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青海省西寧市海湖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10 0:21:48
一、現代文閱讀(28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12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文學在社會中承擔何種職能?它的功能和意義如何?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著文學的功能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變化的。為了便于討論,我們不妨將廣義的文學縮小到敘事文學的范圍內來專門加以觀察。
小說在西方18、19世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僅僅是個文學史特例,它并非歷來如此。事實上,從《荷馬史詩》一直到18世紀初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或小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重要性。與音樂和繪畫一樣,文學長期以來一直蟄伏于宗教和權貴的巨大陰影之下。
同時,文學的社會性內容也受到一定的壓抑,對世俗生活的記錄或對個人經驗的描述尚未成為文學的重要使命。不論是埃斯庫羅斯,還是索??死账?,他們作品中個人經驗的呈現和表述都是在神話的結構下展開的,同時與集體和社會的經驗難以區(qū)分。悲劇的發(fā)生總是與不可知的命運、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糾纏在一起。在中世紀,薄伽丘和喬叟的寫作表明悲劇中的上帝形象開始向世俗顯貴人物轉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劇的重點已經從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與苦難”轉向世俗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而“命運越來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從總體上看,對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著悲劇的最終和解。而到了文藝復興之后,文學對于世俗經驗的描述的比重進一步加強,悲劇發(fā)生的動力從命運的邏輯和上帝的意志變成了個人選擇性的行動,特別是這種行動在道德上的過失和瑕疵。
從文學的功能方面來看,它與宗教一樣,都是超越現實的偉大的激情。對現實生活的認識的局限性,使人們在欲望受到挫折時,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敗時,希望能從文學中找到解釋和安慰,因此文學中就有了超越現實的創(chuàng)作。只不過,這種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為一種代償的機制而出現的,不可能獲得理性的證明。和宗教活動一樣,超越的途徑是一種想象性的和解與欲望的滿足,具有一定的儀式性。在西方悲劇常見的形式中,威脅的解除和欲望的滿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現或暴力政權的更迭而獲得解決。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學代償性安慰機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謝赫拉扎德講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經歷和遭遇如何充滿兇險,曾經出現過怎樣的挫折、失敗和幻滅,到最后,絕大部分結尾總是以和解結束。在中國古代的敘事作品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結果顯然是悲劇性的,但夸父被燒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卻變成了一個森林,因此這種失敗未嘗不可以被描述為一次勝利。
問世于17世紀的《聊齋志異》為我們考察這種超越機制提供了一個范本。為什么《聊齋志異》會出現在中國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別是經濟發(fā)達的江浙一帶?陳寅恪的解釋是:《聊齋志異》的出現是社會環(huán)境壓抑的結果,從而假托于孤女靈怪,對自身的經驗和欲望進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時期的江浙地區(qū),由于地方絲織品經濟所造成的社會繁榮,特別是當時社會名流生活風習的政治性空間已有了相當自由度,文人雅士已經可以在世俗社會中與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來,不必像蒲松齡那樣假托于夢幻了。
18世紀末,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開始在歐洲誕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資產階級的日益強大,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義意識形態(tài)危機,文學開始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其功能在兩個方面被加以強調:作為一種宗教替代品的價值系統(tǒng),作為社會認同的一個重要安慰劑和黏合劑。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啟蒙運動的深入,文學從一種神秘的經驗開始轉變?yōu)橐粋€“科學化”的、可以被我們充分認知的知識領域。
發(fā)軔于18世紀末的歐洲文學變革,與其說是對文學功能的重新發(fā)現,還不如說是對文學的強行“征用”。而中國近現代小說革命和文學革命則毫無疑問受到這一變革的影響,盡管兩者之間的出發(fā)點、具體進程和后果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對文學作用的過分強調。小說這樣一個形式,從“街談巷議”的微末小技,一躍而成為關乎民族、國家存亡的關鍵。
(摘編自格非《文學的邀約》)(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世紀,悲劇中上帝的形象開始向世俗顯貴人物轉移,但總體上對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著悲劇的最終和解。
B.對現實生活認識的局限性,會使人們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敗時,想尋求一種解釋和安慰,文學和宗教往往能滿足人們這種需求。
C.《聊齋志異》沒有出現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當時江浙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寬松,文人雅士可與“狐女”相往來,不必假托于夢幻。
D.小說在18、19世紀取得重要的社會地位,成為關乎民族、國家存亡的關鍵,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個歷史階段的必然結果。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三段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論述文學的社會性內容長期受宗教壓抑。
B.文章探討不同時期的文學功能,詳細地梳理文學功能的發(fā)展脈絡,突出了其演變過程。
C.文章以文學在應對意識形態(tài)危機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證明文學開始具有代償的功能。
D.文章以《一千零一夜》為例,證明了文學與宗教一樣,都是超越現實的偉大的激情。
(3)下列作品沒有體現文學的“代償性安慰機制”的一項是
A.《孔雀東南飛》結尾,蘭芝與仲卿化為相向而鳴的鴛鴦。
B.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竇娥三樁誓愿都應驗。
C.《老人與?!分?,老人歷盡千辛萬苦帶回來一副魚骨頭。
D.《愚公移山》中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組卷:5引用:6難度:0.5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16分)
-
2.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近期,某國際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長半身裙,售價高達29000元人民幣,但有網友發(fā)現,這款裙子神似中國的馬面裙。該品牌強調其采用了“標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yōu)雅時尚的單品”,卻只字未提“馬面裙”。盡管國內質疑該品牌文化抄襲的聲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沒有表態(tài),只是在中國市場內默默下架了這款新品,國外的網站上這款裙子在繼續(xù)售賣。有媒體認為,這波操作難以被界定為抄襲,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馬面裙的概念: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以繩或紐固結。馬面裙的風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華麗富貴,再到民國的秀麗質樸,其結構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此前,也有不少國際大牌借鑒中國元素,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出現在巴黎、米蘭、倫敦的時尚舞臺上,1981年戴安娜曾經穿過紅色的馬面裙,當時的新聞稿寫的是中式刺繡裙。這些借鑒參考,在文化領域并不少見,是對中國文化元素的喜愛和推廣,為國人所樂見。
