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重慶一中高三(下)月考語文試卷(2月份)
發(fā)布:2025/1/6 12:3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翻譯往往不是一“本”定音,好的意譯與直譯各擅勝場。傳統(tǒng)文學經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創(chuàng)造的結晶,也是文學譯介倍受矚目的內容之一。由于文學經典的文化內涵深厚,對翻譯要求極高,同時,讀者對譯本的接受也有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接受需求,凸顯不同時代的精神訴求與審美期待。因此,文學經典的翻譯往往不是一“本”定音,而要經過不同譯本的持續(xù)推進,以不同的側重來豐富和完善對原作的轉化。
以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為例,目前最著名的是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和英國人大衛(wèi)?霍克斯的譯本。如果根據(jù)印刷數(shù)目、再版數(shù)目、被引用率這些指標來看,霍克斯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和影響要遠勝于前者。究其原因,霍譯本立足英語讀者的認知與審美觀念,考量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在翻譯中挪用了英語文學文化中豐厚的典故、風俗與語言特征去替代漢語原文中特有的修辭、文化與審美意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萍蹤浪跡”,在霍譯本中成了“滾石無苔”;“鳳翥龍翔”的中華傳統(tǒng)意象也被譯成更具西方文化特色的“神鳥在天”。某種程度上說,霍克斯通過向目的語靠攏的歸化式的翻譯方法重構了《紅樓夢》。
相比之下,楊戴譯本則以原著為中心,立足于原著的漢語文化傳統(tǒng)、審美習慣和修辭特色,試圖讓西方讀者盡量靠近原著所呈現(xiàn)的文化世界。因此不難預料,外國讀者會在楊戴譯本閱讀過程中遇到理解困難,接受效果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然而,隨著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了解日漸深入,楊戴譯本的優(yōu)勢日漸凸顯出來:它從內容到文體風格更為忠實完整地呈現(xiàn)原著,較好地保留并傳遞出漢語文化獨有的文學魅力,展示文學和文化的本真面貌和深刻意義。
翻譯始于語言,成于思想,目的是溝通心靈,引發(fā)共鳴。傅雷的翻譯是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影響了幾代人。其翻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找到了《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英雄主義主題與當時中國社會的精神契合點。傅雷的選擇出于他對民族命運的關切,出于他希望將激情和光明帶給讀者的拳拳愛國之心。他的翻譯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價值。
傅雷的翻譯啟示我們,對“翻譯”這兩個字要有更深入的理解,把握翻譯在文化、思想、社會和創(chuàng)造意義上的多元價值,讓文字、文化與思想形成合力。事實上,文學翻譯一直和文化“走出去”緊密相連。一個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走出去了,有國際影響力了,它的文學才會更為國際讀者所關注。同樣,真正走出去且能走進去的文學作品,一定也能給人以思想啟迪和精神感染。我們在文學譯介的作品選擇上也要注重這種思想性。無論譯介思想典籍還是文學作品,根本目的是要溝通人類心靈,引發(fā)精神共鳴,互學互鑒,相互豐富。
