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四川省宜賓市敘州一中高三(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30 19: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詩的境界產(chǎn)生的第一個條件是直覺所“見”的意象,第二個條件則是所“見”意象必恰能表現(xiàn)一種情趣,“見”為“見者”的主動,不純粹是被動的接收。所見對象本為生糙零亂的材料,經(jīng)“見”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為七個錯亂的光點,和它們鄰近星都是一樣,但是現(xiàn)于見者心中的則為像斗的一個完整的形象。仔細分析,凡所見物的形象都有幾分是“見”所創(chuàng)造的,“見”為直覺時尤其是如此。凝神觀照之際,心中只有一個完整的孤立的意象,無比較,無分析,無旁涉,結(jié)果常致物我由兩忘而同一,我的情趣與物的意態(tài)遂往復交流,不知不覺之中人情與物理互相滲透。比如注視一座高山,我們仿佛覺得它從平地聳立起,挺著一個雄偉峭拔的身軀,在那里很鎮(zhèn)靜地莊嚴地俯視一切。美學家稱這種現(xiàn)象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發(fā)生以及發(fā)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大地山河、風云星斗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情感,有生命,有動作,這就是移情作用的結(jié)果。比如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云飛泉躍。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
          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nèi)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響。比如欣賞自然風景,一方面說,心情隨風景千變?nèi)f化,睹魚躍鳶飛而欣然自得,聞胡笳暮角則黯然神傷;另一方面說,風景也隨心情而變化生長,心情千變?nèi)f化,風景也隨之千變?nèi)f化,惜別時蠟燭似乎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這兩種貌似相反而實相同的現(xiàn)象就是從前人所說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胞傳情,情、景相契無間,這才是詩的理想境界。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即“情”與“景”。我們時時生活在情趣里,卻很少能將情趣化為詩。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shù)的意象紛至沓來,但是只有極少數(shù)才能成為詩的意象。因為意象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有圓滿渾整的境界。所以說,詩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產(chǎn)生詩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萬事萬物卻常在變化發(fā)展中,沒有絕對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沒有絕對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雖似同而實不同。比如陶潛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時,杜甫在見到“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望岳》)時,李白在覺得“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時,都見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實際上卻因?qū)ι截炞⒌那槿げ煌饔胁煌木辰?。因此,我們可以說,每首詩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詩的欣賞。無論是欣賞還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來說,欣賞與創(chuàng)造并無分別。比如姜夔的詞句“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創(chuàng)作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拿這九個字把它傳達出來。在見到那種境界時,他必覺得它有趣,于是創(chuàng)造也就在欣賞中完成了。當然,讀者在讀他的這句詞而見到他所見到的境界時,也是在欣賞中進行創(chuàng)造。讀者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
          其實,每個人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是彼此不同的,所以無論是欣賞自然風景或是讀詩,各人對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所得到的和明天讀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是生生不息的。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每次再造時,都要憑當時當境的整個的情趣和經(jīng)驗做基礎,所以每時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鮮的詩。所以,無論是創(chuàng)造還是欣賞,真正的詩的境界是無限的、永遠新鮮的。
          朱光潛認為,要所見的境界成為詩的境界,“見”的作用非常關鍵。它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詩的‘見’必為直覺?!睆目肆_齊的觀點得知,“見”所生的“覺”有兩種,一為“知覺”,一為“直覺”。知覺是“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們觀察一個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個學生”“他是某某的兒子”等等,那么見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覺;如果看到的僅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視一幅人物畫,無形中割斷他的社會關系,這時所見的就是“直覺”了。直覺見出詩的境界,因此詩的境界中是“‘直覺的知’的內(nèi)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nèi)容”。
