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更多>>
![]() |
開學模擬
溫故知新
夯實基礎
穩(wěn)步提升
瀏覽次數(shù):13
更新:2025年02月10日
|
![]() |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485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951.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 個字。
許多人勤奮地買書、讀書、藏書,但你問他們這么多年下來最喜歡什么書、哪位作者對自己影響最大,①發(fā)布:2024/11/17 8:30:1組卷:29引用:10難度:0.5952.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h2>
發(fā)布:2024/11/17 8:0:16組卷:156引用:10難度:0.995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宋祁《玉樓春》詞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崩顫O《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紀評蘇詩》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边@表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彼稳嗽娢睦锍0选棒[”字來形容無“聲”的景色。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xiàn)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曾說,音樂的聲調搖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動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那可以算是哲學家對通感的巧妙的描寫。
(摘編自錢鍾書《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靈敏的觸覺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懷地觀摩,而且嚴辨淄澠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逗商猎律愤\用的手法是多樣的。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逗商猎律访鑼懙募?,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此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jīng)驗作概括的推論”。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xiàn)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xiàn)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朱自清還認為“花和光固然是詩,花和光以外也還有詩”“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詩……任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以敏銳的感覺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詩”。從《荷塘月色》里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正是這樣努力去發(fā)掘蘊含在大自然里的這些“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極力摹寫了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創(chuàng)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確實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還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使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編自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經(jīng)非常慘淡,因為貧窮,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帶妻兒回揚州,打算與父母和解,結果不僅沒有解決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揚州,但是又怕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定,因而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語。這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在性質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較深刻的心理和藝術的奧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生活”,“還是別提超然為好”,“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當然這種逃避是不輕松的:“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這些表明朱自清因為考慮到妻子孩子的責任問題,而不能絕對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擇。
(摘編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漁與紀昀兩位大家的認識有點少見多怪,說明古人對“通感”的認識還存有分歧。
B.“通財之誼”原指交情甚篤的朋友之間的錢財往來,文中指各個官能的領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較少運用,《荷塘月色》中則運用得巧妙、奇特、新穎。
D.“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中的“這幾天”應該有所指,孫紹振順著此思路得出新結論。
(2)下列語句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中的“通感”觀點的一項是
