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章節(jié)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更多>>
已完結(jié)
|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420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已完結(jié)
|
熱點預測
高考復習
新題搶練
瀏覽次數(shù):160
更新:2025年01月21日
|
5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蔡元培
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
要求:圍繞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發(fā)布:2024/12/3 18:30:1組卷:25引用:11難度:0.75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①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br />文氏外孫②入村收麥
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注釋:①蒔:種植。②文氏外孫:指文驥,蘇轍的外孫。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楊詩“田夫”兩句,“拋”“接”“拔”“插”,四個動詞,具體準確,突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時秩序井然,一絲不茍。
B.楊詩“秧根”兩句,寫田里秧苗還未完全插好,需要提防鵝鴨,不能讓它們進田“搗亂”。
C.蘇詩“三夜”兩句,寫在連日陰雨毀壞了打麥的場圃后,終于迎來天晴,鄉(xiāng)鄰們手舉竹竿跳起舞來,十分喜悅。
D.蘇詩“閉廩”兩句,寫詩人了卻收麥大事、關(guān)閉糧倉之后,抖擻起精神,賦詩迎接外孫收麥歸來。
(2)兩首詩都寫勞動,但描寫角度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分析。發(fā)布:2024/12/3 16:0:2組卷:48引用:5難度:0.65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敝芄烁嫣⒄俟珚]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br />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成王臨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及七年后,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段阋荨贩Q:“為人父母,為業(yè)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稱曰:“自湯至于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其民皆可誅?!弊鞔艘越涑赏?。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敝芄茸洌赏跻嘧?,葬周公于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節(jié)選自《史記?魯周公 世家》,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稱,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為“王”以下的最高爵號。
B.崩,指帝王的離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反映了古代社會里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C.踐阼,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踐阼”就是走上阼階主位。后來引申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用“世家”來記述王侯諸國及大臣之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輔政有功,不圖名利。周滅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輔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稱為魯公,但是周公旦沒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來繼續(xù)輔佐武王。
B.周公還政成王,面北稱臣。成王長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權(quán)歸還給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謙恭謹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職責。雖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還沒有安排得當,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職責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興。
D.周公去世,備受成王禮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沒有按照周公的遺囑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畢邑伴隨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②為人父母,為業(yè)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
(5)周公是如何輔佐成王的?發(fā)布:2024/12/3 15:30:1組卷:40引用:5難度:0.6514.下列對課文《紅燭》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A.詩人一落筆便超越了古典詩詞,他把“紅燭”和詩人區(qū)別開來,沒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羨的紅燭中去。 B.詩人用了整整七個詩節(jié)來抒寫他對紅燭的感受。從總體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紅燭的兩個顯著特征:自焚與流淚。 C.對紅燭悲劇性命運的疑慮也是詩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現(xiàn)實原因。嚴謹審慎的聞一多從不會不經(jīng)理性的思考而輕率地將他物呼為同類。 D.“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边@既是對全詩所感受到的紅燭精神的總結(jié),又是詩人對個體價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發(fā)。 發(fā)布:2024/12/3 14:30:1組卷:155引用:16難度:0.751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想念地壇
史鐵生 ①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
②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近旁只有荒藤老樹,只有棲居了鳥兒的廢殿顏檐、長滿了野竿的殘墻斷壁,墓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翠動蟲鳴……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斷。地壇的安靜弄非無聲。
③一進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線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于是時間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電影中的慢鏡頭,人便不那么慌張了,可以放下心來把你的每一個動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絲風飛葉動,每一縷憤懣和妄想,盼念與惶茫,總之把你所有的心緒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壇的安靜,也不是與世隔離。
④記得我在那園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兒呆坐,張望,暗自地祈求我怨嘆,在那兒睡了又醒,醒了看幾頁書……然后在那兒想:“好吧好吧,我看你還能怎樣!”這念頭不覺出聲,如空谷回音。
⑤誰?誰還能怎樣?我,我自己。
⑥我??茨莻€輪椅上的人,和輪椅下他的影子,心說我怎么會是他呢?怎么會和他一塊坐在了這兒?我仔細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點,或還將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終于怎樣去死,赴死之途莫非還有絕路?那日何日?我記得忽然我有一種放棄的心情,仿佛我已經(jīng)消失,已經(jīng)不在,惟一縷輕魂在園中游蕩,剎那間清風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聽見了那恒久而遼闊的安靜。
