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牡丹江二中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25 14: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歷史劇是基于歷史真實進行藝術虛構的產(chǎn)物。從媒介形態(tài)來劃分,歷史劇可以用話劇或影視劇的形式呈現(xiàn);從風格類型來劃分,歷史劇又有“正說”與“戲說”的區(qū)別。但究其共性,它們都是基于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展開的。
          歷史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歷史劇以“歷史”為修飾,就杜絕了完全虛構的可能。如果一個故事毫無疑問是虛構的,那么觀眾不會向創(chuàng)作人責問其是否真實。如《步步驚心》《宮》這類穿越劇被限定在“奇幻”一隅,這是因為劇中的穿越情節(jié)消解了歷史框架,解構了觀眾對于歷史真實的意義期待。
          那么,歷史劇應該對歷史忠實到何等程度呢?這一向是戲劇評論家們爭論的課題。諸多論者都論及這個“度”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厘清“度”的形式邊界。比如,有的論者認為這個“度”體現(xiàn)了與歷史真實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這個“度”,就有可能改變“正說”的本質,而完全走向“戲說”;有的論者認為歷史劇雖然應該嚴格遵循歷史,但不等于不可虛構,只是要注意把握住“度”,即萊辛所說的“歷史內(nèi)在的可能性”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可能發(fā)生的事”。前者以“度”來劃分正說與戲說,后者以“度”來評估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二者都強調(diào)了“度”在歷史劇創(chuàng)作中的關鍵性,但都沒有說清楚可供判別的標準。所以,類似于“適度的戲說、隱射、反諷、戲仿,有助于讓歷史人物脫掉過于僵化刻板的面具”這種說法,往往又會遭遇“過度戲說以致消解歷史”的批評。由此來看,文本類型與觀眾闡釋之間始終存在著形式邊界與解釋策略的關系問題;這就需要著力探討歷史劇在建構真實上的敘述策略,即“度”的形式特征。
          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無法交由個體,畢竟任何文本都會被一些人視作“事實”,而被另一些人視作“虛構”。再者,意義判定的標準也在流變,虛構的邊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是動態(tài)的,是不斷變化著的。例如,遠古神話被先民視為歷史真實,如今卻被判定為藝術虛構。因此,對于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只能交由整個闡釋社群。但是,闡釋社群提供的意義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闡釋社群會隨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遷,成員范圍也在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文本的真實與虛構時要有一種動態(tài)的視域。
          歷史真實所承載的內(nèi)容是有限的、片段的、存有矛盾與秘密的,這些空白可以經(jīng)由劇的內(nèi)容來串聯(lián),豐富與自洽。歷史劇有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洽的可能世界,并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生成新的景觀。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與細節(jié)為歷史劇的虛構提供了底本,在此基礎上的推演、改造,填充,既保證了情節(jié)要素的正確,又差異化地再現(xiàn)了某種可能真實。
          最終的結果是,歷史劇的真實與虛構需要確立各自的意義限度,即通過一系列敘述策略去建構彼此之間的形式區(qū)隔,既不能消解觀眾對于歷史真實的期待,更不能陷入消解歷史的虛無。歷史劇中的虛構也只是有限度地去改編歷史真實,歷史真實也需要為其中的虛構部分提供必要的理據(jù)支撐;而在真實與虛構博弈過程中生成的形式特征,恰恰是需要通過學理辨析才可以廓清的。
    (摘編自陳文斌《真實與虛構:歷史劇中的符號區(qū)隔及其文化效應》)材料二:
    “失事求似”的創(chuàng)作理念,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插上了浪漫主義的翅膀。郭沫若說:“劇作家的任務是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劇作家有他創(chuàng)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歷史的成案,對于既成事實加以新的解釋、新的闡發(fā),而具體地把真實的古代精神翻譯到現(xiàn)在?!?br />      在歷史劇《屈原》的創(chuàng)作中,郭沫若對史料進行了提煉加工,運用豐富的想象,去推測歷史的必然,發(fā)掘歷史的精神,進行了大膽而合理的虛構。他有意削弱屈原憂郁彷徨的一面,而突出其剛毅堅定的一面;削弱屈原忠君的一面,強調(diào)其反抗的一面,并且將屈原放在抗秦反媚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其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郭沫若根據(jù)個別史料進行想象,把宋玉寫成一個小人。張儀的形象,也不完全符合歷史真實。這些藝術創(chuàng)造,都盡可能有史實的依據(jù),既不失歷史真實的限制,又能凸顯歷史人物的精神,滿足現(xiàn)實斗爭的需要。
    《屈原》的演出在當時的國統(tǒng)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劇中的屈原與現(xiàn)實生活中堅持抗日、進步的愛國者和民族志士,面臨的矛盾和遭遇有神似之處。因此,屈原所受的冤屈、陷害,以及他的憤怒、他的抗議,便極能叩擊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心靈,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使這部作品更具戰(zhàn)斗性和時代性。
    (摘編自寧爽《淺析郭沫若話?。记镜乃囆g特色》)(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劇可以按照媒介形態(tài)或風格類型進行劃分,但這都基于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展開,兼具真實與虛構這兩個特征。
    B.萊辛等人認為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要體現(xiàn)與歷史真實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要遵循歷史內(nèi)在的可能性,敘述可能發(fā)生的事。
    C.當代藝術研究者未必認同遠古先民眼中的歷史真實,因為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是動態(tài)的,可能隨著歷史發(fā)展不斷變化。