(摘編自《人民日報》許鈞《深耕文學翻譯,增進文化交流》)材料二: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仡欀袊膶W作品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于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院長查明建提出,較之其他媒介,文學是溝通心靈、增進不同國家人民相互了解的最佳渠道。海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與接受,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翻譯研究,不應局限在譯本層面翻譯策略的研究,還應加強對譯本之外因素的研究。例如,海外譯者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結緣的契機,譯者的文學觀與其翻譯選擇、翻譯策略的關系,譯者對所譯作品的推介策略與閱讀接受效果的關系,海外譯本的“當代中國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摘編查建國、仝薇《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霍譯本使用歸化式翻譯方法,考慮了跨文化接受的問題,在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減少閱讀障礙,吸引了受眾,打開了市場。
B.霍譯本、楊戴譯本在不同時期呼應了讀者的精神訴求與審美期待,但楊戴譯本更能展現(xiàn)漢語文化的獨特魅力,所以更勝一籌。
C.傅雷翻譯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展現(xiàn)了英雄主義主題,作品飽含激情和光明,使當時中國讀者高漲的愛國之情得到進一步激發(fā)。
D.查明建認為,過去的中國文學翻譯將譯本作為研究重點,卻忽略了譯本之外的因素,未來的翻譯研究需兼顧二者。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將中西方譯作作為論據(jù)進行論證,詳略差異較大,這表明作者的論述重點是中國文學“走出去”,而非“引進來”。
B.材料一雖然討論專業(yè)的翻譯理論,但論證語言淺顯明了,這與文章的刊載平臺有關,作者考慮到了受眾群體。
C.材料二中,張峰和查明建都著眼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二人分別從文學翻譯的作用和翻譯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內容和論證觀點相近,都討論了譯本的翻譯原則,也都肯定了文學翻譯對文化交流的作用。
(3)“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根據(jù)原作和譯本的特點擬定了四部譯本的推廣思路,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推廣效果可能不理想的一項是
A.《老子》譯本除發(fā)行紙質本外,還應有網(wǎng)絡本、漫畫圖文等多種生動形式,并著眼于輸出國家的社會歷史境遇,賦予道家思想以世界性意義。
B.武俠作品《射雕英雄傳》譯本要著重宣傳俠肝義膽的武俠文化和中國文化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精神,強調“中國的《指環(huán)王》”這一稱號。
C.汪曾祺散文集《人間有味》對食物描寫細致入微,宣傳譯本時要著重體現(xiàn)中國飲食文化特色:中國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特點所蘊含的審美情致。
D.散文化小說《邊城》的日文譯本除了準確翻譯小說情節(jié)之外,還應考慮貼近日本文學中的“物哀之美”,體現(xiàn)小說中邊城風光蘊含的悲情美。
(4)優(yōu)秀的翻譯者應具備怎樣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素養(yǎng)?請結合材料分析。
(5)《紅樓夢》中詩文《葬花吟》里“風刀霜劍嚴相逼”的三個英文譯本意思不同:林語堂譯本為“一輪接一輪的打擊”,楊戴譯本為“自然的風霜雨雪冷酷”,霍譯本為“霜如劍,風在屠宰”。其中,林語堂譯本得到廣泛認可。結合材料一對林譯本和另外兩個譯本分別比較,分析林譯本得到認可的原因。組卷:5引用:3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嬸娘的彌留之際
畢飛宇 ①那種病在醫(yī)學上怎么說,我至今不知道。民間習慣于稱作癡呆癥。嬸娘死于這種病。她體面了一輩子,卻死得那么臟。她的死法比死亡本身更叫人揪心。父親說,嬸娘死的時候胳膊腿沒有一樣放得齊,連死的樣子都沒有。
②送進敬老院之前嬸娘就有病兆了,記憶力越來越硬,黏不住東西。嬸娘在敬老院共住了三百二十九天,這些日子她沒有一天過得明晰,其實是她的彌留。她的病沒有皮肉苦,嬸娘沒有一句抱怨,沒有一聲呻吟。但她的樣子卻叫所有活著的人心酸。她總是那樣笑。她當了一輩子聾啞教師,對那些失聰失語的孩子微笑了一輩子,笑得總是那樣和善慈愛。等她進了敬老院,她的笑容里已經沒有什么內容了,只是一種皮膚組織或皺紋走向??匆娝先思倚Γ揖腿滩蛔‰y受。過于善良的人其實不宜在世上活,對親人來說,他們永遠是災難;溫良慈祥的人活不出什么滋味來,一生只不過在為悲劇做鋪墊。
