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即已出現(xiàn),魏晉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方式。宋元時代指南針等遠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貿易達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鄭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明后期,鄭若曾針對倭寇等問題,在《籌海圖編》中明確提出“海防”的主張:“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戰(zhàn)勝于大洋?!?br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 2023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目前已有151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當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時間 |
提出 |
2013年9月 |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 |
2013年10月 |
習近平出訪東南亞期間發(fā)表《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講話,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2014年6月 |
習近平在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帶一路”的提法,并對絲綢之路精神和“一帶一路”建設應該堅持的原則作出系統(tǒng)闡述。 |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海上絲綢之路”對古代中國的重要意義。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提出和實施“一帶一路”設想的可行性條件,并指出21世紀中國政府倡導“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所體現(xiàn)出的絲綢之路精神的時代特征。