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廣東省茂名市高州中學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7/30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留白”藝術(shù)使中國畫體現(xiàn)出含蓄內(nèi)斂的審美特征。當代畫家李可染曾說:“空白、含蓄,是中國藝術(shù)一門很大的學問。”潘天壽認為:“中國畫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必須留下發(fā)人想象的余地,一覽無余不是好畫。”追溯中國畫的發(fā)展史,從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乃至在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確的印證。郭熙指出:“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本褪钦f以無示有,以斷示連,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無限,形成隱約含蓄的繪畫表達。齊白石畫蝦,追求神似,不見水波,卻有水中游弋的感覺。南宋馬遠因只畫一個角落而被稱為“馬一角”,畫面沒有填色的空白處,可以是天空、水流、遠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獨釣圖》,只是一葉小舟,一個垂釣漁翁,卻讓人有煙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處,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達隱藏的內(nèi)容、內(nèi)心的情緒,也與中國畫整體趨于寫意、趨于精神層面的表達相一致。和西方繪畫原則和審美精神不同,中國畫更趨于對精神氣質(zhì)的表達,要求符合內(nèi)在精神,是傾向于“善”的原則,而西方繪畫傾向于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追求與表達,更趨于求“真”。中國畫論中有“似”和“真”的觀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論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與事物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或者規(guī)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畫家荊浩曾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zhì)俱盛”,“真”即完整表現(xiàn)對象的風度氣質(zhì)。中國畫在審美上超越了對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層的神韻,“留白”恰是因此應運而生的。西方油畫中,表現(xiàn)黑夜就要用顏料涂抹出黑色來,而中國畫對黑夜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畫一輪明月,明月的周圍全是空白,這是含蓄的表達,是中國式的通過心理感受獲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達,一是留下對未以筆墨呈現(xiàn)的景物的想象空間,一是對繪畫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馬遠《踏歌行圖》將峻峭的山峰置于畫面一角,以實筆繪樹木山石,以虛筆勾畫云霧山巒,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間的景物狀貌大可自由想象。從對繪畫的情境意緒的表達上,既有對畫面空白處景物的想象還原,更有對畫作及作者精神層面的感觸。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鳥、魚等,傳達的蒼涼寂苦,鄭板橋竹、石、蘭花等,表現(xiàn)的桀驁獨立的文人情懷,都是觀賞者對空白處既進行了實際景狀的想象還原、補充,同時,感受了繪畫作品乃至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
          中國哲學的中庸之道,以及為人處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在藝術(shù)領域,又是一種典型的審美心理。中國畫的“留白”實際是這一審美特征的顯現(xiàn)。
           (摘編自閆莉《中國畫“留白”藝術(shù)的美學解讀》)      材料二:
          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與西方古典油畫不同,二者對于畫面中空白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中國畫家的認識中,畫面里的留白,要讓人產(chǎn)生對空間的聯(lián)想,那里面有云煙、有霧氣、有山巒、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著鄉(xiāng)間小調(diào)牧牛的場景。然而,這些豐富的虛景又全都被縹緲的水霧籠罩在了“空白”之中,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便是中國畫留白“意到筆不到”的魅力。正如現(xiàn)代美學家宗白華所言:“空白處并非真空,乃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且空而后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br />      留白還有一個非常優(yōu)雅的別名——“余玉”,以布白突顯靈動,以虛空詮釋豐盈,類似音樂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無聲”。恰如其分地處理畫面中的留白,不僅可以營造畫面的審美意境和作品氛圍,體現(xiàn)藝術(shù)家獨特的審美情懷,還反映出藝術(shù)家對蘊于宇宙萬物之中的“道”的解讀。這正是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在本質(zhì)上的差異。
