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王浩跟同學們一起探究“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其壓強跟體積的關系”,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固定的鐵架臺未畫出)。用一支容量為2.5mL的針筒,先將活塞的下底面拉到剛好對準2.5mL的刻度線,用橡皮泥封住針口,然后在活塞上加砝碼。他們測出筒上全部刻度的長度為5cm?;钊馁|量和活塞與筒壁的摩擦不計,托盤的質量為15g。測量數(shù)據(jù)如下表:(外界大氣壓為P0=1.0×105Pa,g=10N/kg)

(1)他們測得的活塞的橫截面積為
0.5×10-4
0.5×10-4
m2。
(2)第三次實驗時,所加砝碼和活塞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請將表中的數(shù)據(jù)填寫完整,并寫出筒內氣壓的計算過程。
實驗序號 砝碼和托盤質量m/g 筒內氣體體積V/cm3 筒內氣壓P/×105Pa
1 0 2.5 1.00
2 45 2.3 1.09
3
125
125
2.0
2.0
1.25
1.25
4 195 1.8 1.39
5 335 1.5 1.67
6 540 1.2 2.08
7 750 1.0 2.50
(3)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請在圖乙中畫出氣壓隨體積變化的圖象。
(4)根據(jù)圖象可知,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系是: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
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

【答案】0.5×10-4;125;2.0;1.25;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7/10 8:0:8組卷:15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小柯設計了一個“不用繩子扎口的氣球”,如圖所示,先將氣球放入玻璃瓶中,再將球口緊套在玻璃瓶口,從抽氣口抽氣,觀察到氣球變大;停止抽氣后,馬上用橡皮套封住抽氣口,此時氣球不用繩子扎,也能保持膨脹狀態(tài)。假設抽氣前后氣球內的氣壓分別是p1、p2,瓶內的氣壓分別是p3、p4,則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

    發(fā)布:2024/12/28 15:0:1組卷:47引用:3難度:0.5
  • 2.科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往往隱含著科學道理,學習科學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
    【生活發(fā)現(xiàn)】
    ①自行車在烈日下暴曬,車胎容易發(fā)生爆炸;
    ②壓縮一段封閉在注射器內的空氣,發(fā)現(xiàn)越壓縮越費力。
    【提出問題】
    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建立假設】
    假設一: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可能與氣體的溫度有關;
    假設二:一定質量的氣體產(chǎn)生的壓強可能與氣體的
    有關;
    【設計方案】
    為了驗證假設一,小金設計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一個充氣的氣球,扎緊口子,放在20℃的水面上,待氣球體積不再變化記錄氣球的大小。
    步驟二:將氣球放入40℃的水面上,待氣球體積不再變化記錄氣球的大小;
    步驟三:將氣球放入60℃的水面上,待氣球體積不再變化記錄氣球的大小;
    小金通過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
    小明認為小金的實驗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

    小明提出新的實驗方案:
    步驟一:取一根長度約為1米一端封閉的細玻璃管,在室溫(20℃)下用水銀密封一段空氣柱,將玻璃管豎直固定,并在玻璃管上標出水銀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圖所示;
    步驟二:將空氣柱浸入40℃的水中,待水銀柱不再上升后,往玻璃管內注入水銀,直到
    為止;
    步驟三:將空氣柱浸入60℃的水中,重復實驗。
    小明實驗中是通過比較
    來比較玻璃管內氣體的壓強大小。

    發(fā)布:2024/12/3 20:0:1組卷:155引用:3難度:0.5
  • 3.如圖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圓形長直管中,有一個光滑的,可自由移動的活塞剛好把長直管分成左右兩部分,且活塞左、右兩端面的形狀如圖。當左、右兩部分中氣體的壓強分別為p1和p2時,活塞可停在圖示位置不動?,F(xiàn)在同時緩緩增大左、右兩部分中氣體的壓強,使活塞仍然停在圖示位置不動。若左、右兩部分中氣體壓強的變化量Δp1和Δp2.則下列關于它們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h2>

    發(fā)布:2024/12/28 13:30:2組卷:80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