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回答問題。
      文字的出現(xiàn),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對于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說,古文字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甲骨文是目前公認的我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實的史實信息,佐證了商代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華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商朝晚期的文字,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商代統(tǒng)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貴族在行事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因為出自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占卜內容,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卜辭。殷墟甲骨發(fā)現(xiàn)120多年,至今約有15萬片,總計約一百五十萬個字。
      西漢司馬遷根據(jù)所掌握的王室檔案材料寫成的《史記》,詳細地記載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興亡的歷史過程。這為中國古代史學家所確信無疑。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繼承清代一些學者疑古思想的基礎上,學術界興起一股疑古思潮。以著名學者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謂“層累造成的古史系統(tǒng)”,認為傳統(tǒng)所謂的中國古史,并非客觀真實的歷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壘造起來的歷史,由此質疑中國上古史的存在,質疑古文獻記載,沖擊了先秦史信史的體系基礎。
      怎么看古史辨派對上古史的質疑呢?實際上古史辨派的學者們,以一種審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學性和實際價值。但是疑古過頭,在國內外產生了始料未及的負面作用。著名的學者胡適就主張,把古史壓縮兩三千年。楊寬、陳夢家質疑夏代的存在,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極端的做法,即講中國古代史從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開始。多卷本的《新編中國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從秦漢史講起。國外的影響更甚,比如說現(xiàn)在有些外國學者都受古史辨派的影響,認為中國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個倒影或者是周朝人的回憶而已,就比如《劍橋中國史》《哈佛中國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說都是閹割了我國古代史。
      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幾代學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與之相關的殷商歷史,學術界逐漸得出了與“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觀點。羅振玉、王國維等利用甲骨文對古史進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證據(jù)法為核心、熟習古代典籍、結合古地理、秉承小學音韻等治學工具的羅王之學。羅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陽的小屯村,發(fā)現(xiàn)了“殷王名謚十余”。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對《史記?殷本紀》進行印證和復原,對《夏本紀》進行了推測。羅王之學在當時雖然沒有指名道姓與“古史辨派”對壘叫陣,但是有意識的針對“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學術建設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師董作賓、郭沫若、陳夢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終確定了小屯村一帶是商朝自盤庚遷殷至商紂滅國,共歷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復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時期以來,研究夏代歷史最具著名和影響的是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時代》中提出:“咱們今天的學術界,有些地方還沒有從‘疑古’的階段脫離出來,不能擺脫一些舊的觀點的束縛。在現(xiàn)在的條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時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br />      甲骨文不僅解決了殷商信史的問題,還提供一些尋找夏的線索。屬于夏代文化的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陶器刻劃符號,比如一個黑陶紡輪的刻劃與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較相似,這些符號大約有24種之多,分別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內部。夏鼐、鄒衡等考古學家就認為這些陶器刻符,“應該就是當時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脈相承的,基本上屬于一個系統(tǒng)?!绷硗?,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了“夏”字等痕跡,雖然可能與夏代關系不大,但也為尋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線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遺跡。夏商周時期的“改朝換代”,改變的只是最高權力的轉換,體制并無大的變動,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大多諸侯國都是隨著新王朝的建立而順風轉舵,承認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而繼續(xù)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個諸侯國,是夏代就受封的諸侯而在商代被續(xù)封,仍保有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諸侯見于殷墟甲骨文者。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證明夏代的存在。
      甲骨文之于中國文化的持續(xù)影響和重要地位遠不止歷史文化價值。比如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之于考古學、文字學、語言學、語法學、文學、古典文獻學、書法藝術等等學科和門類,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如今甲骨學不僅是中國古文字學的重要分支,它已經(jīng)交叉滲透到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文獻學、民族學及思想史、文化史、藝術史、科技史等相關學科之間,成為探討華夏古代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淵源的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語言學角度,可以從文字學角度,也可以從文化角度研究,從文化史的各個方面,包括科技史,我們都能夠從甲骨文里找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所在、總形與前身,所以甲骨文的文化價值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從甲骨文我們完全可以讀出來中國文化自信。
(摘編自朱彥民《從甲骨文說到中國文化自信》)
(1)下列對材料加點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甲骨文”是刻記在甲骨上,所刻記內容為占卜辭,主要出自殷墟的文字。
B.“古史辨派”是一個學術流派,他們對中國上古史存在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C.“極端的做法”在文中指講中國古代史從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開始的做法。
D.“順風轉舵”在文中指大多數(shù)諸侯國拋棄舊王朝,承認新王朝統(tǒng)治的行為。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司馬遷根據(jù)王室檔案材料編寫的《史記》,用文字詳細記載了夏、商、周時期的歷史,被大多數(shù)的史學家認為是信史。
B.羅王之學以羅振玉和王國維為代表,利用甲骨文對古史進行修正,并綜合了多種治學工具,公開地質疑古史辨派。
C.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的“夏”字雖然可能與歷史上存在的夏朝關系不大,但這一發(fā)現(xiàn)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D.甲骨文不僅自身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對中華文化有持續(xù)的影響力,而且對一些學科和門類產生了推動作用。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D
D