          朱光潛認為思考和聯(lián)想對于詩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聯(lián)想是直覺前的一種準備和醞釀。在經(jīng)過思索和聯(lián)想后,思路于瞬間豁然開朗、暢通無阻。境界通常是突然顯現(xiàn)于這種靈感來臨的一剎那,使人頓時心懷澄明、別無旁騖。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但不可能同時存在、同時進行,這一點在“見”時猶為重要?!霸诿栏薪?jīng)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而不是知覺和概念;物所以呈現(xiàn)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與它有關系的事項,如實質(zhì)、成因、效用、價值等意義?!痹谒伎己吐?lián)想時,決不可能同時進入到詩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觀照階段,必須忘卻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識將詩的內(nèi)容看成具體的形象從而烘托出生動的情境,整個人才投入到當中去?!耙庀蟮墓铝⒔^緣是美感經(jīng)驗的特征。在觀賞的一剎那中,觀賞者的意識只被一個完整而單純的意象占住,微塵對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記時光的飛馳,剎那對于他便是終古?!?br />(摘編自劉曉寧《論朱光潛的詩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一切所見物形象幾乎都是“見”所主動創(chuàng)造的,尤其是當“見”為直覺時。
    B.每首詩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即“情”與“景”,二者相契。
    C.人與人性格、情趣和經(jīng)驗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人對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
    D.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時存在,也絕不可能同時進入到詩的境界之中。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棄疾《賀新郎》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有一種境界,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無間,才能見出圓滿渾整的境界。
    C.詩的境界是意象與情趣的契合,而無論是欣賞還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故欣賞與創(chuàng)造實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D.若詩人作詩時沒有在直覺之前進行思考和聯(lián)想,就難以捕捉一剎那的靈感,從而生成詩歌的境界。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不能充分體現(xiàn)關于“詩的境界”論述的一項是
     

    A.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B.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C.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D.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組卷:9引用:4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遠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許多卜辭,都為要知道陰晴雨雪而留傳下來。到周代前半期,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搜集了許多氣象學的經(jīng)驗,播為詩歌,使婦孺統(tǒng)可以傳誦。如《詩經(jīng)》里“相彼雨雪,先集繼霞”,就是說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飛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說早晨太陽東升時,西方看見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技術和交通工具大有改進,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知識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節(jié)氣的確定,分至啟閉、定期風云的記錄,桃李開花、候鳥來往的觀察,都在這個時期開始了?!秴问洗呵铩贰断男≌贰抖Y記?月令》是秦漢時代的作品,但仍不失為世界上最早講物候的幾本書。從西漢以來我們的氣候知識逐漸地累積,廣大宏富的經(jīng)驗留傳下來,在民間成為天氣歌詞,如“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里”這類謠諺。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詩章,像蘇東坡“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掉風”這類詩句。
          在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氣象和天文是混為一談的。從西漢以后,關于特殊的氣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記載不但繼續(xù)增加,而且記錄的地域范圍也不斷擴大,這類記錄詳略很不一致。在各時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區(qū)域,總特別被重視,如東漢時代的河南,唐朝的關中,南宋時代的兩浙,氣候記載特別詳盡。要從這類記錄中來斷定東漢到明清1800年氣候變遷是有好多問題的。但若加以適當?shù)奶幚砗瓦x擇,仍可作為很有價值的資料。
