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1】擇之,芻蕘【2】之微,先民【3】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4】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nèi)f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孜淖硬粣u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取材于劉開《問說》)注釋:【1】圣人:指孔子。《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薄?】芻蕘:樵夫。【3】先民:指古圣先王?!?】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問焉以資切磋 |
資:積蓄 |
B.以大知而察及邇言 |
邇:淺近 |
C.狎之而不甘問焉 |
狎:親近而不莊重 |
D.夫子賢之 |
賢:認為……賢德 |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A
A.相輔而行者也 |
其以義理相咨訪 |
B.非學無以致疑 |
所謂以能問于不能 |
C.其奚決焉 |
問焉以破其疑 |
D.強以為知 |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 |
(3)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本文認為只有“問”才能將道理更好地應(yīng)用于實際,將總體原則更好地落實到細節(jié)。
B.第二段引用孟子等人的言論,意在表明先賢很重視“問”在學與德的提升中的作用。
C.本文認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要想真正增長知識、掌握真理,“問”是必不可少的。
D.古人認為“不問”是極可恥的,后世之人卻不以為恥,本文對此表達了強烈的憤慨。
(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②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5)下列各組語句,意思無關(guān)的一項是
A
A
A.人非生而知之者 |
(《師說》)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論語?學而》) |
B.圣人無常師 |
(《師說》) |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
(《論語?子張》) |
C.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
《問說》) |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
(《論語?述而》) |
D.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 |
(《問說》)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論語?述而》) |
(6)《問說》第二段和《師說》第二段都采用了“古今對比”的方法論證觀點。請結(jié)合這兩段中的相關(guān)語句,簡要分析這樣論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