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9-2020學年江蘇省南京九中弘光校區(qū)九年級(下)期初化學試卷

發(fā)布:2025/1/5 4:0:2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30分)

  • 1.下列材料中屬于復合材料的是( ?。?/h2>

    組卷:434引用:12難度:0.7
  • 2.下列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中,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是( ?。?/h2>

    組卷:89引用:4難度:0.7
  • 3.碳酸氫鈉的俗稱為( ?。?/h2>

    組卷:86引用:3難度:0.7
  • 4.下列物質由分子構成的是( ?。?/h2>

    組卷:8引用:1難度:0.6
  • 5.下列化肥中,屬于復合肥料的是( ?。?/h2>

    組卷:233引用:8難度:0.6
  • 6.土壤的酸堿性會影響農(nóng)作物生長,某地區(qū)經(jīng)常降酸雨,則該地區(qū)最不適合種植的農(nóng)作物是(  )
    植物 花生 馬鈴薯 玉米 蘋果
    適宜的pH 5.0~6.0 4.8~5.5 7.0~8.1 5.0~6.5

    組卷:257引用:10難度:0.7
  • 7.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278引用:7難度:0.7

二、本題包括6小題,共50分

  • 20.如圖中A~J表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B、C、F、J為氧化物,且C能造成煤氣中毒,F(xiàn)中兩種元素的質量比是4:1;D、H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E、I也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且D、I在某些情況下可用作干燥劑。“-”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反應條件、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寫出化學式:C
     
    。
    (2)寫出化學方程式:
    A轉化為D的反應
     
    ;
    I 轉化為E的反應
     

    F轉化為B的置換反應
     
    。

    組卷:159引用:3難度:0.3
  • 21.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了如下兩個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Ⅰ.怎樣證明Ca(OH)2溶液與稀鹽酸能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查閱資料】根據(jù)化學反應的本質:有新物質生成??蓮膬蓚€方面設計實驗證明:一是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物的消失;二是設計實驗證明有新物質生成。
    【實驗探究】
    方案一:在Ca(OH)2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酞后再滴加鹽酸,當觀察到
     
    時,即可確定二者恰好完全反應。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方案二:在Ca(OH)2溶液滴加鹽酸的過程中,用pH試紙不斷測量溶液的酸堿度,當pH<7即可確定二者發(fā)生了化學反應。實驗測得其圖象如圖。
    (1)下列有關該實驗事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在此過程中離子數(shù)量不發(fā)生變化的是Ca2+和Cl-
    B.a(chǎn)點時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C.b點表示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D.c點時,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
    (2)強調“pH<7時”作為判斷的理由是
     
    。
    實驗探究Ⅱ.探究Ca(OH)2溶液與稀鹽酸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
    【猜想】猜想一:CaCl2、Ca(OH)2和HCl;猜想二:CaCl2和Ca(OH)2;猜想三:
     
    (化學式);猜想四:CaCl2和HCl。
    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猜想
     
    是一定不成立的。
    【查閱資料】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進行實驗】實驗步驟:取少量燒杯內(nèi)溶液加入試管中,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振蕩。實驗現(xiàn)象:
     
    。結論:猜想二不成立。實驗步驟:取少量燒杯內(nèi)溶液加入另一支試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至過量。實驗現(xiàn)象:
     
    。結論:猜想三不成立,猜想四成立。
    【反思與拓展】
    (1)氫氧化鈣固體在空氣中變質的化學方程式
     
    。
    (2)酸性或堿性較強的液體直接進入下水道,會污染環(huán)境。要處理燒杯內(nèi)的溶液,使其溶質只含有CaCl2,應向燒杯中加入過量的
     

    組卷:198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