    (摘編自竺可禎《中國古代在氣象學上的成就》)      材料二:
          天文學和氣象學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天文學是研究地球外的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各天體自身內(nèi)部的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而引起的天體變化,天文學把地球也看作是天體的一份子。氣象學是研究地球大氣中由于內(nèi)部矛盾而引起的天氣變化。
          天文和氣象既然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它們是否就沒有關系呢?天氣的變化是由于地球大氣的內(nèi)因引起的,但也有外因的作用,影響天氣變化最重要的一個外因是太陽的作用,除了引起地球上四季氣候變化外,太陽上的活動還對地球上的天氣有著影響。除了太陽以外,還有一些天體對地球上的天氣變化有影響。有人認為,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除了產(chǎn)生地球上海洋的潮汐外,還會引起地球大氣的潮汐,影響大氣環(huán)流。我們晚上看到的流星,對天氣變化也有影響。
          弄清了這些天文因素對天氣變化的影響,就可以把天文研究成果用來改進長期天氣預報。
          人類在長期的生產(chǎn)中積累了豐富的天氣預報經(jīng)驗,有些天氣預報的農(nóng)諺就是根據(jù)天文因素編來的。天文觀察也要有一定的天氣條件,如在陰雨天,望遠鏡就無法使用。因此,準確的天氣預報能幫助天文研究工作。
    (摘編自《天文和氣象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關系?》)      材料三:
          大家認為離我們最遠的天文學,其實離我們的生活最近。我們每天白天看到的太陽,晚上看到的星空,目之所及都是天文學的研究對象。此外,科學所用的物理規(guī)律,比如萬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學等,都來自天文學的研究。
          在早期,天文學家觀側(cè)到的譜線就是在太陽的光譜和其他天體當中觀側(cè)到的。正是為了理解天文當中所觀側(cè)到的這些現(xiàn)象,我們才建立了物理學理論。而且科學家們還認識到這些理論不僅適用于天上,也適用于地球。天上和地上的事情都用同樣的天文學規(guī)律來指導。因為發(fā)現(xiàn)的各種規(guī)律,才發(fā)展出了今天的各種技術。所以有一句玩笑話:為什么動物和人的區(qū)別這么大,因為動物沒有天文學家。
          通??蒲腥藛T在實驗室里把技術研發(fā)出來,交給企業(yè)界,他們再做成各種儀器放到衛(wèi)星上。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些技術能夠得到應用,有些技術卻不能,有些技術還可能為未來的科學項目服務。但是,也許今天來說僅僅是為科學項目服務的這些技術,很多年之后就真的進入我們的日常。不過要注意的是,科研人員研發(fā)一個技術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實現(xiàn)前瞻性的科學思想,只不過最后可能延伸出對技術的各種影響。比如Wi-Fi技術,是天文學家為了射電望遠鏡所開發(fā)出來的技術;網(wǎng)頁技術,是拉子物理學家為了交流方便所開發(fā)出來的技術。
          早在20世紀90年代,李惕賠院士就提出“慧眼”這個項目,但當時由于經(jīng)濟、技術能力都不夠,國家沒有能力建造天文衛(wèi)星。一直到了最近幾年,科研人員才把“慧眼”研制出來。這個項目2017年發(fā)射,取得了豐碩成果,包括對黑洞的觀側(cè),比如發(fā)現(xiàn)了離黑洞非常近的幾乎以光速運動的相對論噴流,只不過它是怎么產(chǎn)生的目前并不清楚?;垩坌l(wèi)星不僅僅能看黑洞和中子星,它還觀側(cè)太陽的爆發(fā),來自地球的伽馬射線的爆發(fā),引力波爆發(fā)的時候產(chǎn)生的伽馬射線,以及來自宇宙的、非常遙遠的伽馬射線暴。
    (摘編自張雙南《天文學,離我們最近又最遠的科學,它有什么用?》)(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認為氣象和天文是一回事,實質(zhì)上,天文學和氣象學是兩門相關但不相同的學科。
    B.西漢以后,對特殊氣候的記載特別詳盡,研究的地域范圍擴大,研究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C.影響天氣變化的原因較多,最重要的一個外因是太陽上的活動,它時刻影響著地球天氣。
    D.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研發(fā)出來的技術,有些能夠直接應用,有些要多年后才應用于生活。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人們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而形成的氣象謠諺流傳至今,但由于缺少科學基礎,研究無法向前推進,也不是可信的結(jié)論。
    B.對人們來說,天文學深奧奇妙,遙不可及;氣象學是人類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人們更容易接受,對人們的影響也更大。
    C.天文觀察需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在陰雨天氣,天文望遠鏡無法使用,可見,離開了氣象學的支撐,天文研究工作就難以開展。
    D.20世紀90年代,李惕暗院士提出“慧眼”項目,直到近幾年才研制出來,這表明實現(xiàn)前瞻性的科學思想,需要經(jīng)濟、技術等方面的長期發(fā)展。
    (3)天文學的研究成果有哪些用處?請簡要說明。

    組卷:4引用:5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林   澤   馮   至      子胥心里的仇恨像一塊頑石似的在壓著他,越轉(zhuǎn)越累,忽然倒在地上,醒來全身是汗,四肢感到酸痛。睜開眼睛,太陽已經(jīng)向西移動了許多,四寸的小人仿佛還在灌木叢中出沒,定睛一看,有一個短發(fā)的年青的野人在那里采擷什么。等到他赤裸的腳從樹叢里邁出來時,他的前襟向上兜起,顯然是兜著一些可憐的東西。子胥欠起身,望著他向自己走近,嘴里還哼哼著簡單的歌詞。他走到子胥身邊,用驚訝的眼光打量了子胥一番,自言自語:
    “這一帶草澤上,除卻光彩的雉雞、馴順的麋鹿點綴長晝外,不常看見一個人影,你這外鄉(xiāng)人全身灰塵,你是從哪里來的,要往哪里去呢?”