    D.“失事求似”的理念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擺脫歷史事實的束縛提供了可能的途徑,也有助于把真實的古代精神翻譯到現(xiàn)在。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歷史劇中真實和虛構的關系,但二者論述的側重點并不相同。
    B.歷史真實與虛構的意義判定無法交由個體,這導致個體不能判斷歷史劇情節(jié)的真?zhèn)巍?br />C.歷史劇《屈原》根據(jù)個別史料進行虛構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郭沫若所要表現(xiàn)的歷史精神。
    D.歷史劇若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便能引發(fā)當代觀眾的共鳴,體現(xiàn)戰(zhàn)斗性和時代性。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黑格爾把歷史劇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文本類型,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歷史劇創(chuàng)作的重要原則。
    B.《紅樓夢》采用了“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特殊筆法,真實、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盛極而衰的特征。
    C.俄羅斯文學家阿?托爾斯泰在《論文學》一書中說:“戲劇的本質就是大家在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把虛構變?yōu)檎鎸崱!?br />D.歷史劇《膽劍篇》取材于“臥薪嘗膽”的歷史記載,但是作者曹禺在原有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虛構與加工。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復興中學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舉辦在即,同學們準備依據(jù)教材中《屈原列傳》《離騷》等作品,創(chuàng)作歷史課本劇《屈原新傳》參加匯演。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同學們創(chuàng)作時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組卷:15引用:7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販夢者
    石鐘山
           林又在講自己的夢,說的是,一位盲人演唱師傅帶著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說書唱戲。一日,徒弟問師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師傅應:等拉斷第一百根琴弦時,眼睛就會看到光明。小徒弟有了希望,隨師傅風里雨里奔走于演出場所。后來師傅離開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徒弟,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標,他帶著徒弟一如師傅帶著他在執(zhí)念中拉琴,一根根被拉斷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終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斷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并沒有如約而至。他病倒了,因為心里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無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過了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師傅的用意。徒弟問他:師傅,我的眼睛什么時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說:當你拉斷一百二十根琴弦時,自然會看到光明。徒弟笑著,心里已經(jīng)亮了。他看不見徒弟,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這樣的,亦如當年自己的樣子。
          林講完這個故事時,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著,仿佛自己做了一場夢,醒來久久地思考著什么,卻想不到盡頭。不久,宿舍的人便各自尋找自己的夢境去了。他卻沒有睡著,他還要繼續(xù)想明晚的故事。
          此劃,他們已是大四學生了,他講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樣,一根琴弦拉斷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貧困學生,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父母跑運輸,車出了事故,再也沒有回來,是爺爺靠拾垃圾把他養(yǎng)大,又供他上大學。進入大學,他申請了助學貸款。為了還貸款,他一有時間就出去打工還貸。
          四年前剛入學時,住在下鋪的趙姓同學一日晚上睡不著,動員大家講故事,并許諾說:誰的故事講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來。趙同學家境般實,吃穿用度都是全宿舍最好的。于是大家搜腸刮肚地拼湊著故事,但似乎這些故事總不能讓趙同學滿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開始講,他講完后,趙同學很快進入夢鄉(xiāng),甚至有的同學在故事還沒講完便酣然入夢。而趙同學也從不食言,包下了一日三餐,自己吃什么就讓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時還有水果或者酸奶什么的。
          林節(jié)省了三餐的錢,生活輕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變才好,不然覺得對不起趙同學的一日三餐。一日,趙同學認真地凝視著他問:你怎么會有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答:我講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夢。趙同學啞然,同學們亦啞然。在同學眼里,他便神秘起來,他每日的夢有頭有尾,還絲絲入扣,引人入勝,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夢呀。他們的夢往往有頭無尾,早晨睜開眼睛,夢境早忘光了。他在眾同學羨慕的目光中度過了四年。在這四年中,一個宿舍其他五個人,都享受了他的“夢”,也有許多同學輪流請他吃一日三餐:趙同學并不爭搶,沒有別的同學主動請林時,他才會出現(xiàn)。
          一晃四年大學生活結束了,林和趙被雙雙保研。他倆依然是一間宿舍,趙同學依然聽林的故事,直到林聽見趙同學的呼吸均勻起來,他的故事才會結束。在這期間,林也曾拒絕趙同學的一日三餐,但總會被趙同學駁回,趙同學感激地沖他說: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沒有你的故事,我會睡不著覺的。