⑦我記得于是我鋪開一張紙,覺得確乎有些什么東西最好是寫下來。不考慮詞句,不過問技巧,也不以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場,只是寫,只是看有些路單靠腿(輪椅)去走明顯是不夠的。寫,真是個辦法,是條條絕路之后的一條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書上讀到了一種說法:寫作的零度。我想,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點,寫作由之出發(fā)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于的尋求,即靈魂最初的眺望。
⑨否則,寫作,你尋的是什么根?倘只是斌耀祖宗的光榮,棄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問,豈不還是阿Q的傳統(tǒng)?倘寫作變成瀟灑,變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資,它就不要嘲笑喧囂,它已經(jīng)加入喧囂。尤其,寫作要是愛上了比賽、擂臺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譴責什么“霸權(quán)”?它自己已經(jīng)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時不時地拋出一份名單,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將,被排者爭風吃醋,排者乘機拿走的是權(quán)力。
⑩想念地壇,就是不斷地回望零度。放棄強力,當然還有阿諛?,F(xiàn)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后,海鮮稱帝,狗肉稱王,人呢?名人,強人,人物。可你看地壇,它早已放棄昔日榮華,一天天在風雨中救棄,五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藏藏,生氣盎然。土地,要你氣熏煙蒸地去恭維它嗎?萬物,是你雕欄玉砌就可以扶持的?瘋話。
?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梢粊砟?,我搬家搬得離地壇遠了,不常去了。二來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fā)現(xiàn)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現(xiàn)在我看虛空中便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經(jīng)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壇雖遠離喧囂,只有廢殿頹檐、殘墻斷壁,但大自然四季的歌詠在地壇里并不間斷。
B.“我怎么會是他呢?怎么會和他一塊坐在了這兒”流露出作者對自己命運的思考和叩問。
C.作者認為“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點”,追尋的是靈魂最初的眺望或身份地位的投資。
D.地壇已然成為一種象征,“我”對地壇的想念實際上是超越了功利的一種精神境界的想念。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來”一句首尾呼應,凝聚了作者濃烈而深沉的情感。
B.文中畫線句子輕盈明快,生機盎然,運用擬人、對偶等修辭,描寫出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C.“面要面霜,居要豪居,海鮮稱帝,狗肉稱王”一句整飭有力,批判了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態(tài)。
D.作者在文中主要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在樸實真摯的表達之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3)第⑨、第⑩兩段批判了哪些現(xiàn)象?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態(tài)度?
(4)郁達夫筆下的“靜”是秋日清晨“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朱自清尋找的寧靜在那“日日走過的荷塘”,本文地壇的“安靜”具有怎樣的特點?發(fā)布:2024/12/3 14:0:1組卷:38引用:5難度:0.551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h2>
A.徘徊于斗牛之間 B.白露橫江 C.凌萬頃之茫然 D.挾飛仙以遨游 發(fā)布:2024/12/3 13:0:2組卷:100引用:7難度:0.8517.根據(jù)語境,下列三句話,依次填入橫線處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br />一位學生向老師請教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法。老師說:“ , ,創(chuàng)業(yè)酌用兵家之權(quán)變, ,行文當如縱橫家之靈活。采百家之學問而集于一身,必成賢?!?br />①治事應持法家之嚴明
②待人應守儒家之誠信
③讀書當如墨家之兼愛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發(fā)布:2024/12/3 13:0:2組卷:117引用:6難度:0.551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一)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自,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二)勸學
秦觀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三每閱一事,必尋繹數(shù)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shù)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jīng)”“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B.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C.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D.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B.駕,一天的行程?!榜w馬十駕”意思是劣馬拉車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余為荀子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和思想觀點。
D.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與《師說》中“六藝經(jīng)傳”的“傳”不同。
(3)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四段,只運用了比喻論證,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B.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類事物設(shè)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diào)觀點。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fā)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yè),但看到孫搴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5)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發(fā)布:2024/12/3 13:0:2組卷:11引用:6難度:0.6519.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吾嘗跂而望矣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B.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異也
A.聲非加疾也(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
B.而絕江河(絕:到達)
C.而聞者彰(彰:清楚)
D.用心躁也(躁:浮躁,不專一)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全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①金就礪則利 ②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③雞豚狗彘之畜 ④是社稷之臣 ⑤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①⑦⑧
(5)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發(fā)布:2024/12/3 13:0:2組卷:39引用:4難度:0.752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h2>A.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這首詩表現(xiàn)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guān)、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 D.這首詩以兩幅優(yōu)美的隱喻畫面,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guān)系。 發(fā)布:2024/12/3 10:30:1組卷:54引用: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