          子胥聽他的口音里也帶著郢城的土音,再看他的面容清瘦,眼光銳利,舉止也文雅,不像是從沒有教化的野人。子胥并不回答,只是反問他:“你這青年,為什么把頭發(fā)剪短,離開南方的故鄉(xiāng),盡日在荒野里馳驅(qū)呢?”
    “還是與雉雞麋鹿同群,比與人周旋舒適得多呀!——我十幾歲的時候,就遭逢楚國的變亂,眼看著今天還是一個聲勢赫赫的國王,率著舉國之眾東征西討,明天就流離失所,死在野人的家里。后來我入了國學讀書,又看著他們的宮殿日日增高,但是純潔的山川被這些人糟蹋得一天比一天減色。我懶得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們來往了,我剪短了頭發(fā),和結(jié)婚不久的妻離開了郢城,來到這人跡罕至的林澤。年成好時,吃得也好些,年成壞時,就采些藜實回家碾成粉煮羹吃。高興時也把這些東西,”——他用手指著他兜內(nèi)的藜實——“分給雉雞麋鹿。在這中間我卻體會了許多道理。……你,看你的服裝,一定是從有許多人的地方來,往有許多人的地方去。今天你經(jīng)過這里,就不會有一些從未有過的感想嗎?”
    “我心里有父母的仇,兄弟的仇。這些仇恨是從人那里得來的,我還要向人那里拋去。在這里我只覺得空虛,我的仇恨沒有地方發(fā)泄,我怎能向雉雞麋鹿吐露我的仇恨呢?”
    “但愿雉雞麋鹿能夠消融了你的仇恨?!?br />“仇恨只能在得來的地方消融?!?br />      兩人的談話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又共同感到有能夠融會貫通的地方,無形中彼此有些依戀。最后那青年說:
    “今天,你能不能暫時把仇恨和匆忙放在一邊,在我的茅屋里過一個清閑的夜呢?”
          子胥也覺得今天的路程實在也有些渺茫,倒不如就近休息一下。他問——
    “貴姓尊名呢?”
    “我在這里,名姓有什么用呢。當我剪短了頭發(fā),伴著年少的妻,走出鄆城,往這里來時,一路上的人不知為什么稱我作楚狂。”
          子胥和他并著肩,緩緩地往草澤中間走去,子胥也真像是暫時忘卻了仇恨,聽懂了那狂人所唱的(幾十年后仲尼也聽過的)歌: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無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世,僅免刑焉。
          翻來覆去的歌聲,在子胥的心里攪起波紋,最后一句,更使他沉吟不置。一個揚著頭唱著,一個低著頭想著,轉(zhuǎn)眼間,一座茅屋已經(jīng)在遠遠的林邊出現(xiàn)了。再走一小程,對面草徑上走來一個綠衣的少婦,她一看見丈夫就喊:
    “你今天怎么回來這么晚呢?”
    “今天采了許多藜實,還接來一位貴客?!?br />      少婦迎上來,又轉(zhuǎn)回身,伴著兩個男子走到茅屋前。楚狂忽然在屋門前看見了兩行新駛過的車輪的痕跡,發(fā)了一怔:
    “我們這人跡罕至的門前,今天怎么會有車輪的痕跡呢?”
