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六單元》2024年單元測試卷(5)
發(fā)布:2024/10/17 5: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的加深,兩岸民眾之間的通婚逐漸增多,海峽兩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譽為“第四通”。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走訪座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對中華民族文化持有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寶。其中部分人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內(nèi)涵以及國學等有著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思想約束自身行為。絕大部分的受訪者肯定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并贊同“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優(yōu)秀的民族”這一說法。但涉及國家身份,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就是大陸,而臺灣是一個特殊的個體,臺灣居民常以“臺灣人”自稱。
在采訪和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受訪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電視或網(wǎng)絡(luò),希望去大陸感受體會,但當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訪者對中華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認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能夠認識到傳承中華文化的意義,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對中華文化的踐行存在著一定差異。在面對“是否有必要在學校開設(shè)介紹中華民族文化相關(guān)課程”的問題時,大部分受訪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問及“是否愿意主動踐行”時,回答卻是否定的。
對這一群體展開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對于加深兩岸之間的交流、促進彼此了解、促進兩岸關(guān)系的友好發(fā)展以及繼承、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有利于通過構(gòu)建兩岸的文化認同,形成兩岸共有的價值觀念和歸屬感,為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打下堅實基礎(chǔ)。
(摘編自盧文剛《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認同研究》)材料二:
人的認同從來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緣為基礎(chǔ)的族群認同,總是與其社會關(guān)系的性質(zhì)相關(guān)聯(lián)。每個國家一般都包含著許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權(quán)國家的基本穩(wěn)定,如果族群認同過于強勢,在多民族國家就可能“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機就可能被某些預料不到的事件觸發(fā);如果國家認同強于族群認同,多民族國家就容易經(jīng)歷各種風雨變幻而保持統(tǒng)一。
文化認同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xiàn)形式,它與族群相關(guān),也與國家政治生活相關(guān)。作為中介認同形式,文化認同必須既與族群認同有交疊部分,也與國家認同有交疊部分。文化認同也與一定的地域相關(guān),即使是同一個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風格。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這種認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會性的歸屬感。香港和澳門由于長期被西方國家殖民,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出現(xiàn)了比較特殊的情況。也就是說,即使在回歸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認同與國家認同并不完全重疊。當然,隨著內(nèi)地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建設(sh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種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既為是香港人或澳門人,也為是中國人感到驕傲?,F(xiàn)在仍然存在認同危機的是臺灣,這是由內(nèi)戰(zhàn)所造成的分治產(chǎn)生的。臺灣與大陸之間民族文化認同是基本重疊的,但是國家認同出現(xiàn)了復雜的現(xiàn)象。很多人雖認同中國,但對中國的表述出現(xiàn)多種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臺獨”的立場。
中國自古就有“天下一體”的理念,這種理念就是中國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chǔ)。為了國家統(tǒng)一,我們必須進一步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園,從而擴大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交疊內(nèi)容。共同的語言、政治儀式、文化符號等是保障國家認同的重要構(gòu)成性因素,會強化公民的歸屬感。
(摘編自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材料三:
每一個人都屬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時在現(xiàn)代民族國家當中,每一個人也一定屬于這一國家。但從認同的特點來看,民族認同先于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chǔ)和前提。要形成國家,就必須由具備族體意識的人開展積極行動,各種局部的、游離的族群認同對于國家認同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局部性的民族認同本身不等于國家層面的國家認同,但是它們是國家認同的血肉,如果沒有這些局部性的群體意識,國家認同就會形同空殼。
對于國家認同而言,多元文化主義往往強調(diào)血緣、文化傳統(tǒng)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確立對“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中,我們往往強調(diào)“中華兒女”“華夏民族”“禮儀之邦”等標識民族特征的因素。這些因素具有強大的紐帶作用,強有力地縮小了各民族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了親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觀念。
