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回答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見人讀數(shù)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讎敵,惡之如鴟梟⑤。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
注釋:①求益:求得長進。②凌忽:凌,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④疾之:怨恨他。⑤鴟梟(chī xiāo):古人認為這是兩種惡鳥。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BB
A.孫叔敖舉于海(舉:被舉用,被選拔)
B.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勞:勞動)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凌忽長者,輕慢同列(慢:怠慢)
(2)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DD
例句: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A.惡之如鴟
B.輟耕之壟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C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B.【甲】文中,孟子通過歷史人物的事例闡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認為,一個國家沒有法家拂士,沒有敵國外患,國家就興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評了那些有一點學問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學著。
(4)對【乙】文中“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A
A.像這樣因為學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習。
B.像這樣因為學問而損害自己,還不如沒有學問。
C.既然自己把學問給損害了,還不如沒有學問。
D.既然這樣用學習損害自己,還不如不去學習。
(5)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6)【甲】文論述的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結合下面兩則鏈接材料,簡要說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范仲淹和隋煬帝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材料一】
??范公諱仲淹,字希文,世家蘇州。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適①長山朱氏,既長,知其家世,感泣辭母去,之②南都。入學舍,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舉進士,禮部選第一,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公少有大節(jié)③,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④,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取材于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材料二】
??(隋煬帝)恃其富強,不虞⑤后患。驅天下以從⑥欲,罄⑦萬物而自奉⑧,采城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徭役無時,干戈不戢⑨。遂以四海之尊,殞⑩于匹夫之手,為天下笑,可不痛哉!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適:女子出嫁。②之:往、到。③大節(jié):遠大的志向。④戚:憂傷。⑤虞:考慮,防范。⑥從:同“縱”。⑦罄(qìng):用盡,消耗殆盡。⑧自奉:自身日常生活的供養(yǎng)。⑨干戈不戢(jǐ):戰(zhàn)事終年不休。⑩殞(yǔn):死亡。
【答案】B;D;C;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4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