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太祖吳元年九月,新內(nèi)三殿成,殿之后為宮,前曰乾清,后曰坤寧。六宮以次序列,皆樸素不為飾。命博士熊鼎類編古人行事可為鑒戒者,書于壁間,又命侍臣書《大學(xué)衍義》于兩廡壁間。太祖曰:“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予用此備朝夕觀覽,豈不愈于丹青乎!”
夏四月丙辰,上謂侍臣曰:“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其在宮禁,止可使之供灑掃,給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預(yù)政,雖欲為亂,其可得乎?”
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諸王,以起居注魏觀侍太子說書。上問太子:“近儒臣講說經(jīng)史何事?”對曰:“昨講《漢書》七國叛漢事。”遂問:“此曲直孰在?”對曰:“曲在七國?!鄙显唬骸按酥v官偏說耳。景帝為太子時,常投博局殺吳王世子。及為帝,又聽晁錯之說,黜削諸侯。七國之變,實(shí)由于此。若為諸子講此,則當(dāng)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諡閲曳o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
二年二月戊申,上與詹同論文章,上曰:“古人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務(wù),皆明白易知。至如諸葛孔明《出師表》,亦何嘗雕刻為文,而誠意溢出。自今翰林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務(wù)者,無事浮藻?!?br /> 六年二月甲午,上諭中書省臣曰:“朕設(shè)科舉,求天下賢才以資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詞,及試用之,不能措諸行事者甚眾。朕以實(shí)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yīng)之,甚非所以稱朕意也。其暫罷天下科舉。有司察舉賢才,必以德行為本,文藝次之。”
秋八月,上懲元氏以寬縱失天下,頗用重典。上謂彥良曰:“法數(shù)行而輒犯,奈何?”彥良曰:“用德則逸,用法則勞?!鄙显唬骸敖洗笕?,惟卿一人也?!?br />(節(jié)選自《明史紀(jì)事本末?開國規(guī)模》)(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CC
A.則當(dāng)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
B.則當(dāng)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
C.則當(dāng)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
D.則當(dāng)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lián)岚傩?為國家藩輔/以無撓天下公法/如此/則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親親之恩/為諸子者知夾輔王室/盡君臣之義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BB
A.起居注,中國古代負(fù)責(zé)記錄帝王言行的職官,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以防過失,而示后王。
B.“而誠意溢出”中的“誠”字與《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誠”字意思相同。
C.文藝,有“有關(guān)文章寫作方面的學(xué)問”和“高超的技藝”兩個意思,此處是前一個意思。
D.“用法則勞”中的“勞”字與《送東陽馬生序》“自謂少時用心于學(xué)甚勞”的“勞”字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DD
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宮殿的墻上書寫有鑒戒意義的內(nèi)容,又讓人在兩廊的墻上抄寫《大學(xué)衍義》,可見他講求樸素,不愿奢華。
B.明太祖認(rèn)識到宦官參政是加速漢、唐滅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參政,力圖防止這類事件再次發(fā)生。
C.明太祖認(rèn)為七國之亂是因?yàn)闈h景帝在做太子時殺死了吳王世子,稱帝后又黜削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歷史教訓(xùn)。
D.明太祖認(rèn)為有關(guān)部門以文辭取士并不能選拔真正的人才,并暫停了科舉考試,在他看來,察舉賢才時文藝水平并不重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予用此備朝夕觀覽,豈不愈于丹青乎!
②朕以實(shí)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yīng)之,甚非所以稱朕意也。
(5)明太祖認(rèn)為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文章觀?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答案】C;B;D
【解答】
【點(diǎn)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8引用:5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中使迎佛骨至京師,上留禁中三日,乃歷送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產(chǎn)充施者。韓愈上表切諫:“自黃帝以至禹、湯、文、武,皆享壽考,百姓安樂,當(dāng)是時,未有佛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其后亂亡相繼,運(yùn)祚不長。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上大怒,遂貶愈為潮州刺史。
河北都知兵馬使王庭湊,性果悍陰狡,潛謀作亂。庭湊圍深州,朝廷不能討。丙午,加王庭湊檢校工部尚書。上聞其解深州之圍,故褒之,然庭湊之兵實(shí)猶在深州城下。詔愈至境,更觀事勢;韓愈既行,眾皆危之。至鎮(zhèn),庭湊拔刃弦弓以逆之,及館,甲士羅于庭。愈厲聲曰:“天子以尚書有將帥材,故賜之節(jié)鉞,不知尚書乃不能與健兒語邪!夫逆順之為禍福豈遠(yuǎn)邪!自祿山、思明以來,其子孫有今尚存仕宦者乎!如牛元翼者,朝廷不欲棄之,尚書何為圍之不置?”庭湊曰:“即當(dāng)出之?!蔽磶祝T韺⑹T自深州突圍出。
戶部侍郎、判度支張平叔上言:“官自糶鹽,可以獲利一倍?!庇终垺耙约g鹽多少為刺史、縣令殿最”,詔百官議其可否。韓愈上言,以為:“城郭之外,少有見錢糴鹽,多用雜物貿(mào)易。鹽商則無物不取,兩得利便。今令人吏坐鋪?zhàn)约g,非得見錢,必不敢受。如此,貧者無從得鹽,自然坐失常課,如何更有倍利!又,刺史、縣令職在分憂,豈可惟以鹽利多少為之升黜,不復(fù)考其理行!”事遂寢。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
(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jì)》)(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B.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C.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D.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為寺/家奴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共同祖先,號軒轅氏;今國人所謂的“炎黃”,即指他與炎帝。
B.工部,隋唐六部之一,掌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尚書。
C.貶、黜、遷在古代均有降低官職的意思,與“陟罰臧否”中的“陟”意思相同。
D.殿最,古代考核政績或軍功,上等稱“最”,下等稱“殿”;亦泛指等級的高低上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韓愈忠誠耿直,直諫排佛。皇帝信奉佛法,留佛骨于宮,導(dǎo)致臣民狂熱跟風(fēng);韓愈直言進(jìn)諫,強(qiáng)烈反對,因觸怒皇帝而被貶潮州。
B.韓愈忠勇果敢,不辱使命。韓愈到達(dá)鎮(zhèn)州之后,置身于兵革,臨危不懼,厲聲呵斥,義正辭嚴(yán),最終說服王庭湊解除了深州之圍。