③嬸娘曾是一位好老師。那些可憐的家長都愿意把孩子交給她。這樣的時候嬸娘總是很歡喜。家長們都說得出嬸娘的好。其實家長們不懂得嬸娘,嬸娘不是給孩子們當老師,是當媽媽。嬸娘胖胖的,雙眼皮雙得很寬,笑起來她的好心腸總能鉆到人的心里去。孩子們都懂,人前人后用大拇指頭夸她。這種時候嬸娘的表情格外復雜,粗一看是幸福,細一看卻是憂傷。
④嬸娘走進敬老院不久就出現(xiàn)異態(tài)了,腦子一天比一天壞,和人說話越來越喜歡用手語了。嬸娘在她的教師生涯中說了一輩子手語,手語和她的呼吸與步行一樣,成了皮肉,忘不掉。好多事她記不得怎么說,卻能夠脫手而出。她的手語在孤寂的日子里越說越流暢。手語越流暢,日子也就更孤寂。沒有人聽得懂她的話,人們都說,那個瘋婆子又在裝神弄鬼了。
⑤那些日子我遠在南京,一閑下來我就會想起那個午后。那個午后嬸娘去取叔父的骨灰,我陪她去了。叔父的身材高大,高出嬸娘一個頭。當他變成骨灰之后,嬸娘能夠抱動他了。那一天趕上天陰,沒有一個人臉上有陽光,滿街的人都像行尸和走肉。嬸娘解開自己的上衣,把叔父裹在懷里。嬸娘的下巴抵在骨灰盒上,樣子像抱著一個嬰孩。我怕她太傷心,說:“我來吧?!眿鹉锊豢希瑩u了搖頭。嬸娘說:“等我過世,你要這樣接我回家?!眿鹉锏脑捊形倚亩拢野涯抗庖葡蛩纳砗笕?,沒有太陽,地上也就沒有她的身影。嬸娘在殯儀館走了長長一段路,身后就是沒有身影相隨,嬸娘走過的地方空空蕩蕩,不留任何痕跡,這很像嬸娘她的一生。種豆不能得豆,種瓜不能得瓜,的確也是難免的事。我總覺得那一天不出太陽事出有因,其中隱含了某種征兆。
⑥嬸娘只有一只腳留在人間。她利用最后的回光返照料理了自己。她把自己送進了敬老院,而叔父的骨灰在這段日子里最終成了一個謎,誰也不知道被嬸娘遺忘在什么地方了。這很像某種讖語,生和死,說到底就是記憶與遺忘——當記憶不能再記住記憶的時候,遺忘也只能遺忘一切遺忘。這很叫人傷心,甚至找不到傷心的由頭與借口。叔父徹底湮滅了,生存與死亡里頭都沒有他。他的一生把他自己的一生全弄丟了。
⑦嬸娘在敬老院不討人喜歡。人們不喜歡裝神弄鬼的人。記憶力衰退后,嬸娘再也不關心自己是誰了。時間在她身上倒過來流,她越過越小了,做母親的欲望一天一天地抬頭,最后把她纏緊了,裹住了。嬸娘天生對人好,進了敬老院就爭著給別人做好事,后來越鬧越大,拿了自己當大伙的母親了。她整天拿著小塑料盆、肥皂、小剪刀,逼著人家,要給人家洗手,剪指甲。她批評這個手臟,批評那個耳根不爽潔,鬧得人人都不喜歡她了。后來她又管到人家的作息時間上去,一清早拿著一只磚頭,挨戶地敲,叫大伙起來,活動活動。敬老院給她弄亂了,大家勸不住她,就把她關起來,反鎖在一間小屋子里。嬸娘一心想著關心別人,這不是她的記憶,是母性的天質。她得了癡呆癥,再也不會掩飾了,一心一意往別人那里送母愛。但沒有人領她的情,她的愛也就無處落實,她就是這么瘋掉的。
⑧我想我也快瘋了。嬸娘已經開始將我遺忘,而我想不出能為我的嬸娘做點什么,嬸娘在遺忘、幻覺之中重新開始了她的生命。而我太具體了,我不能成為嬸娘的幻覺。這是一個錯誤,是上帝才犯得起來的錯誤,當事人無能為力,當事人只有掉過頭去,把一切留給上帝??墒俏姨y受。晚上我對父親說:“嬸娘怎么連我都不認識了?”父親說:“她怎么能認識你,她連她自己都不認識了,保健員給她梳頭,她對著鏡子給自己打招呼,讓自己進來坐坐,她那種樣子,怎么能認得你。”
⑨我只能匆匆逸脫。我悄悄離開了敬老院,悄悄離開了老家,當天夜里我就趕往南京去了。一路上我很悲傷,生命之旅這樣漫長,至少有一半用做了逃跑。這個比例相對于動物來說,人類已經是相當進化的了。
(有刪改)文本二:
如何讀小說: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大”的問題,一個是關于“小”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如何能看到小說內部的大,同時能讀到小說內部的小。只盯著大處,你的小說將失去生動,失去深入,失去最能體現(xiàn)小說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著小,我們又會失去小說的涵蓋,小說的格局,小說的輻射,最主要的是,小說的功能。好的讀者一定會有兩只眼睛,一只眼看大局,一只眼盯局部。
(節(jié)選自畢飛宇《小說課》)(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說嬸娘死得臟,意在指責敬老院對嬸娘照顧不周,使嬸娘死得不夠體面,“嬸娘死的時候胳膊腿沒有一樣放得齊”,死狀令人揪心。
B.嬸娘當教師時笑得“和善慈愛”,讓人感覺到“好心腸”,進敬老院后笑容變得空洞,這個變化使我對“善良的人”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
C.手語是嬸娘出現(xiàn)異態(tài)、頭腦日漸混沌時越發(fā)喜歡的表達媒介。此時嬸娘用手語比語言更為流暢,卻得不到人們的理解,被認為是“瘋婆子”。