要想讓我們的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需要主動去發(fā)現。在此之前,許多國人并不了解馬面裙。爭議事件發(fā)生后,眾人才知道,這種款式不僅凝結了古人的實用智慧和審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只需稍加改良點綴,便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單品。
文化交流與元素借鑒本來就是一種雙向奔赴,“韓國端午祭申遺”等文化搶注事件一直讓國人耿耿于懷,此次“被挪用”則給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不過,與其停留在口頭的“抗議”,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來,尋找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傳播的方法。
(摘編自張曉涵《文化挪用,應讓公眾更關注傳統(tǒng)文化守護》)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處于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將其他不屬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進行符號特征挪用的行為。根據內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歸為“實物挪用”與“非實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對有形物體的占有,而后者更為抽象,通常表現為內容挪用和主題挪用。內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創(chuàng)作者借鑒、利用,又可具體分為風格挪用和母題挪用,兩者都指異文化對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過前者會主動地表明挪用對象的出處并以此進行自我標記,而后者則是利用異文化的符號與象征來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本文化。而主題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個體與機構。
對于文化挪用的批評者來說,文化挪用是一種異文化思維下對本土文化的誤讀與錯用,是對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別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備的符號化、片面化及多變性等特征讓人將其視為是刻板印象的輸出。但是,文化傳播是從符號開始傳播的,即文化傳播的第一步永遠都是符號化與片面化的。這在好萊塢電影中體現得最為明顯,表現中國不離功夫,表現日本不離和服。符號化的目的是便于傳播與記憶,只有借助符號化的事物進行文化傳播,才能使得更多處于外來文化背景中的傳播對自身文化產生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持續(xù)地進行輸出。
在對文化挪用進行討論時,要避免“絕對原創(chuàng)性”的誤區(qū),避免陷入保守主義與自閉義。一種文化若想進入世界舞臺,就必須以適合其傳播的形式進行改造,以適應不同化。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學來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現與發(fā)展的文學作品”,“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世界文學能夠包含任何影響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為日益成為學術關注重點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實際上包含著一種內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時代,每一種文化都不是具體而為之的,而是各個文化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的產物。簡而言之,每一種文化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對立的產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體系中獲得發(fā)展與尊重,就要讓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與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發(fā)展為普遍性。
當下,中國文化實踐堅持“文化自信”。我們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負面意義,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載的積極意義,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文化星叢”中的其他文化進行對話。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西方社會對中國“傅滿洲”“陳查理”式的想象,促進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以符號為載體,各文化共同參與編碼與解碼,實現“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自信”。
(摘編自徐冠群《文化傳播與文化創(chuàng)新:跨文化傳播語境中文化挪用的積極意義》》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材料二關于文化挪用的分類,材料一中引起爭議的某國際大牌的行為是內容挪用中的風格挪用。
B.文化挪用的符號化、片面化及多變性使其不斷輸出刻板印象,是對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種異文化思維下對本土文化的誤讀與錯用。
C.只要借助符號化的事物進行文化傳播,就能引發(fā)外來文化背景中的傳播對自身文化的興趣,從而實現文化的持續(xù)輸出。
D.若想進入世界舞臺,中華文化必須經過適合其傳播的形式改造,以適應不同文化,在欣賞、學習、溝通中獲得發(fā)展與尊重。
(2)根據上述材料,以下行為中不屬于“文化挪用”的一項是
A.美國迪士尼公司將中國傳統(tǒng)劇目《花木蘭》改編成動畫片,將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題“盡忠盡孝”演繹為女性解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主題。
B.伏爾泰將元代戲劇家紀君祥所創(chuàng)作的《趙氏孤兒》改編成為歐洲經典劇目《中國孤兒》,借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符號來宣揚啟蒙精神。
C.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現狀。
D.美國網飛公司翻拍劉慈欣的科幻巨作《三體》,起用歐美當地演員飾演原著中以中國人為主的主角群體,講述超越時間、文化和種族邊界的故事。
(3)面對文化挪用,中華文化應該如何實現突圍?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0引用:1難度:0.5
(二)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團圓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賦予了殘缺和破碎的悲劇意蘊。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宵節(jié)回賈府省親,所點的四出戲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講恩將仇報的故事;《長生殿?乞巧》表達高處不勝寒和對人間真情的渴望;《邯鄲夢?仙緣》寫人生福禍相依,蘊含人生的智慧和超脫;《牡丹亭?離魂》表達對死亡的預感。概而言之,其中的意蘊就是盛極而衰,人生無常。
元春的眼淚仿佛浸濕了書中每一個“團圓之日”。她沒有出場的“元宵節(jié)猜燈謎”和“中秋賞月”情節(jié)也都預示著重要的事件即將發(fā)生并以“讖語”的形式關聯賈府未來的命運。燈謎所呈現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的氣氛,賞月時“聞笛落淚”的預感,都照應著“樹倒猢猻散”的終局。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是個長句,請改成三個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組卷:15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度:言前定則不跲(jiá,受阻,結巴),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禮記中庸》 人生就是無論你怎樣計劃,不同的時候仍然會出現不同的問題,或一致,或偏離。因此,沒必要事事都預先計劃好。 ——(日)中村恒子暢銷書《人間值得》 對于以上兩種觀點,你怎么看?請結合材料和你的生活體驗,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7引用:10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