A.甲骨文的出現(xiàn)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它不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起點,更是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標志。
B.在清代以前,中國古代史學家對先秦史的信史體系是確信無疑的,但從清代開始,學術界開始形成一股質疑古代史的思潮。
C.按照李學勤學者的觀點,如今的學術界已經(jīng)具備走出疑古時代的條件,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一定可以走出疑古時代。
D.在夏商周時期,如果和被推翻王朝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就可能淪落為新王朝的敵對國,從而遭到討伐,甚至可能會被滅國。

【答案】A;B;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6 8:0:9組卷:1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拿來主義
    魯迅
          ①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關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②但我們沒有人根據(jù)了“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
          ③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④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⑤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⑥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fā)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⑦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⑧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⑨他占有,挑選??匆婔~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yǎng)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⑩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1)下列對《拿來主義》第⑧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先用大宅子這一比喻,強調了“拿來”的態(tài)度,要果敢,要堅決;然后反面設喻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tài)度。
    B.對待文化遺產,作者用“孱頭”“昏蛋”“廢物”來批判三種錯誤觀點;用“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來比喻三個組成部分;用“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來說明批判繼承的三個步驟。
    C.魯迅既批判了在舊的遺產面前畏首畏尾的“孱頭”,也批判了那種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毀滅遺產的“昏蛋”,但對前者的批判明顯強于后者。
    D.運用比喻說理,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風趣,變陌生為熟悉,從而增強雜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這幾段文字的突出特點。
    (2)“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請指出第⑧段和第⑨段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并說說“大宅子”“魚翅”“鴉片”“姨太太”在文中的含義。
    論證方法:
     
    ?!按笳印保?!--BA-->
     
    ?!棒~ 翅”:
     
    ?!傍f 片”:
     
    ?!耙烫保?!--BA-->
     
    。

    發(fā)布:2024/11/18 16:30:6組卷:7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決不敢反對文字下鄉(xiāng)的運動,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牟蛔慊蛉毕荩R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
          鄉(xiāng)土社會的一個特點就是這種社會的人是在熟人里長大的。用另一句話來說,他們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見面的。在社會學上我們稱之“面對面的社群”。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他日常接觸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我們自己雖說是已經(jīng)多少在現(xiàn)代都市里住過一時了,但是一不留心,鄉(xiāng)土社會里所養(yǎng)成的習慣還是支配著我們。你不妨試一試,如果有人在你門上敲著要進來,你問“誰呀!”門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個大聲的“我”。這是說,你得用聲氣辨人。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二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報姓的。很少太太會在門外用姓名來回答丈夫的發(fā)問。
    “貴姓大名”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聲、聲氣、甚至氣味,都可以是足夠的“報名”。我們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們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個鄉(xiāng)土社會。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
          文字發(fā)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fā)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在廣西的瑤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銅錢到別的部落里去,對方接到了這記號,立刻派人來救。這是“文字”,一種雙方約好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在十多年前,青年們談戀愛,受著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著寫情書,很多悲劇是因情書的誤會而發(fā)生的。有這種經(jīng)驗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shù)氐耐饩窒嗯浜系?。你用文字把當時當?shù)氐那橐庥浟讼聛恚绻诋悤r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shù)氐泥骶种锌赡芤鸬姆磻N淖肿鳛閭髑檫_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jīng)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xiàn)了。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不能面對面交流,于是產生了傳遞信息的文字。
    B.面對面的交流比起文字交流有太多的優(yōu)勢,因此,鄉(xiāng)土社會其實是不需要文字的。
    C.廣西的瑤山里用以傳遞信息的“銅錢”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D.電話使人與人沒有了距離,因此,打電話也可以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不在意文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論述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而是沒有學習文字的機會和需要。
    B.文章通篇都在論述說話與文字的優(yōu)劣,所以對比論證是本篇文章最突出的論證方法。
    C.文章在論述時,舉一些經(jīng)常見到的習以為常的例子,更能引起讀者的認同。
    D.本文首尾照應,論證結構清晰完整,議論語言平易淺顯,絲毫沒有學術文章的艱澀難懂。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里說可以用腳聲來辨別來者是誰,這從側面說明歸有光是生活在農村的。
    B.在“面對面的社群”里不僅不需要見面就知道對方是誰,甚至不需要語言就知道對方意圖。
    C.最初的“文字”就是一種雙方約好的代表一種意義的記號,但這種記號在交流使用中存在一定缺陷。
    D.文字的傳情達意既受“間接接觸”的限制,也受具體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

