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階級為挽救危局作出了種種努力。根據(jù)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由傳統(tǒng)民族意識向近代民族觀念的跨越,是一個艱難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從“華夷”向“中西”話語的轉(zhuǎn)型,則是這一歷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徐繼畬的《A 瀛寰志略瀛寰志略》卻特立獨行地放棄以“夷”來指稱西方各國,建構(gòu)起一種具有近代意義的話語模式,構(gòu)建了從傳統(tǒng)觀念的“天下”到近代意義的“世界”的
新的認知體系。它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轉(zhuǎn)型和凝練,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歷史資源。
——王先明: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材料二:我在這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贊同革命,甚至比較開明的低級滿族官吏也反對他們的政府?,F(xiàn)
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該做什么的意見還為時太早,但我想,在現(xiàn)在絕對君權和如此眾多的中國人政治醞釀的共和制之間,要有個中間階段。清王朝終究還有一種使中國各省和人民凝成一個整體的影響。
——《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莫理循致對外新聞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1)寫出材料一中A的代表作名稱及其地位,并根據(jù)所學概括這些仁人志士的思想主張。
(2)根據(jù)所學知識,闡述你是否認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觀點。(概括觀點、并闡述理由,要求史實正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考點】辛亥革命;新思想的萌發(fā).
【答案】瀛寰志略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保路運動
材料一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收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隨即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合同,四國銀行團享有這兩段鐵路的修筑權和繼續(xù)投資的優(yōu)先權,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fā)保路運動。
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迫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投入的民間資本,因此招致四川各階層的廣泛反對,引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注:第一段文字為教科書正文內(nèi)容,第二段文字為“歷史縱橫”欄目內(nèi)容。)
——統(tǒng)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二 1911年,政府與四國(英美德法)銀行團簽訂一筆一千萬英鎊貸款的借約,作為開發(fā)滿洲和幣制改革之用,另外,還舉借六百萬英鎊貸款作為建設粵漢鐵路之用。前者用來實現(xiàn)1910年已計劃好的幣制改革,后者是為了把私人建設或發(fā)展的鐵路收歸國有。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材料三 鐵路干線“國有”政策,從根本上說是四國銀行團逼出來的。正如盛宣懷所言:“查四國借款合同不能消滅,所以提議鐵路國有,如鐵路不為國有,則借款合同萬不能簽字,是鐵路國有之舉,其原動力實在于借款之關系?!?br />——夏良才《國際銀行和辛亥革命》(1)指出材料一中兩段文字對保路運動敘述的差別。
(2)綜合材料信息,就保路運動的原因作出你的敘述。發(fā)布:2024/10/4 1:0:1組卷:0引用:2難度:0.5 -
2.1912年1月27日,法國外長表示:“迄今為止,六國(指英、法、德、美、日、俄)至少分別地表現(xiàn)出了它們不介入的愿望。它們拒絕了對清皇室金錢上的任何支持,也拒絕了對南京臨時政府的任何承認?!睋?jù)此可知,六國( )
發(fā)布:2024/9/8 17:0:8組卷:0引用:2難度:0.6 -
3.清末十年,新政、立憲與革命三種社會運動,分別體現(xiàn)出“變事”、“變法”和“舊邦新造”的三級定位層次。終清之際革命運動的最后收功,對于新政和立憲運動來說,是“三國歸晉”;對于清末所有社會政治運動來說,是“萬流歸宗”。該“革命運動”( ?。?/h2>
發(fā)布:2024/7/30 8:0:9組卷:1引用:3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