A.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3)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者憑常有的經(jīng)驗質疑朱自清散文中關于“月夜蟬聲”的描寫,表明作家寫作時不能憑想象,要親自體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詩意,是因為朱自清以敏銳的感覺發(fā)現(xiàn)了荷塘月色中的“詩”。
C.朱自清提倡文學語言要“順口”“順耳”“順眼”,他的《荷塘月色》確實做到了。
D.對《荷塘月色》所表達的“自由”,不能僅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從倫理的角度理解。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觀點,這樣寫有哪些好處?
(5)材料二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荷塘月色》的?請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1/17 8:0:16組卷:15引用:4難度:0.595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韓愈被貶逐到“瘴癘險遠”的中國嶺南邊陲潮州,開始了他為期八個月的潮州刺史之旅。在文人、官方、黎庶的共同演繹下,一位具有多重面相的民間韓愈逐漸形成。
首先,韓愈曾被仙化。后世演繹最多的是韓愈在趕赴潮州途中完成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此詩加上《贈徐州族侄》一詩,在唐代《酉陽雜俎》中被演繹為“韓愈責侄”“牡丹開花”“葉顯韓詩”等情節(jié)。宋元以來,以韓湘子度脫韓文公為題材的戲曲作品明顯增多,如《韓文公風雪阻藍關記》《韓湘子三度韓文公》等。孫濤《全唐詩話續(xù)編》除轉引《青瑣高議》中韓湘故事外,還把《別湘》一詩附會為韓愈所作,詩中“好待功成身退后,卻抽身去臥煙蘿”是對韓愈成為道教仙化人物的進一步演繹。
其次,被奉為“飲食必祭”的神靈。咸平二年(999),潮州通判陳堯佐開全國首例,修建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元豐元年(1078),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一躍成為舉國崇祀的對象。元祐五年(1094),知州王滌遷祠,前后近百年的時間,尊韓、崇韓、祀韓已蔚然成風,潮州人對韓愈“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尤其是蘇軾的《韓文公廟碑》一文,對韓愈推崇備至,把他視為“參天地”“關盛衰”的真理化身以及神人共鑒、“浩然獨存”的精神象征,夯實了他“百世師”“天下法”的至尊地位。
再次,成為通神又親民的傳說人物。由于韓愈在人們心目中地位隆崇,關于他的傳說也不斷產(chǎn)生。比較出名的傳說故事《湘子橋》,講述了韓愈作為仙化人物,邀來八仙與廣濟和尚,分東西兩頭共同造橋的故事。這個傳說敷衍了這一名橋的來歷,揭示了民間儒、釋、道并存的信仰現(xiàn)狀。有些事跡與他無關,像興修水利、修堤鑿渠之舉,但民眾將這些關乎自身生命財產(chǎn)的重要事跡附會在他身上,并以游神賽會的形式,代代祭祀。民眾在爭相傳頌中,將那些符合自己生活愿望、情感表達和審美觀念的題材,不斷夸大、附會、疊加,使韓愈成為一個箭垛式人物。
最后,是開啟民智、?;菀环降木裣笳?。韓愈寓潮期間,恢復州學,遴選師資,捐款興學,供給膳食,改變了當?shù)亍叭瞬蛔R禮”“耳絕《鹿鳴》”的文化現(xiàn)狀,獲得“海濱鄒魯”的文化盛譽,從此這里文運弘開,士人增多,風俗丕變,成為“篤于文行”“弦歌不輟”的“臨海名邦”,后世亦將他奉為“三啟南云”“百世師”“泰山北斗”“百代文宗”等。他成就的“海濱鄒魯”,不僅是當?shù)匚幕笔⒌臉俗R,也是潮州民眾向外推介、自我約束、不斷提升的道德標桿。在這種精神的引領感召下,“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觀念成為當?shù)厣形闹亟痰奈幕瘋鹘y(tǒng)。在文人、官方、黎庶的敬奉下,他的影響力不斷播揚,形成“兒童能誦鱷魚文”“于今香火遍瀛洲”的盛況。
總之,寓潮韓愈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大背景下,官方與民間合力形成的具有多重面相的文化產(chǎn)物。他歷經(jīng)時間考驗和廣大民眾的傳承,自身價值常被重構,逐漸成為這個地方、區(qū)域乃至國家的集體記憶。
(選自李言統(tǒng)《韓愈寓潮的民間面相》,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愈在潮州任職八個月便被不斷演繹與推崇,充分體現(xiàn)了他在潮州歷史中的地位。
B.后人為了提升對韓愈的認識,不斷演繹相關信息或典故,甚至還有穿鑿附會的現(xiàn)象。
C.韓愈在宋代被奉為“飲食必祭”的神靈,還被宋神宗提高到與孔子并駕齊驅的地位。
D.韓愈在潮州恢復州學、遴選師資等一系列舉措改變了當?shù)氐娘L俗,提升了文明程度。
(2)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文本觀點的一項是
A.韓愈曾以“欲為圣明除弊事……好收吾骨瘴江邊”向侄孫韓湘流露出滿腹郁憤的情緒。
B.清代戲曲劇本選集《綴白裘》中有不少關于神仙韓湘子三度叔父老文公(韓愈)成仙的故事。
C.潮州人把韓愈從忠臣良吏、文人先賢擴展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地方保護神。
D.潮州子弟或許在韓愈以及《師說》的影響下,以“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為古訓。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后人根據(jù)韓愈時代儒、釋、道并存的信仰現(xiàn)狀,便把他修建湘子橋的事實加以神化。
B.盡管文人、官方、黎庶對韓愈的認識會有差異,但他們對其頌揚的目的都是開啟民智。
C.從神化到“人化”的轉變,表明隨著歷史與時代的進步,人們對韓愈的認識越來越理性。
D.由民眾傳承的韓愈精神所構成的潮州文化有利于增強國家的集體記憶。發(fā)布:2024/11/17 6:30:1組卷:0引用:3難度:0.6955.對《登高》一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h2>
發(fā)布:2024/11/17 5:0:1組卷:69引用:5難度:0.7956.下面一段文字中加點詞有錯誤的一項是( ?。?br /> 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蘇軾把氣吞海岳的豪情融匯在盛衰榮辱、興亡成敗的刀兵鏖戰(zhàn)之中;把英雄和美人統(tǒng)貫在風光之內;把強大與弱小、智慧和力量的較量擺放在墻櫓灰煙之間;辛棄疾把抗金復國的壯志融匯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恢宏氣勢之中,把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的感慨安放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之間,把戰(zhàn)爭烽火和茍且偷安的對照擺放在百姓的歌舞升平之中。
