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劉鄧大軍渡黃河      1947年6月,在魯西南前線,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率領12萬大軍,悄悄逼近國民黨重兵把守的黃河防線。
      6月30日夜,劉鄧大軍開始強渡黃河。幾天后的一個夜晚,劉伯承、鄧小平來到黃河北岸的渡口。
      滔滔黃河水,像一條蜿蜒的巨蟒,躺在廣闊無垠的華北平原上,在朦朧的月光下滾滾向東流去。夜色蒼茫中,船工從葦叢深處推出一只只平頭木船,劉伯承、鄧小平敏捷地跳上船去,并肩站在船頭。船像離弦之箭,向黃河南岸急駛而去。
      突然,兩架敵人的偵察機,沿黃河由西向東飛來,一路投下許多照明彈,頓時打破了夜的沉靜。這時,站在船頭、解開外衣的鄧小平,見敵機臨空,談笑風生地對劉伯承說:“敵人怕我們渡河寂寞,特地給點亮了‘天燈’.等他們叫來轟炸機,我們全軍已渡河完畢了!”
??“是啊!”劉伯承司令員用手推推眼鏡,贊同地說,“不明修棧道,怎么能暗度陳倉呢!”說究,他倆相視而笑。
      劉伯承、鄧小平顯得那樣輕松,胸有成竹。其實,為了使部隊能順利渡過黃可,他們精心部署,可一點兒都不輕松啊!
      渡河之前,劉伯承、鄧小平把12萬野戰(zhàn)軍主力集結起來,而讓太行軍區(qū)、冀南軍區(qū)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fā)起攻勢,跟敵人打得難解難分,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qū)佯施攻勢,以轉移敵人視線。此時,真正的主力部隊正夜以繼日地進行渡河的準備工作。
      指揮部設在一所農民的房子里,泥坯墻,茅草項,房間不大,四壁釘滿了地圖,中間擺著4張方桌,桌上鋪著黃呢軍毯。鄧小平坐在桌子的一頭,仔細地看著地圖。劉伯承則雙手叉在腰間,在屋里踱步沉思。就這樣,劉伯承和鄧小平在這所小小的指揮所里,籌劃出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當太行、冀南和豫皖蘇部隊同敵人連續(xù)打了幾天幾夜,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弄不清我軍主力行動方向時,國民黨鄭州前線司令部卻發(fā)表電訊,說什么劉鄧的軍隊南進受挫,被迫“西竄”。可見,劉鄧大軍“明修棧道”的戰(zhàn)術已經奏效。
      本來,國民黨新調來的兩師主力已挖了灘頭陣地,因聽指揮部的情報,就放松了戒備,部隊根本未進入陣地。
      劉伯承、鄧小平把渡河時間選在6月30日晚夜。靜得出奇,黃河北岸的我軍將士悄悄地蹲在戰(zhàn)壕里,各種渡河器材都準備停當,只等渡河命令下達。
      午夜時分,渡河命令下達了。我軍大炮首先向南岸的敵軍陣地開火,驚雷般的巨響打破了寂靜的夜空,火光映紅了滾滾黃河水,千百只帆船載著我軍健兒殺向黃河南岸。我野戰(zhàn)軍主力4個縱隊,在300余里地段上一舉突破敵軍防線,渡過了黃河天險。蔣介石鼓吹的“黃河戰(zhàn)略”神話,只一夜工夫就煙消云散,成為歷史的笑談。解放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進攻,從此揭開了序幕。
(1)初讀短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文章主要寫了1947年6月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12萬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的經過和部署。
文章主要寫了1947年6月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12萬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的經過和部署。

(2)再讀短文,思考:
①選文中“劉鄧大軍”中的“劉”指的是
劉伯承
劉伯承
,他在軍中的職務是
司令員
司令員
;“鄧”指的是
鄧小平
鄧小平
,他在軍中的職務是
政委
政委
。文中描寫的這次戰(zhàn)役,發(fā)生在
解放
解放
戰(zhàn)爭時期。
②文中的“明修棧道”和“暗波陳倉”各具體指什么?
明修棧道:
太行軍區(qū)、冀南軍區(qū)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fā)起攻勢,跟敵人打得難解難分,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qū)佯施攻勢,以轉移敵人視線。
太行軍區(qū)、冀南軍區(qū)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fā)起攻勢,跟敵人打得難解難分,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qū)佯施攻勢,以轉移敵人視線。