    “方才有一個官員,匆匆地從這里駛過,說是要趕路程,投奔宿處。”他的妻回答。
    “幸虧我在外邊多延遲了一些時間,不然又會找出什么麻煩來了?!彼贿呎f著,一邊把門推開,子胥在屋里坐下。
          小茅屋坐東向西,門打開后,滿屋都是陽光。子胥望著對面疏疏落落的幾棵喬木,在這清閑灑脫的境界里,把他仇恨的重擔也真像件行李似的放在一邊。那少婦已經(jīng)在茅檐下堆起一堆松球,提著罐子到外邊取水去了;那青年把松球燃起,剎那間滿屋松香,使人想到濃郁的松林在正午時候,太陽一蒸發(fā),無邊無際是神圣的香氣。這對青年夫婦的生活,是子胥夢也夢想不到的,他心里有些羨慕,但他還是愛惜他自己艱苦的命運。二人在他面前走來走去勞作著,他不由地起了許多念頭:你們這樣潔身自好,可是來日方長,這里就會容你們終老嗎?有多少地方,雉雞已經(jīng)躲藏起來,麋鹿也斂了行跡,說不定有一天這里會被開辟成畋獵的場所,到那時有多少聲勢赫赫的人要到這里來,你們還要跑到哪里去呢?將來就不會有人把你當作某種賤民來驅(qū)使嗎?你們盡可以內(nèi)心里保持瑩潔,鹓雛不與鴟鸮爭食,——我卻要把鴟鸮   射死……
          子胥想到這里,看眼前只是一片美好的夢境,終會幻滅的;自己的擔子就是一瞬間也放不下來了。他想,明天一破曉,就要離開這里,看情形,鄭國一定不遠了。
    (有刪改)[注]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zhuǎn)逃亡。小說共九節(jié),《林澤》為第二節(jié)。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狂因楚國的變亂和政治的黑暗而離開郢城,他不愿和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們來往,便來到人跡罕至的林澤。
    B.楚狂認為子胥若隱居在山林中,是能夠消融仇恨的,但子胥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只有報仇才能雪恨。
    C.文章在刻畫楚狂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外貌和語言等描寫手法,人物形象突出,讓人印象深刻。
    D.子胥有些羨慕楚狂夫婦在林澤中簡單美好的生活,但又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擔憂,這是一種杞人憂天。
    (2)楚狂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小說簡要分析。
    (3)進入林澤中,子胥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請結(jié)合小說簡要說明。

    組卷:22引用:6難度:0.5

(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因為它原就是經(jīng)多少代人錘煉淘汰的結(jié)果。民歌之所以廣泛流傳,因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從不試圖揪過耳朵來把你訓斥一頓,更不試圖把自己裝點得多么白璧無瑕甚至多么光彩奪目;它沒有嚇人之心,也沒有取寵之意;它不想在眾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間,因而它一開始就放棄拿腔弄調(diào)和;它不想博得一時癲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腳下跪倒一群乞討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蘊是生命的整個過程,要在中去體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誠和素樸為美。真誠而素樸的憂愁,真誠而素樸的愛戀,真誠而素樸的希冀與憧憬,變成曲調(diào),貼著山走,沿著水流,順著天游信著天游;變成唱詞,貼著心走沿著,流順著心游信著心游。
          其實,流行歌曲的起源也應該是這樣—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牽念,喜怒哀樂都是真的、刻骨銘心的、魂牽夢縈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靈的作為,而不是喉呢的集市。幾十幾百年前可能也有流行歌曲,有很多也那么旋風似的東南西北地刮過,因其不是發(fā)源于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駐于心,早已被人淡忘。民歌不管是異時的還是異域的,只要是從心里流出來的,就必定能夠流進心里去。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連用幾個“平?!保性鯓拥谋磉_效果?請簡要說明。

    組卷:26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應把握好物質(zhì)富裕與精神富裕的關系。既要讓‘錢袋’鼓起來,也要讓腦袋富起來?!?br />      材料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則是發(fā)揮社會力量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這三種分配制度的協(xié)調(diào)十分重要。
          三次分配是社會主體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發(fā)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可以通過制度、法律等各方面配套支持,大力發(fā)展慈善事業(yè)。
          材料三: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在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裕起來”時,鄧小平同志也不斷強調(diào)先富和共富的關系,提醒人們“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xiàn)共同富?!?。
          上述材料能給你怎樣的啟示?請結(jié)合其中的一則或幾則,圍繞話題“富?!睂懸黄恼?。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1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