發(fā)布:2024/11/17 5:0:1組卷:60引用:4難度:0.9957.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各題。
漁家傲
朱敦儒
誰轉琵琶彈側調,征塵萬里傷懷抱??蜕ⅫS昏庭院悄,燈相照,春寒燕子歸來早。
可惜韶光虛過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鶯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間何處尋芳草。(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征塵萬里”點明了客居他鄉(xiāng)的處境,“傷懷抱”一詞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
B.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詞人眼中充滿情義,燕子早早歸來給自己帶來了慰藉。
C.“客散黃昏庭院悄”寫出了客人聚會離開后庭院靜謐的情形,給人孤單落寞之感。
D.“只恐鶯啼春又老”一句既點明時令,又在景物描寫中寄托著強烈的人生感慨。
(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詞句加以分析。發(fā)布:2024/11/17 2:0:1組卷:4引用:5難度:0.695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眼下中國詩歌所遭遇的最為嚴重的生存困境,無疑是社會大眾整體上對新詩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態(tài)度。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以為這是社會大環(huán)境變化導致的必然結果。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變化。詩歌要有發(fā)自于內心的真實聲音,才能打動人,引起人們的共鳴。面對中國當代詩歌不景氣的現(xiàn)實,詩歌的創(chuàng)作不能孤芳自賞、閉門造車。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讀者。
長期以來,詩歌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越來越弱化,很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與社會變化、現(xiàn)實生活漸行漸遠。重提和倡導詩歌回歸現(xiàn)實,并不是要給詩歌設定規(guī)矩和限制。任何詩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詩人應該責任和道義在肩,他的寫作應該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F(xiàn)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寶藏,認識現(xiàn)實就是認識自己。不僅要在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中洞悉它的變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會形態(tài)、人們的觀念與精神世界的演進?,F(xiàn)實不是空泛而虛假的概念,不是簡單的油鹽醬醋,而是我們生命與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誠然,從文學概念上講,直接進入現(xiàn)實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發(fā)酵。但就詩歌而言,需要及時敏感地介入現(xiàn)實。詩人在個體精神承擔的基礎上,要研究怎樣才能夠與社會和時代進行溝通和融入,在現(xiàn)實中找到自己。這種溝通和融入就是對現(xiàn)實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現(xiàn)實書寫。詩人不能在現(xiàn)實面前束手無策,喪失了進入的能力。
(摘編自梁平《讓詩歌回歸現(xiàn)實》) 材料二:新世紀詩歌為什么需要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首先,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是一個詩人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更是一個詩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語言作為一個具有民族特質的書寫符號,本身就是記錄時代、書寫現(xiàn)實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切近時代、觀照自身的情感紐帶,與民族的歷史進程和時代特征密切相關,更因其澄澈優(yōu)美之特性,承擔著發(fā)現(xiàn)、記錄和引領的使命。古人說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應該也是我們當代詩歌所應當努力的方向。其次,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是優(yōu)秀作品的應有之義和內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實踐場域和素材源泉。詩歌偉大之處就在于其所體現(xiàn)的復雜深邃的生命體驗和深刻永恒的現(xiàn)實關懷,在于體察時代、觀照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和傳播時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與生活之美好。為了保證自己身份和書寫的有效性,我們需要緊扣時代脈搏,緊扣當代現(xiàn)實,才能既保證其成立,又保證其有意義。
我們如何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樣的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首先,關于新世紀詩歌的寫作姿態(tài)和文本立場,我認為寫詩就是自我的修煉,詩人應當培養(yǎng)關心時代、關切人民的精神品質和責任擔當。詩人抒寫時代、體察時代,才可能在當代時空中拓展語言空間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會具有更加深切的現(xiàn)實影響力和生命縱深感。我們應該主動地深入現(xiàn)實、深入人民,真正用腳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個人坐在書房勾勒想象。其次,關于新世紀詩歌對于時代關系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處理,我認為詩人要對此保持某種“隨意而警醒”的“凝視”。這段話的前半句來自張棗:“作為詩人,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混跡在人群中,內心隨意而警醒?!焙蟀刖鋪碜远錆O:“一個詩人與他的時代不能過分契合,又不能過分脫節(jié),而是要保持一種‘凝視’關系?!边@都告訴我們在處理與時代的關系時,既要深入時代和現(xiàn)代內部,去摸索和體察其內部的細微之處,同時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離地審視這個時代。只有這樣包含著接納與對抗、切近與疏離的審視,我們才既能保持審慎而清醒的認知,又能完成詩歌寫作必要的美學與思想的高度,寫出切入這個時代的詩篇。