          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和鑒賞都講究“氣”,在歷代畫論中,皆以“氣韻”作為品評作品的重要標準。而這種“氣韻”大多依靠畫面中的留白和取勢等技巧實現(xiàn)。中國畫里的留白,類似于圍棋里的“氣眼”。棋盤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沒有留白,也是一盤死棋。落筆萬千的畫面,沒有“氣眼”,也是污穢沉悶的壞畫。因而,留白其實就是中國畫里常說的“取氣”。而“取氣”又分“密處取氣”和“虛處取氣”兩種。其中,“密處取氣”大抵意思是畫面滿密,留白極少,作品給人蓬勃豐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虛處取氣”指畫中大量留白,筆墨極簡,作品多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瓚一派。這兩位藝術(shù)大家雖同為“元四家”,其在留白的處理上大相徑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與追求卻是殊途同歸。這也是宋元文人士大夫?qū)Α俺挥谑劳狻钡摹笆繗狻钡墓餐蛲?br />      留白,是中國美學的精髓。在中國畫中,它是一種重要的意境營造方式,為作品留下了遐想的空間和萬千意象;在道家哲學和佛教禪宗那里,它更是一種淡泊的心境,“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庇诩姺编须s的日常生活中,給自己的內(nèi)心留處清凈的空白,則能感悟一份空谷幽蘭的禪心。
           (摘編自康益《留白,留的是什么?》,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的有藏有露、以無示有、以斷示連、以空白表示無限等,是中華民族含蓄內(nèi)斂審美特征的體現(xiàn)。
    B.含蓄,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一種典型心理特征,中國畫的“留白”就是中華民族含蓄審美心理的顯現(xiàn)。
    C.通過南宋馬遠的作品可以看出,“留白”的含蓄表達就是為欣賞者留下筆墨所未呈現(xiàn)景物的想象空間。
    D.“留白”不僅應用在審美方面,在道家和佛禪等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在日常生活里,也都有獨特的價值。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方繪畫傾向于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追求與表達,即與其存在的狀態(tài)或規(guī)律相一致。
    B.中國繪畫追求深層的神韻,通過心理感受獲得效果,不再要求對事物的外形相似。
    C.馬遠《寒江獨釣圖》采用虛處取氣法,有效制造空白,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D.密處取氣留白極少,與虛處取氣相比效果不同,但卻都流露出相同的品格與追求。
    (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方面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畫論說:“畫中無閑情,也無閑景,有景處,必是情到處?!贝擞^點適合作材料一的論據(jù)。
    B.“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不適合作材料二的論據(jù)。
    C.材料二以音樂演奏中的“悄然無聲”和圍棋的“氣眼”類比繪畫中的“留白”,形象易懂。
    D.兩則材料均以豐富的引證和例證構(gòu)造全篇論證框架,結(jié)尾都對“留白”的意義進行了升華。
    (4)綜合兩則材料,概括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相比有什么差異。
    (5)結(jié)合兩則材料在留白運用方面的闡述,說說“黛玉葬花”這幅國畫的留白運用效果。

    組卷:3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爐邊(節(jié)選)
    沈從文
          大門前,因為寬敞,一些賣小吃的,到門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說,還有那類在一把無大不大的“遮陽傘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頭炸油條糯米糍的。到夜間呢,還是可以時時刻刻聽得一個什么擔子過路停下的知會,鑼呀,梆梆呀,單是口號呀,少有休息。這類聲音,在我們聽來是難受極了。每一種聲音下都附有一個足以使我們流涎的食物,且在習慣中我們從各樣不同的知會中又分出食物的種類。聽到這類聲音,我們覺得難受,不聽到又感到寂寞。
          一個敲小鑼賣丁丁糖的又在門前休息了。我知道,這鑼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圓硯池,是用一根紅繩子掛在手上那么隨隨便便敲著的。許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簽罷,鑼聲停下來,就聽到一把竹簽子在筒內(nèi)攪動的響聲了。又聽到說話,但不很清楚。那賣糖的是一個別處地方人,譬如說,湖北的罷。因為常聽他說“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離不得“你哪家”,那是從久到武昌的陳老板的說話就早知道了。
          在他來此以前,我似乎還不曾見過像那樣敲著小鑼落雨天晴都是滿街滿巷走著的賣糖的人。頂特別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時,把一個獨腳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揚揚打起那面小鑼來了。我們因為欣賞那張?zhí)貏e有趣的獨腳凳,白天一聽鐺鐺的響聲,就爭著跑出去。六弟還有一次要他讓自己坐坐看,我們奇怪它怎么不會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張,每天讓我們坐著吃飯玩,還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們看。
