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0課 師說》2021年同步練習卷(20)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解讀

  • 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從師的風尚
    B.則師焉 恥:羞恥
    C.君子不齒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
    D.術業(yè)有專攻 術業(yè):學問和技藝
    (2)對本段文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通過三組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師道之不復”的原因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C.作者認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所以老師不一定比學生強。
    D.最后一段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但仍隱含著作者的觀點:能行古道。
    (3)對下面小短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陳)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A.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B.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C.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D.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4)請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組卷:5引用:2難度:0.6

二、【名師點睛】

  • 2.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組卷:0引用:2難度:0.7
  • 3.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組卷:0引用:1難度:0.7
  • 4.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組卷:0引用:1難度:0.7

  • 12.閱讀下面韓愈和柳宗元文章的節(jié)選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悔,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屈子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shù)州。數(shù)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節(jié)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注】①剽而不留:輕浮沒有根柢。②愜蹇:驕傲不恭。
          (2)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yè)/甚淺近環(huán)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即辭賦,漢代劉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為楚辭。
    B.士大夫,古代中國對于官吏和士人的統(tǒng)稱。
    C.古文,指先秦兩漢的文體,相對于駢文而言。
    D.經(jīng)傳,經(jīng),是指儒家經(jīng)典;傳,指人物傳記。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文和韓文都對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學習為恥的世風進行了批判。
    B.面對世人對“好為人師”的指責,韓愈表現(xiàn)得勇敢而柳宗元則顯得顧慮重重。
    C.韓愈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多種方法,論證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為喻,說明自己不敢為師的社會原因,生動形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5)柳宗元對寫文章有哪些要求?請簡要概括。

    組卷:45引用:7難度:0.7
  • 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問說
    [清]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bdo class="mathjye-underpoint">書》不云乎:“好問則裕?!泵献诱摗扒蠓判摹?,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孜淖硬粣u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選自《劉孟涂集》)注:①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給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B.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C.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D.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書》即《尚書》,與《詩》《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jīng)”。
    B.“三代”,這里指元、明、清三個朝代。文中“三代而下”的意思相當于“在今天”。
    C.《周禮》,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可能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
    D.庶人,周代對平民、百姓、無官爵者的稱謂。秦以后,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
    (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針對讀書人“學而不問”的陋習,圍繞“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的中心論點作闡述,倡導“問學相輔”的正確求學態(tài)度。
    B.作者引用儒家經(jīng)典中的話“就有道而正”“好問則裕”等,來證明“問”的必要,從中可看出“問”是進德修業(yè)的重要一環(huán)。
    C.在作者看來,今人學而不問有“師心自用”“好學不誠”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學非古人之學,今人所好亦非古人之好。
    D.本文從“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稁熣f》則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師”的重要性,勸人從師學習。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②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組卷:34引用:6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