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天石硯銘(并序)
【宋】蘇軾
      軾年十二時,于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fā)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币蛞再n軾,曰:“是文字之祥也?!陛Y寶而用之,且為銘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蛑?sup>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涂,發(fā)書篋,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選自《蘇軾文集》第二冊)【注釋】①紗縠行:蘇軾故里,在四川眉山。②發(fā)墨:指硯臺磨墨易筋濃。③先君:這里指蘇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為主,著重于。⑥當涂:地名。⑦迨、過:蘇迨、蘇過,蘇軾的兒子。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釋義不同的一組是
B
B

A.得 奇山水,天下獨絕
B.且銘曰 公輸盤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黃州 明年,政通人和
D.硯不復得 石獸于水中
(2)文中“賜”“付”都是父親將硯交給兒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異同?
因以軾,曰:“是文字之祥也?!鄙跸?,以迨、過。
(3)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碧K軾在硯銘中說:“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認為蘇軾對“德”與“形”的看法與劉禹錫是否相同?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理由。

【考點】情感主旨;拓展探究一般實詞;散文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yǎng)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數,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yǎng),無仁心也?!笔甯父衅溲?,遂許焉。明年,犬隨叔父夜行。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已。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y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
    (選自《北史?孝行傳?張元》)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①雖有千里 ②張元怪,隨犬出門
    B.①安求能千里也 ②今為人所棄而死,非道也
    C. 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 ②若而不收養(yǎng)
    D.①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②若見不收養(yǎng),無仁心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與“犬隨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寓逆旅,主人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B.當是時,婦拍兒聲
    C.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 D.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用“/”給下面文句斷句,要求根據語意劃出兩處。
    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yǎng)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句。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②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
    ③速延醫(yī)治之,不日而愈。
    (5)和諧社會,人類要了解動物,更要和動物友好相處。甲文采用
     
     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乙文則主要表達了
     
     的主旨。

    發(fā)布:2024/12/3 8:0:1組卷:10難度:0.1
  • 2.閱讀課文《歸去來兮辭》,完成題目。
    (1)下列對課文中語段“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B.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D.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下列對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親故多勸余為長吏 長吏:指縣丞、縣尉,是縣吏中職位較高的官吏。
    B.嘗從人事  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C.悅親戚之情話  親戚:指有血統(tǒng)或婚姻關系的人,也指父母及兄弟或內外親屬。
    D.問征夫以前路  征夫:出征的士兵。
    (3)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分“序”和“辭”兩節(jié),“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
    B.本文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陶潛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
    C.“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實景的描寫,又有象征意義。松菊象征高潔的品格,“松菊猶存”喻堅韌芬芳的節(jié)操仍在。
    D.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體現了陶潛那種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人性弱點的主要表現。
    (4)把下面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②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句中的“三徑”“松菊”有何特殊用意?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2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環(huán)翠亭記
    宋濂
          ①臨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聳起,如青芙蕖,鮮靚可愛。大姓許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時,有字仲孚者,嘗承尊公之命,植竹萬竿,□構亭其中。當積雨初霽,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沖融于南北,洋溢乎西東。莫不紺聯(lián)綠涵,無有虧欠。仲孚嘯歌亭上,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虞文靖公聞而樂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塵襟?!蹦艘浴碍h(huán)翠”題其額。
          ②至正壬辰之亂,烽火相連,亭及萬竹皆毀。及逢真人龍飛,六合載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歸,既完其闔廬,復構亭以還舊貫,竹之萌蘗亦叢叢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壽陵與其有連者,咸詣夫仲孚,舉觴次第為壽。中有陳聞先生者,謂不可無以示后人。乃同仲孚來詞林,請予為之記。
          ④嗚呼!昔人有題名園記者,言亭榭之興廢,可以占時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誣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豈無其故哉?蓋帝力如天,撥亂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則江右諸郡可知;江右諸郡如斯,則天下之廣又從可知矣。是則斯亭之重構,非特為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誠可期也。予雖不文,故樂為天下道之,非止記一事而已。
    (選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刪節(jié))(1)第①段方框內應填入的虛詞是
     

    A.而
    B.為
    C.以
    D.蓋
    (2)對第①段畫線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線句以短句為主,寫出了雨后初晴時四面環(huán)綠的景觀。
    B.畫線句將晨光籠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動。
    C.畫線句寫在陽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壯觀。
    D.畫線句將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寫得極為生動。
    (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18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