          大的木方盤內(nèi),分劃成了許多區(qū)。每一區(qū)陳列糖一種。有的顏色式樣雖相同味道卻兩樣,有的樣子不一樣味道卻又相同。有用紅綠色紙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來是又涼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圓的同三角形的各種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兩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節(jié)。紅的同真紅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當牛角吹。茄子糖則比真茄子小了許多,但顏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傾到茄子中空處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還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薩:頂小的同一個拇指那么大,大的如執(zhí)鞭的財神、大肚羅漢,則一斤糖還不夠做一個。那湖北人,把菩薩安放在盤子正中,各樣糖同小菩薩,則四圍繞著陳列。大菩薩之間,又放了一個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類畫在瓶上。瓶子中,按時插上月季、蘭、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樣應時的草花。抽糖的簽筒也拿出來了。簽從一點到六點各六根,把這六六三十六根竹簽管束在一個外用黃銅皮包裹描金髹過的小竹筒內(nèi)?!斑^五關”的抽法是一個小錢只能得小菩薩一名。若用銅元,若過了三次五關以后,勝利還是屬于自己,則供著在盤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舉著的那位財神爺就歸自己所有了。三次五關都順順當當過去,這似乎是很難;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時那一對大財神總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樣不容易了。
          等了一會,外面的簽筒還在攪動。
          六弟是早把神魂飛出大門傍到那盤子邊去了。
          我說,“老九,你聽!”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還有四十多枚小錢的。
          其實九妹也正是張了耳朵在聽。
    “去罷。”九妹用目答應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財產(chǎn),又看著母親老實溫馴的說,“娘,我去買點薄荷糖吃罷!”
    “他們想吃了,莫聽他們的話?!?br />“我又不抽簽,”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媽怕我們?nèi)コ楹灐?br />“那等一會粥又不能吃了!”
          本來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經(jīng)母親一說,在衣兜里抓數(shù)著錢的那只手是極自然的取出來了。媽又說必是六生的慫恿。這當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著分辯,說是自己正想到別的事,連話也不講,說是他,那真冤枉極了。
          六弟說正想到別的事,也是誠然。他想到許多事情出奇的兇:那位像活的生了長胡子橫騎著老虎的財神爺怎么內(nèi)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羅漢怎么同賣糖的楊怒山竟一個樣的胖實!那個花瓶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薩圍繞?
          簽筒聲停止后,那鐺鐺鐺漂亮的鑼聲便又響著了。這樣不到二十聲,就會把獨腳凳收起來,將盤子頂?shù)筋^上,也用不著手扶,一面高興打著鑼走向道門口去罷。到道門口后,把頂上的木盤放下,于是一群嘴邊正抹滿了包家娘醋蘿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樣飛了過來圍著,胡亂的投著錢,吵著罵著,乘了勝利,把盤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薩一齊搬走。眼看到菩薩隨到小孩子走盡后,于是又把獨腳凳收起,心中裝了歡喜,盤中裝了錢,用快步的跑轉(zhuǎn)家去罷?;丶掖蠹s還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樣糖配齊,財神重新再做,小菩薩也補足五百數(shù)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為那糖客設想著,又為那糖客擔心著財神的失去,還極其無意思的嗔視著又羨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還不歸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當真收起獨腳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經(jīng)過道門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說。
    “每夜都是這時來?!蔽医又f。
    “娘,那是一個湖北佬,不論見到了誰個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陳老板娘的老板,我討厭他那種恭敬,”九妹從我手上把那本字課搶過手去,“娘,這書里也畫得有個賣糖的人呢?!?br />      媽沒有做聲。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鴨子粥沒有到口以前,我們都覺得寂寞。
    (1)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賣小吃的知會聲,“我們”聽到難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滿足;聽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沒有美食更談不上欲望的滿足。