D.嬸娘在學校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可,孩子們“用大拇指夸她”,但是在敬老院卻不討人喜歡,這樣的反差令她難以接受,所以徹底瘋掉。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記憶力越來越硬,黏不住東西”選詞新穎獨特,“硬”將記憶力的退化形象化,“黏不住”則生動地表明嬸娘記憶力越來越差。
B.小說⑤⑥段補敘了嬸娘收殮叔父骨灰的事情,刪除后前后情節(jié)雖然依然完整,但這兩段卻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深刻思考,不宜刪減。
C.“這個比例相對于動物來說,人類已經是相當進化的了”將人類與動物比較,看似陳述事實,實則在反思自己的逃避行為。
D.文中回憶嬸娘的情節(jié),除了追憶嬸娘的教師生涯,講述嬸娘敬老院的生活外,還加入大量“我”的心理描寫,情感基調悲涼傷感。
(3)小說是怎樣敘述嬸娘故事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4)文本二中,畢飛宇認為讀小說應該關注到“大”與“小”的問題,請結合文本一,談談你對此的理解。組卷:8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對于時代感強的作品,觀眾往往以更為苛刻的標準評判,因為這種飽含民族共同記憶的內容,既不容輕慢,亦不容夸大。《大考》以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意、生動流暢的敘事、短小精悍的體量,真實展現(xiàn)了封校過年、居家辦公、上網(wǎng)課等一系列疫情時期的特殊印記,又將洪災導致高考延期的真實事件融入其中,極易令觀眾尤其是近年參加高考的①_______及其背后的家庭產生共情與共鳴。“太真實了”“真心好看”等,成了觀眾評論里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話語。
不僅電視劇創(chuàng)作是對現(xiàn)實的映照,更是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審美創(chuàng)造和精神引領。在劇中,金和縣的市井百態(tài)、中學校園的場景、②_______的誓師大會、埋在書本里的課桌以及貼滿墻壁的獎狀等,都充滿了紀實感和親切感。此外,兩位校長翁婿關系的建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非典”時期的巧妙勾連等,又在某種程度上營造出一種鏡像和互文效果,賦予了劇作兼具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審美特征。
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密聯(lián)系、休戚與共,才能發(fā)出③_______的聲音。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的諸多偉大實踐為電視劇創(chuàng)作提供了④_______的創(chuàng)作靈感?!洞罂肌冯m在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縱深感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但仍不失為一次緊跟時代脈搏的用心實踐,對未來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3)請結合材料內容和副標題,用三個詞語或短語為材料擬一個主標題。
——電視劇《大考》的動人底色組卷:4引用: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br />——習近平總書記 表情包不失為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每個人都可以用“柔和美圖”避免文字的鋒芒畢露,用“夸張效果”渲染情感的飽滿濃烈,用“安全從眾”隱藏自我的真實態(tài)度。
——《人民日報》 發(fā)語音不僅省時省力,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具親切感和人情味。
——《衢州晚報》 表情包、語音等已成為時代的重要表達元素。復興中學辯論社將舉辦一場以“文字更重要還是表情包、語音更重要”為辯題的辯論賽。請你結合材料,選擇一方,站在該方一辯的立場上寫一篇陳述詞。
要求: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③注意正確使用辯論術語。④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組卷:1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