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高考生物試卷(等級性)
發(fā)布:2024/10/31 15:30:2
一、本部分共15題,每題2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
1.ATP是細胞的能量“通貨”,關于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h2>
組卷:353引用:13難度:0.7 -
2.如圖是馬鈴薯細胞局部的電鏡照片,1~4均為細胞核的結構,對其描述錯誤的是( ?。?br />
組卷:534難度:0.7 -
3.將某種植物置于高溫環(huán)境(HT)下生長一定時間后,測定HT植株和生長在正常溫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溫度下的光合速率,結果如圖。由圖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h2>
組卷:609引用:29難度:0.5 -
4.酵母菌的DNA中堿基A約占32%,關于酵母菌核酸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370引用:13難度:0.7 -
5.如圖為二倍體水稻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某一時期的顯微圖像,關于此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h2>
組卷:324引用:12難度:0.7 -
6.如圖為某遺傳病的家系圖,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
對該家系分析正確的是( ?。?/h2>組卷:451引用:8難度:0.7 -
7.研究者擬通過有性雜交的方法將簇毛麥(2n=14)的優(yōu)良性狀導入普通小麥(2n=42)中。用簇毛麥花粉給數以千計的小麥小花授粉,10天后只發(fā)現兩個雜種幼胚,將其離體培養(yǎng),產生愈傷組織,進而獲得含28條染色體的大量雜種植株。以下表述錯誤的是( ?。?/h2>
組卷:186難度:0.7
二、本部分共6題,共70分。
-
20.玉米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研究種子發(fā)育的機理對培育高產優(yōu)質的玉米新品種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個籽粒都是受精后發(fā)育而來。我國科學家發(fā)現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現嚴重干癟且無發(fā)芽能力的籽粒,這種異常籽粒約占。籽粒正常和干癟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遵循孟德爾的14干癟籽粒,這些植株所占比例約為14
(2)為闡明籽粒干癟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者克隆出候選基因A/a。將A基因導入到甲品系中,獲得了轉入單個A基因的轉基因玉米。假定轉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體的非同源染色體上,請從下表中選擇一種實驗方案及對應的預期結果以證實“A基因突變是導致籽粒干癟的原因”。實驗方案 預期結果 Ⅰ.轉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Ⅱ.轉基因玉米×甲品系
Ⅲ.轉基因玉米自交
Ⅳ.野生型玉米×甲品系①正常籽粒:干癟籽?!?:1
②正常籽粒:干癟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癟籽?!?:1
④正常籽粒:干癟籽?!?5:1
(4)為確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體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進行分析。用基因型為mm且籽粒正常的純合子P與基因型為MM的甲品系雜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異性引物,對F1植株果穗上干癟籽粒(F2)胚組織的DNA進行PCR擴增,擴增結果有1、2、3三種類型,如圖2所示。
統(tǒng)計干癟籽粒(F2)的數量,發(fā)現類型1最多、類型2較少、類型3極少。請解釋類型3數量極少的原因。組卷:380難度:0.5 -
21.近年來發(fā)現海藻糖-6-磷酸(T6P)是一種信號分子,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起重要調節(jié)作用。研究者以豌豆為材料研究了T6P在種子發(fā)育過程中的作用。
(1)豌豆葉肉細胞通過光合作用在
(2)細胞內T6P的合成與轉化途徑如下:
底物T6PS酶海藻糖P酶
將P酶基因與啟動子U(啟動與之連接的基因僅在種子中表達)連接,獲得U-P基因,導入野生型豌豆中獲得U-P純合轉基因植株,預期U-P植株種子中T6P含量比野生型植株
(3)本實驗使用的啟動子U可以排除由于目的基因
(4)在進一步探討T6P對種子發(fā)育的調控機制時,發(fā)現U-P植株種子中一種生長素合成酶基因R的轉錄降低,U-S植株種子中R基因轉錄升高。已知R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r的種子皺縮,淀粉含量下降。據此提出假說:T6P通過促進R基因的表達促進種子中淀粉的積累。請從①~⑤選擇合適的基因與豌豆植株,進行轉基因實驗,為上述假說提供兩個新的證據。寫出相應組合并預期實驗結果。
①U-R基因
②U-S基因
③野生型植株
④U-P植株
⑤突變體r植株組卷:19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