    B.小說圍繞“我”兒時家門前的小吃展開敘寫,但又不僅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賣糖人特別的生意用具、經(jīng)營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C.兄妹三人對賣糖人的關注焦點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對器物、工藝等更感興趣,而九妹則留意到他的為人,獨具女孩子的細膩敏銳。
    D.母親在小說中筆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單薄,不讓孩子們買糖,是管教嚴格,為孩子們預備鴨子粥宵夜、體諒孩子們的失望情緒等,則展現(xiàn)出她的慈愛。
    (2)下列對這篇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強烈的人物沖突,但敘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濃郁的散文風格和詩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B.小說的心理描寫非常出色,不僅通過“難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現(xiàn)人物心理,更善于通過人物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
    C.小說題為“爐邊”,節(jié)選部分寫的自然也是爐邊的所見所聞,以“爐邊”這個小小的空間去整合和囊括那么豐富的風物與人事,構(gòu)思非常巧妙。
    D.小說語言含蓄蘊藉,意味深長,比如“極其無意思的嗔視著又羨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還不歸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達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3)小說對賣糖人所賣的糖做了非常詳細的描寫,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4)這篇小說表現(xiàn)出濃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組卷:12引用:5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為現(xiàn)代年輕人的健康共識,尤其“0糖”“0脂”“0添加”更是成了減肥者眼中的健康食品代名詞。大家普遍認為糖是肥胖的禍源,因此將無糖食品當成減肥食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無糖食品強調(diào)在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脂肪等營養(yǎng)素均可為機體提供能量,因此無糖食品并不等于無能量食品。對于有減肥需求者而言,除了要關注食品的含糖量,①              。
          食品包裝上的營養(yǎng)成分表是顯示食品營養(yǎng)能量值的重要窗口,主要標示食品中能量和營養(yǎng)成分的名稱、含量及其占營養(yǎng)素參考值(NRV)百分比。例如,某無糖包裝食品中的營養(yǎng)成分表顯示糖的含量為0克,但是能量值為1900多千焦/100克,能量的營養(yǎng)素參考值百分比則為24%。也就是說,每100克該無糖食品中含有能量1900千焦,每吃100克該食品相當于滿足一天能量需求的24%。
          減肥的核心是重塑能量攝入與能量消耗的關系,②              ,才有助于促進體重的逆增長。增加能量消耗主要是通過提高身體活動量等途徑,控制能量攝入可以通過改善飲食達到。選擇無糖食品只是眾多膳食改善的路徑之一,而過于依賴無糖食品,③              ,將無益于體重的控制。
    (1)下列誤解產(chǎn)生的邏輯原因,與文中畫線句相同的一項是
     

    A.有極少數(shù)新冠感染者因為退燒后洗澡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昏厥。所以有人認為,得了新冠,就不能洗澡。事實上,新冠感染者一般可以洗澡,如果出現(xiàn)低熱癥狀,通過洗溫水澡還有助于降溫。
    B.很多人認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熱量也越高。事實上,水果的甜度不僅與含糖量有關,還與“糖”的種類以及含酸性物質(zhì)的多少有關,甜度高的水果含糖量不一定高,熱量也不一定高。
    C.根據(jù)中醫(yī),“氣血不足”可服用紅棗、桂圓等食品改善。很多人認為,貧血患者也可多吃這些食品治療貧血。其實,“貧血”是一個西醫(yī)診斷名詞,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與“氣血不足”并不相同。
    D.很多人認為,一個人沒有生病就是健康的。其實,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既不符合有關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但又沒達到健康的標準,表現(xiàn)為一定時間內(nèi)的活力降低、功能減退等癥狀。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組卷:33引用:10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萬物皆有慣性,萬事也可以說皆有慣性。慣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物體的質(zhì)量大,慣性就大;物體的質(zhì)量小,慣性就小。慣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卻不能改變慣性;物體的質(zhì)量不發(fā)生改變,慣性就不會改變,要改變慣性,就必須改變物體本身。如今,慣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思維方式……
    ??以上材料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示,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9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