C.韓愈心懷百姓,理性論政。張平叔提議通過官府賣鹽以獲取更多利益,韓愈有理有據(jù)地對這一舉措的利與弊進(jìn)行分析,成功勸止。
D.韓愈寬宏通達(dá),傾心交友。朋友寂寂無名之時,他盡心舉薦;朋友居官食祿、自己通達(dá)顯貴之后,仍然一如平昔,相聚賦詩論文。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令人吏坐鋪?zhàn)约g,非得見錢,必不敢受。
②愈性弘通,與人游,榮悴不易。
(5)韓愈是如何說服王庭湊解除深州之圍的?請簡要分析。發(fā)布:2025/1/1 3:0:1組卷:4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于是翦其發(fā),櫪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文王處岐事紂,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愿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干肺,內(nèi)親群臣,下養(yǎng)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時出行路,從車載食,視孤寡老弱之困窮不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與吳徼天之衷。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nèi)菝?,易名姓,?zhí)箕帚而臣事之,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lǐng)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于是異日果與吳戰(zhàn)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齊莊子請攻越,問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莊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焙妥右愿纣^子。鸮子曰:“已死矣,以為生?!惫史才e事,必先審民心,然后可舉。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順民》)(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于是異日果與吳戰(zhàn)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B.于是異日果與吳戰(zhàn)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C.于是異日果與吳戰(zhàn)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D.于是異日果與吳戰(zhàn)于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湯克夏”與“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克”字意思不同。
B.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牲畜。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C.鐘鼓,古代兩種打擊樂器。鐘,以銅鑄成,中空;鼓,多以木為框,蒙以皮革。
D.“雖知要領(lǐng)不屬”與“舉酒屬客”(《赤壁賦》)中的“屬”字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商湯在因天下大旱而向天帝祈禱的時候,把天下人的罪過全都攬?jiān)诹俗约荷砩?,還把自己充當(dāng)祭祀用的“犧牲”,他的做法贏得了百姓的認(rèn)可。
B.文王侍奉紂王,按時朝拜,貢物合宜,祭祀誠敬,其表現(xiàn)令紂王很滿意,于是紂王賜給他千里之地,但文王不愿受紂王控制,所以就放棄了。
C.越王難以忘記會稽之恥,他最大的愿望是打敗吳國,如果這個愿望不能實(shí)現(xiàn),他還打算喬裝改名去侍奉吳王,以便尋找機(jī)會與之同歸于盡。
D.齊莊子想攻打越國,和子搬出先王的說法表示反對;在齊莊子說越國是死虎后,鸮子卻說人們還認(rèn)為越國這只“虎”活著,反對齊莊子的主張。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愿為民請炮烙之刑。”
②從車載食,視孤寡老弱之困窮不贍者,必身自食之。
(5)四則故事所表達(dá)的共同主旨是什么?請簡要概括。發(fā)布:2025/1/1 4:0:1組卷:7引用:3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备ヂ牎V枪麆e族于太史,為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xùn)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jǐn)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xí);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尹鐸損其戶數(shù)。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yuǎn),必以為歸。”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lán)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弗聽。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guī)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dú)以吾為智氏質(zhì)乎!”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二于乃潛與張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凡取人之術(shù),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懸人。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惠!
(選自《通鑒紀(jì)事本末?三家分晉》,有割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B.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C.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D.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長,掌修史及天文歷法等,漢代為太常之屬官,掌管天文歷法。
B.“不然”與“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兩句中的“然”字含義相同。
C.邑,泛指一般城鎮(zhèn),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國論》中“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D.“茍不得圣人”與“慮而后能得”(《大學(xué)之道》)兩句中的“得”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智果很有遠(yuǎn)見,他勸諫智宣子沒有成功,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改為輔氏,結(jié)果智氏被滅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趙簡子頗具智慧,他將立繼承人,不知道立哪一個好,就通過兩個兒子對寫有日常訓(xùn)誡之言的兩塊竹簡的態(tài)度確定了繼承人。
C.智瑤貪財(cái)好利,又剛愎自用,他向韓康子索要領(lǐng)地,韓康子送了一處城邑給他,于是智瑤又向魏桓子和趙襄子各索要兩處土地。
D.趙襄子不肯割地給智瑤,智瑤勃然大怒,率領(lǐng)韓、魏的軍隊(duì)進(jìn)攻趙襄子,趙襄子秘密聯(lián)合韓、魏兩家,最終打敗智瑤的軍隊(duì)。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yuǎn),必以為歸。
②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
(5)文末司馬光認(rèn)為應(yīng)該怎樣“取人”?請簡要概括。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7引用:6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