(摘編自童作焉《新世紀詩歌寫作的現(xiàn)實關懷和時代精神》) 材料三:新詩的精神重建不是口號,而是呼喚我們詩壇曾有的但已經(jīng)缺失了的精神內涵。詩歌有了精神有了內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當下困頓的詩壇重提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其目的就是為新詩重建找一條道路,使得新詩重建變?yōu)楝F(xiàn)實。
這里所說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不同于現(xiàn)實主義。后者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認為文學要忠實地反映現(xiàn)實,強調的是冷靜、客觀的模仿現(xiàn)實世界,要“按生活本來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強調一種姿態(tài)--批判、介入、關懷現(xiàn)實和責任的承擔。因此,二者不在一個層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創(chuàng)作的精神和態(tài)度。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屬于敘事文學,而現(xiàn)實主義精神屬于一切文學和藝術。無論何種表現(xiàn)方式的文學都離不開現(xiàn)實主義精神,現(xiàn)實主義精神是一種獨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不一定必須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諷、象征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現(xiàn)實主義精神是超越一切創(chuàng)作方式的,它的具體寫作方式可以是現(xiàn)實主義,也可以是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等。無論何種表現(xiàn)方式的作品,都必須以現(xiàn)實主義精神為精髓,詩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詩壇的困境與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缺失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中國新詩要二次復興,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須進行精神重建,而筆者認為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現(xiàn)實主義精神不是歌功頌德,要做到社會的關懷性與詩歌獨立性相結合?!拔母铩睍r期的詩歌寫作可以稱之為“意識形態(tài)”寫作,詩歌成了時代的傳聲筒,寫作失去了獨立性,也就喪失了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摘編自令狐兆鵬《中國新詩重建的方向:現(xiàn)實主義精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需要及時介入現(xiàn)實,但作為文學概念的一種,詩歌進入現(xiàn)實需要沉淀,以至于詩歌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越來越弱化。
B.語言承擔的使命是發(fā)現(xiàn)、記錄和引領,詩人運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內容必須是關于當前的時代和生活的。
C.材料二從“為什么”的角度進一步闡明材料一的觀點,并指出詩人要增強深入現(xiàn)實、關心時代和人民的主動性。
D.針對材料二的觀點,材料三有不同意見,其提出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概念與材料二中“現(xiàn)實關懷”的概念本質不同。
(2)根據(jù)上面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優(yōu)秀的詩人要清楚現(xiàn)實的表面變化和內在演進,并及時介入;沒有真正的介入,就沒有真正的現(xiàn)實書寫。
B.緊扣時代脈搏和當代現(xiàn)實,才能將復雜深邃的生命體驗和深刻永恒的現(xiàn)實關懷表現(xiàn)出來,成就偉大的詩歌。
C.現(xiàn)實主義精神比現(xiàn)實主義更強調積極介入的姿態(tài),因此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的是現(xiàn)實主義精神而不是現(xiàn)實主義。
D.我們倡導詩歌回歸現(xiàn)實,引導詩人走向當代詩歌的精神重建,但這并不否定詩人主體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立性。
(3)詩歌回歸現(xiàn)實能否改變目前詩壇的困境?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發(fā)布:2024/11/16 23:0:2組卷:18引用:5難度:0.7959.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題。
在《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中,小廝興兒曾評價過賈府中的幾位主子。以下兩段文字評價的分別是哪兩位女性人物?請結合相關情節(jié),簡要說明畫線部分的評價。
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三姑娘的渾名是“玫瑰花兒”……又紅又香,無人不愛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養(yǎng)的,“老鴰窩里出鳳凰”。發(fā)布:2024/11/16 23:0:2組卷:45引用:12難度:0.7960.《鄉(xiāng)土中國》屬于哪一門學科著作?( )
發(fā)布:2024/11/16 23:0:2組卷:14引用:2難度:0.8
![login](http://img.jyeoo.net/images/root/visitor-fixe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