          研究生畢業(yè),趙同學留校做學術研究,林在家鄉(xiāng)的省城聯(lián)系到一家研究所。臨別時,趙同學說:謝謝你每天給我講的故事。林也感動地說:我吃了你這些年的飯,感謝的應該是我。兩個同窗好友在用力擁抱中分別。
          幾年后,林突然接到趙同學的電話,說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兩人約好相見,地點是他定的。還沒到約定時間,他就站在飯店門口張望了。飯店是五星級的,趙同學見到他吃了一驚,望著他身后的飯店責備道:怎么定在這了?咱們是老同學,就是敘敘舊,何必這么破費。他不說什么,領著老同學往里走。
          偌大的包間就他們倆,菜品多,酒也是頂級的。趙同學掃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請。他只是笑一笑,端起酒杯道:老同學,這些年我一直想找機會答謝你,是你讓我大學生活有飯吃。說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趙同學凝視著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聽你的故事也能睡著,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頓飯能換來的。
          那天晚上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謝謝老同學,我永遠記著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謝你讓我講故事。趙同學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說:你為什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辭了,現(xiàn)在靠什么生活?他聽了又淡然一笑:我現(xiàn)在是個販夢者。趙同學似乎不解,怔怔地望著他。他解釋道:我現(xiàn)在是個網(wǎng)絡作家,每天在網(wǎng)上寫故事,筆名就叫“販夢者”。趙同學如夢初醒,驚叫一聲,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懷里,小聲地說:其實當年你不講故事,我也會請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讓你每日講故事。他推開老同學,他認真地沖老同學鞠了一躬道:感謝你讓我成為現(xiàn)在的販夢者。
          那晚兩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講的故事道:老同學還記得當年那個拉斷一百根琴弦的小徒弟么?老同學望著天空悠長地說:當然記得,人得有夢才會好。
    (選自《今晚報》,2021年9月7日,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徒弟笑著,心里已經(jīng)亮了”這一細節(jié)說明,盲徒弟雖明知自己無法恢復光明,卻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B.林同學為求一日三餐而創(chuàng)新求變構思故事,無意中開發(fā)了文學創(chuàng)作思維,使自己初步具備了“販夢”的能力。
    C.趙同學應約和林在五星級酒店相聚,就餐前正色道:今晚我請。此舉是為了顯示自己在物質上依舊保持優(yōu)越性。
    D.林同學雖然憑借講故事的能力成為網(wǎng)絡作家,并過上了優(yōu)裕的生活,但為此也辭去了公職放棄了最初的夢想。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用詞妥帖,如“但似乎這些故事總不能讓趙同學滿意”中的“似乎”一詞表不確定性,暗含趙同學失眠是假,助人為真的意思。
    B.小說多次寫到“夢”:趙聽了林的故事不再失眠酣然入夢,林在網(wǎng)絡書寫夢想……這些“夢”都屬于虛寫,可讓小說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C.小說寫到林、趙兩位同學的兩次不同場景的擁抱,心情各有不同:前者含有不舍、感謝和祝福,后者含有驚喜、贊賞和欣慰。
    D.小說最后一段與小說開頭所講故事相照應,使林同學這一人物形象更豐滿,使小說結構完整嚴謹,同時也起到凸顯主旨的作用。
    (3)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林同學,還是趙同學?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4)《販夢者》入選“中國小說協(xié)會2021年度好小說”,文學評論家認為其創(chuàng)新之處是將當代故事和民間故事相互融合,請結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組卷:20引用:3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3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蟑螂是歷史最悠久的害蟲之一。蟑螂的腿關節(jié)上的神經(jīng)末梢十分敏感,輕微的腳步都能感受得到。蟑螂尾部有復雜的震動感受器,能感知震動來源的方向,方便朝相反的方向逃跑。
          ①            ,這些短毛既能判斷食物的味道,②                    ,避免被毒藥傷害。
          人類與蟑螂的戰(zhàn)爭一直在進行著。對付蟑螂首先應該注意家居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我們都知道,誰家的廚房臟,③                平時我們要把剩飯、剩菜用保鮮膜密封好,要及時傾倒各種生活不必要的垃圾,做完飯后要及時灶臺和水槽,這樣蟑螂就會因此找不到食物而離去。各種廚房用具和家里的隱蔽角落要定期清理,讓蟑螂沒有藏身之處,并減少它們的繁殖機會。另外,我們在裝修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預防蟑螂。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是”字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的“是”字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復興中學這個學校好好,但距離市區(qū)太遠了。
    B.《歸去來兮辭并序》的作者陶淵明。
    C.他這個人比較固執(zhí),太自以為了。
    D.春天來了,江南的雨確實多。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四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調(diào)整語序,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6引用:2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說,蘇軾的《石鐘山記》“在登山臨水的興致之中,始終縈繞著求真辮偽的旨趣”。而求真辨?zhèn)蔚倪^程中,大抵要經(jīng)歷“質疑、求實、反思”三個階段。這無論是對我們的學習求知還是人生成長,都具有積極意義。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照搬古文內(nèi)容,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8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