在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關(guān)注的是肯定“我們”的存在,而國家認同關(guān)注的是“我們”為什么存在。單純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認同的被動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識束縛在諸如血緣、語言、宗教或傳統(tǒng)等實在因素之中。而要實現(xiàn)民族共同體的存在價值,就不能不考慮到“國家”這一體制的重要性,社會的整體利益只能借助主權(quán)國家的作用而得以實現(xiàn)。
(摘編自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仁”“義”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作為多元文化的內(nèi)核,有效地固化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觀念。
B.對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國家認同過于強勢,則容易爆發(fā)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機,導致出現(xiàn)動蕩不安的局面。
C.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認同就會凌駕于國家認同之上;沒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構(gòu)成統(tǒng)一的國家。
D.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guān)注點不同,只有民族認同上升到國家認同,才能實現(xiàn)民族共同體存在的價值。
(2)根據(jù)三則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部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踐行存在差異,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機,促成國家和平統(tǒng)一。
B.材料一所做的調(diào)查反映出的問題,能印證材料二“臺灣與大陸民族文化認同是基本重疊的,但是國家認同出現(xiàn)了復雜的現(xiàn)象”的觀點。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義雖有不同,但是都明確強調(diào)了文化認同對維系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關(guān)系的重要性。
D.中國謀求和平統(tǒng)一和發(fā)展,必須正確處理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關(guān)系,在文化認同的基礎(chǔ)上形成國家認同。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三的觀點的一項是
A.鞏固和不斷強化的國家認同會對民族認同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兩者之間的平衡。
B.在國家的政治統(tǒng)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將發(fā)揮至關(guān)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識形態(tài)動員的主要途徑。
C.族群的相互承認與社會生活語境相聯(lián)系,社會成員通過走向他們共同目標的構(gòu)想,形成一個價值共同體。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多民族國家非常重視弘揚傳統(tǒng)文化,夯實認同基礎(chǔ),以增強國家凝聚力。
(4)結(jié)合材料一,簡要概括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觀點態(tài)度。
(5)請結(jié)合材料,試分析怎樣加強香港地區(qū)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組卷:24引用:2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一片蒼茫
戴 濤 白生要去茫縣做知縣,至恩師大學士多舉府上辭行。待白生坐定,多舉便讓人端上一盤水果,問白生:“可識得盤中為何物?”白生細細打量一番,說:“狀如梨,梨有皮,或黃或青。而此果似無皮,白如雪,透如水,學生真不知何方仙果。”多舉撫掌大笑,說:“這亦是梨,名晶梨,產(chǎn)地即是??h?!彼闷鹨恢贿f給白生,白生接過梨來,小心翼翼張開嘴,未等使勁咬,只聽得一聲脆響,一股清香撲鼻,一股甘甜沁脾?!昂美婧美妫 卑咨椴蛔越摽诮械?。多舉說:“當今,從皇親國戚到滿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縣可真是個好地方喲?!卑咨虻怪x道:“學生一定不辜負恩師之厚望?!?br /> 煙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誘人,白生無心戀景,很快便到了??h??h衙的官吏幕僚和當?shù)氐泥l(xiāng)紳名士已迎候多時,寒暄過后便請白生到鴻運樓洗塵。酒過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見是蘋果,隨口問道:“咦,??h不是盛產(chǎn)晶梨么?”小二面露難色:“稟大人,小店什么新鮮果子都有,就是未備晶梨?!卑咨f:“入其鄉(xiāng)則隨其俗,我偏就稀罕這遍地都是的土產(chǎn)。”店小二卻急了:“稟大人,這晶梨如今實在是想買也買不到了?!卑咨蒙{悶,便看坐在身旁的縣丞汪過,汪過立刻端起酒杯說:“我等還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北娙艘捕技娂姂?yīng)和著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舉杯。待酒足飯飽,已是掌燈時分。
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趕緊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審幾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也不見一人來,且一連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實在覺得無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換了便服一個人悄悄出了縣衙,策馬朝鄉(xiāng)間跑去。??h多丘陵,舉目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此時一片雪白,清氣四溢,悅?cè)搜勰?。待馬跑近,但見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樹枝繁葉茂,盛開著朵朵嬌嫩的小白花,更有無數(shù)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癡如醉,連連喝道:“美景美景!”這時,不知從哪兒跑出一男童,上前來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將蜜蜂撕成兩段,隨即放到嘴邊貪婪地吮著。
白生問:“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白生說:“可這小生靈卻被你無端弄死了。”男童說:“我餓?!卑咨笈骸梆I你回家吃飯呀!家里沒飯?”白生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隨著男童到了他家。幾排東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間,推門進去,白生一驚,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著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頭。白生問男童:“你爹呢?”男童答:“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驚。
從男童家出來,白生又踏進另一間茅屋……當白生離開村寨時,心沉得如同鉛墜,抬頭西望,殘陽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紅殷紅的。