暗渡陳倉:
主力部隊逼近黃河、夜渡黃河。
主力部隊逼近黃河、夜渡黃河。

③本文的開頭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本文開頭采用了倒敘的寫法,先寫渡河經過,吸引讀者饒有興趣地讀下去。
本文開頭采用了倒敘的寫法,先寫渡河經過,吸引讀者饒有興趣地讀下去。

④文中的兩位主人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在文中做兩處批注。
(3)請你從寫作和表達的角度談談你的閱讀收獲。(不要再談文章開頭的特點和作用)
在記敘順序上采用了插敘。即先交代渡河的經過,最后交代渡河的結果,在中間插入渡河前的部署,以體現出劉鄧的大將風范及其精心部署。
在表達上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在記敘順序上采用了插敘。即先交代渡河的經過,最后交代渡河的結果,在中間插入渡河前的部署,以體現出劉鄧的大將風范及其精心部署。
在表達上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考點】記敘文
【答案】文章主要寫了1947年6月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12萬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的經過和部署。;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解放;太行軍區(qū)、冀南軍區(qū)部隊偽裝成主力,在豫北發(fā)起攻勢,跟敵人打得難解難分,同時指揮豫皖蘇軍區(qū)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qū)佯施攻勢,以轉移敵人視線。;主力部隊逼近黃河、夜渡黃河。;本文開頭采用了倒敘的寫法,先寫渡河經過,吸引讀者饒有興趣地讀下去。;在記敘順序上采用了插敘。即先交代渡河的經過,最后交代渡河的結果,在中間插入渡河前的部署,以體現出劉鄧的大將風范及其精心部署。
在表達上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4難度:0.1
相似題
  • 1.現代文閱讀
    一諾千金
    秦文君
          我做女孩時曾遇上一個男生開口向我借錢,而且張口就是借兩元錢。在當時,這相當于我兩個月的零花錢。我有些猶豫,因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窮。他母親幾乎每年都給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她留給大家的印象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腹部隆起行走蹣跚;另一種是剛生產完畢,額上扎著布條抱著新生嬰兒坐在家門曬太陽。
    我的為難令男生難堪,他低下頭,說借錢有急用,又說保證五天內歸還。我不知道怎么拒絕他,只得把錢借給了他。
          時間一天天過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沒有來上學。整個白天,我都在心里責怪他。罵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地總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覺時,我忽然聽到窗外有人叫我,打開窗,只見窗外站著那個男生。他的臉上淌著汗,緊緊攥著拳頭,啞著喉嚨說:“看我變戲法!”他把拳頭擱在窗臺上,然后松開,手心里開了花似的展開了兩元錢紙幣。
    我驚喜地叫起來,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們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讓一塊懸著的石頭落了地。他反復說:“我是從旱橋奔過來的?!?br />      后來我才知道,他當時借錢是給患低血糖的母親買葡萄糖。為了如期歸還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昌橋幫菜家推車。到了第五天的拂曉,他終于攢足了兩元錢,乏極了,就倒在橋洞中,本想略睡一會兒,沒想到竟酣睡了一個白天和黃昏。醒來后他就開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這個少年為何十萬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這是我和那個男生唯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給我留下的震撼卻是綿長深切的。以后再看到“優(yōu)秀”、“守信用”之類的字眼,總會聯(lián)想到他,因為他身上奔騰著一種感人的一諾千金的嚴jǐn。
          據說那個男生后來果然成就了一番事業(yè),也許他早已忘記了我們相處的那一段,可我總覺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頭。
          去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場罕見的傾盆大雨。我打著傘去車站接一個朋友,我們曾約定,風雨無阻。我在車站久等也沒見朋友露面,倒是看見一個少年,沒帶傘,抱著肩瑟瑟地站在車牌邊,我把傘伸過去,他感激地說謝謝,告訴我說,他在這兒等一個朋友,車一輛一輛開過,雨在傘邊形成一道道雨簾,天地間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見我們所盼望的人。我對少年說他們也許不會來了,可少年固執(zhí)地搖搖頭。又來了一輛車,從車上跳下一個少年,無比歡欣地叫了一聲。傘下的少年一下子躥了出去,兩個人熱烈地擊掌問候,那份快樂是如此坦蕩無愧,相互的欣賞流tǎng在那一擊中,讓目睹那畫面的我感到一種靈魂的升華。
          我終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歸,卻在家接到朋友的電話。她說雨實在太大,所以……我想說:約定時為何要說風雨無阻,完全可以說大雨取消;既然已說了風雨無阻,區(qū)區(qū)風雨又何足畏懼!不過,我什么也沒說,只是輕輕地掛斷了電話。因為一個并不怎么重諾言的人,她會找出一千條為自己開脫的理由;而我,更愛騰出時間想想那兩個相會在暴雨中的少年。
          (選文有改動)
    (1)根據拼音寫漢字
          流tǎng
     