    發(fā)布:2024/11/18 1:30:2組卷:19引用:2難度:0.6
  • 3.閱讀短文,完成問題。
    ??《論語》內容廣泛,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孔子的文學思想與藝術精神,也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最直接、最顯明的論說。
    ??孔子把學習“詩”“樂”放到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認為“不能詩,于禮謬;不能樂,于禮素”,“不學詩,無以言”。他把“文”列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薄M管這里的“文”多指“文獻”,不完全指文學,但文學、文字、文章、文化的意義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詩”和“禮”并列,“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道德修養(yǎng)、言辭應對等多方面說明學習文藝的重要意義。他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對文學的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論述。孔子主張“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表現(xiàn)歡樂和悲哀的感情應該適度,不能過分;反過來,認為無度的鄭聲“淫”是應該摒棄的,主張“放鄭聲”,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藝思想上的反映。他還提出“思無邪”,確立了儒家評詩的標準;倡導“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提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質統(tǒng)一的觀點,這些,都是開創(chuàng)性的。
    ??孔子文學觀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在春秋紛亂的大時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被國君采納,“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學觀和他的總體思想一致,都是以仁愛為核心?!叭省笔欠系燃壷贫龋ǘY制)的言行規(guī)范(克己復禮為仁),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孝悌”為“仁”之本),從品德素養(yǎng)的角度說,“仁”又是恭、寬、信敏、惠這些品德的總稱。盡管如此,對人的普遍的關懷,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內容。這種關懷和主張,與孔子的時代并不協(xié)調,但卻超越了他的時代。
    ??孔子的文學觀與他的教育觀、社會觀和道德觀緊密相聯(lián)。孔子在仁愛的基礎上,主張“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行為與言談,作文與學詩,都要守禮?!翱艘褟投Y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薄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在美的內容與形式方面,孔子強調美與善的結合,“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也強調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過,而是恰到好處,是中正、平和。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上,就是一種中庸之關、中和之關,當然乜是一種克制之美??鬃釉谶@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文學藝術的真諦,那就是凡是真正約文學藝術,都是一種“受限制”的工作,一種克制的創(chuàng)造。這里面,還強調什么呢?就是與社會規(guī)律的協(xié)調,與自然規(guī)律的協(xié)調,與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協(xié)調。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極端。
    ??孔子文學觀中的仁、禮、中庸、和、美善統(tǒng)一等思想核心,事實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約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會對當今世界文明有所貢獻。
    (摘編自祝曉風《<論語>中的人文思想與文明精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非常重視“詩”,認為“詩”與“樂”“禮”并列,并將文學列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確立了儒家“思無邪”的評詩標準和“溫柔敦厚”的詩教,提出了文質統(tǒng)一的觀點。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仁”既是符合禮制的言行規(guī)范,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學觀關聯(lián)著他的教育觀、社會觀和道德觀,包含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孔子論“鄭聲”,來論述文學的美感、認識和教育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廢。
    B.文章以郭紹虞的評價說明了儒家與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學觀尚文又尚用的特點。
    C.文章論及孔子強調美與善的結合,以此闡明文學藝術的真諦:真正的文學藝術都是一種克制的創(chuàng)造。
    D.文中在論述時多引用《論語》,是為了說明孔子的文學思想與《論語》有直接的關系。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研究《論語》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內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學思想與藝術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學習文藝的重要意義,強調文藝的社會作用,對文學的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論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種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復禮”,這種關懷和主張,與孔子的時代并不協(xié)調,超越了他的時代。
    D.將孔子的“中庸”運用在國際關系中,有助于各國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協(xié)調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實現(xiàn)共贏。

    發(fā)布:2024/11/18 10:30:2組卷:5引用:4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