“你別看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們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紅血紅的?!?br />“你說每戶上交一筐梨給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這晶梨多么刁鉆古怪,三畝地一粒糧食沒種,全種了梨樹,也只能收得這一筐好梨。”
“你問我這日子是怎么過的,挑剩的孬梨到外邊換得半年的雜糧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飯了?!?br /> 回到縣衙,白生將縣丞汪過叫到書房,陰沉著臉問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為梨遭的罪?”汪過說:“知道。”白生說:“就沒辦法么?”汪過說:“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嘍,早點兒像您的前任那樣離開??h,此外別無他法?!卑咨聊瑹o語。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獲的季節(jié)。今年的梨格外好,個兒大肉嫩透著水靈。衙門上下忙得不亦樂乎,總算把梨收齊了,一個不落全裝了船。按慣例,由縣丞押運進京,臨行前白生突然對汪過說:“這趟不勞你的駕了,我親自走一趟?!蓖暨^淡然一笑,自當相讓。
一月有余,運梨船終于回歸。不出汪過所料,白生果然沒有回來。又過了數(shù)天,朝廷果然派來了個新知縣。汪過幾經(jīng)周折打聽到白大人的下落,誰料竟驚出一身冷汗:原來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沒有咬下,卻將半顆圣牙咬落,于是龍顏大怒,將白生打入死牢。
臘月二十八,圣旨傳來,命??h砍去所有梨樹,永不得再種。百姓聞聽此訊,雀躍歡呼,奔走相告,個個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園。進了梨園人人大驚,寒冬時節(jié)本已干枯的梨樹枝頭竟然掛滿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門,天地一片蒼茫。
(有刪改)(1)下列對這篇小說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A-->
A.??h官吏鄉(xiāng)紳為白生接風洗塵一節(jié),寫了店中無梨的境況和縣丞汪過的遮掩,這樣就構(gòu)成懸念,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B.“寒冬時節(jié)本已干枯的梨樹枝頭竟然掛滿了朵朵白花……”的細節(jié)描寫,以滿樹的白花寄托哀思,表現(xiàn)了白生義舉的感天動地。
C.小說以“晶梨”為線索,講述了諸如新官上任無案審、茫縣百姓無糧度日、縣官送梨有去無回等多個故事,使全篇情節(jié)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D.作品將白生置于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上有貪婪的皇帝、下有狡詐的地方官吏,處境之艱難決定了主人公反抗態(tài)度之堅決。
(2)“一片蒼茫”作為小說的標題,意蘊豐富,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勀愕睦斫狻?br />(3)聯(lián)系全文簡要分析白生這一人物形象。組卷:4引用:2難度:0.5
二、文言文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wù)?!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wù),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shù)不可施于世務(wù)爾?!鄙蠁枺骸叭粍t卿所施設(shè)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鄙弦詾槿弧S谑窃O(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lǐng)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jīng)義,出己意,辯論輒數(shù)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晚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憂”此指丁憂。古代官員在位期間父母去世,要辭官回鄉(xiāng)為父母守制,是為“丁憂”。
C.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D.“召”有征召、召喚、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diào)用。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少年時酷愛讀書,思維敏捷;成年后議論高奇,做事果敢無畏,有改變社會風氣的遠大志向。
B.王安石認為,經(jīng)術(shù)學問是用來處理政務(wù)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為經(jīng)學不能輔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謂“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罷了。
C.王安石認為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guī),是當時最亟需的了。這得到皇帝的認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變法的思想,他在當政后就推行變法。變法雖遭到了朝廷中許多官員的反對,但這并沒有動搖他變法的決心。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②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組卷:14引用:5難度:0.9
六、語言文字應(yīng)用
-
8.根據(jù)下面的比喻以及示例,在橫線上用平實的語言寫出小說、詩歌的主要特征。
有位作家說:“一個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個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說,一個人給大地彈射到月亮里--那是詩歌?!?br /> 示例:散文:散文反映日常生活,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
小說:
詩歌:組卷:0引用:2難度:0.6 -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類之所以能超過其他生物,是在回頭看自己時能調(diào)理自己。我們對外部的東西都知道調(diào)理,譬如種植花草,或養(yǎng)小貓小狗,更如教養(yǎng)小孩,如果我們愛惜他,①_____。又如自己的寢室,使其清潔整齊,也是一種調(diào)理。對外界我們尚且要調(diào)理,那么對自己更得要經(jīng)常調(diào)理。
不過調(diào)理自己與調(diào)理東西不甚一樣。調(diào)理自己要注意調(diào)理心思,心思方面最要緊的是條理清楚。凡說一句話,或作一篇文章,總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文章,如果缺乏條理,只增多知識是無用的,因為②_____。而心思之條理清楚,是與心情有關(guān)系的。在心情不平時,心思不會清楚,所以調(diào)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調(diào)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夠時,可以休息。我們除非不說不做,一說一做,就必須集中精力,心氣平穩(wěn)地去說去做。譬如寫一篇文章,起初心很亂,這時最好平心靜氣去想,不要茍且敷衍,如果一隨便,就很難寫好。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2個字。組卷:50引用:18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