/h2>

    組卷:2引用:4難度:0.7
  • 2.“司馬光砸缸”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有學者從還沒有發(fā)現(xiàn)宋代大型瓷缸的文物實物出發(fā),認為這個故事可能是虛構的。另有學者認為司馬光所砸的其實是“甕”而非“缸”,這在《宋史》中有明確記載:“(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币虼耍跊]有其他資料證偽的前提下,沒有理由因訛傳為“缸”而輕易否定這一故事。他們的爭論說明( ?。?/h2>

    組卷:2引用:5難度:0.5
  • 3.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殿區(qū)、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tǒng)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其中內城300多萬平方米,外城631萬平方米,相當于8個故宮。外圍水利系統(tǒng)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統(tǒng),影響范圍約100平方公里。據(jù)此可推知,良渚文明( ?。?/h2>

    組卷:12引用:8難度:0.6
  • 4.國學大師錢穆認為:秦滅六國,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步崩潰,而秦亡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chuàng)……然在平民政府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卻屢次有“封建”思想之復活。西漢“封建”思想的復活( ?。?/h2>

    組卷:6引用:7難度:0.6
  • 5.秦漢均采用了屯田戍邊、徙民實邊的政策。如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qū)后,就以“謫戍”和“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shù)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戍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西漢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這一政策(  )

    組卷:4引用:10難度:0.6
  • 6.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認為:“西晉易代用禪讓,未經(jīng)戰(zhàn)火充分洗禮,未能徹底掃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爐灶。統(tǒng)治集團來自曹魏顯貴及子弟,其腐化、老化因素,幾乎原封不動帶入西晉。晉廷對之無法繩之以法,只能優(yōu)容縱容?!毕铝惺穼嵞苤С诌@一觀點的是( ?。?/h2>

    組卷:0引用:3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滿分55分)

  • 17.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也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孔子論政,立行仁與正名二要旨。前者得孟子而大申,后者經(jīng)荀子而更備。孟子承其教而發(fā)為“仁心”“仁政”之論,其說遂愈臻詳備。仁心之起,源于性善。至荀子復攻孟子,一反其說,以為人生而有好利,嫉惡之心,耳目聲色之欲。性惡之說既立,則禮之必要,不待深辨而已可知。
    ——摘編自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材料二“朕(唐太宗)舉賢者,非朕獨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室故人,茍無能,終不得任。”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
    ——引自《新唐書?杜正倫傳》、《貞觀政要》材料三  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作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xiàn)代社會化生產(chǎn)規(guī)律的先進經(jīng)營管理方式。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孟子“仁心”與荀子“禮之必要”的思想依據(jù)。結合所學,簡述孟子對孔子“行仁”要旨的發(fā)展。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唐太宗選官任人的原則及相關的制度建設。
    (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請選擇闡述:①概括毛澤東講話中提出的基本方針及其背景,概述其思考在探索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作用。②以上海為例,簡述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并說明借鑒“先進經(jīng)營管理方式”給中國企業(yè)帶來的變革。

    組卷:5引用:5難度:0.6
  • 18.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封建時代重要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的統(tǒng)一,標志著中國進入了“大一統(tǒng)”政治時代。從此以后,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材料二:漢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陽王提出:愿分部分國土與其弟。武帝立即批準,并下詔“諸侯王分與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準,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這一詔令的實行,“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結果“則王子無不封侯而諸侯益弱矣”。
    ——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
    材料三:宋朝的發(fā)展軌跡上,承載著晚唐五代以來太過沉重的歷史教訓。“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倉促之變”,以制度的平緩調適來保證政治的穩(wěn)定。這一方針,有效杜絕了內部的重大變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xiàn)通過兵變或所謂“禪讓”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權而成功者,也沒有發(fā)生嚴重的地方分裂割據(jù)局面。防范纖悉的小心與牽制,一方面使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蹣跚,因而難免“因循”之譏;另一方面,卻也出于對“防弊”的重視,使其制度建設頗為細密,且調整變革不斷,滲透出務實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
    ——摘編自鄧小南《創(chuàng)新與因循:“祖宗之法”與宋代政治變革》(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大一統(tǒng)”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特點及結果。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時“制度建設頗為細密”的表現(xiàn),并分析其歷史作用。

    組卷:11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