              嚴jǐn
     

    (2)在“借錢男生”、“兩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請說說理由。
    (3)作者寫兩少年雨中赴約的目的是什么?
    (4)文中向我借錢的那位男生除了守信用這一美德外,還有什么品質?請在文中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5)如果你是“我”的那位女朋友,看到本文后,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請用60個左右的文字把它描述下來。

    發(fā)布:2025/3/13 14:0:1組卷:234引用:1難度:0.3
  • 2.課外閱讀。
    第一次      馬路旁的行(háng  xíng)人道比馬路要整整高出一個臺階,而他簡直還沒滿一周歲。
          他長著細弱的小腿,此刻這兩條小腿卻怎么也不聽使喚,老是哆哆嗦嗦地……但兩條腿的主人--小男孩想從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卻十分(強烈、猛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著好看襪子的小腳已經抬了起來,踩在了人行道的邊緣上,但孩子還沒有下定決心登上第二只腳,有那么一會兒他就那么站著:一只腳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腳還在原處沒動。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積蓄力量,小男孩就這么站著,既不前進,又不后退,只是固執(zhí)地注視著自己的前方。
    “還小呢,剛剛能走路,就能跨臺階?”路旁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奶奶嘖了嘖嘴說:“做大人的要幫他一把。”
          而孩子的媽媽并沒伸出手去,只是微笑著(鼓舞、鼓勵)說:“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加油!加油!”旁邊的小姑娘喊道。
          終于,孩子的兩只腳都站到了人行道上,小胖臉同時(裂開、綻開)了笑容。
    “好一個登山者!”胡子爺爺幽默地說。他又摸摸孩子的頭說:“一開頭有困難,但堅持就能勝利。祝賀你成功!”
    (1)劃掉括號里不合適的讀音和詞語。
    (2)從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失敗
     
    后退
     
    消耗
     
    容易
     
    (3)堅持就能勝利。這句話改為反問句是:
     

    (4)這篇短文主要寫
     

    表達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5)概括寫出下面四種人的態(tài)度:
    ①老奶奶的態(tài)度:
     

    ②媽媽的態(tài)度:
     

    ③小姑娘的態(tài)度:
     

    ④胡子爺爺的態(tài)度:
     

    (6)你從“小孩學步”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發(fā)布:2025/3/13 12:0:2組卷:61引用:2難度:0.2
  • 3.課內閱讀。
    《地震中的父與子》片段      就在他挖掘的時候,不斷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趕來??吹竭@片廢墟,他們痛哭并大喊:“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后,便絕望地離開了。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边@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愿意幫助我?”沒有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fā)生大爆炸,請你離開?!?br />      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br />“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    父親大喊     阿曼達    我的兒子
    (1)給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標點符號。
    (2)“礫”字用音序查字法應查音節(jié)
     
    ,用部首查字法應查
     
    部。
    (3)“失”的意思有:①失掉;過失  ②沒有把握住  ③找不著  ④改變常態(tài)  ⑤沒有達到目的     文中有兩個帶點的“失”字,第一個取意思
     
    ,第二個取意思。
    (4)你認為這幾個自然段主要是寫什么?
    (5)用“~~”畫出描寫父親外貌的句子。
    課文為什么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
    (6)讀一讀文中畫“--”的句子,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
    (7)想象填空: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
     

    會說:
     

    (8)寫法學習指導與運用。
    課文中大量描寫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請你也試著對自己進行一段語言、動作描寫,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發(fā)布:2025/3/13 12:0:2組卷:49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